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5.08 4.8折 ¥ 158 全新
库存104件
作者徐会连著
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9915650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16691955
上书时间2024-12-27
第一章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之道
引言
第一节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
一、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和中庸思想
三、中庸之道
第二节和“中”有关的术语
一、正中和正当中
二、中正
三、中和
四、中道
第三节“中庸”二字的正确解释
第四节孔子本人对中庸的解释
第五节历来对中庸之道的诠释和对《中庸》一书的注解一、朱熹本人对中庸之道的解释
二、朱熹前后其他人对中庸之道的解释
小结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引言
第一节哲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哲学
二、科学
三、技术
四、宗教和神学
第二节有关古典哲学是否阻碍科学发展的问题讨论
一、冯友兰问题
二、李约瑟问题
三、爱因斯坦问题
四、拉法尔斯观点
第三节不是中国古典哲学阻碍了科学发展
一、不适用于科学思想表达的书面文字
二、锁国的专制帝国政府
三、落后的教育体制和取仕体制
四、缺乏对中国古典哲学向科学方向的理解
五、哲学、数学和科学的结合不充分
六、思考科学问题的思路过窄
七、没有尽早引进和使用阿拉伯数字
八、缺乏科学批判精神
九、宋朝理学歪曲了中国古典哲学本来的含义,阻碍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十、缺乏强大的国防
十一、共和制以后本应还来得及
第四节欧洲现代科学发展的优势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
三、希腊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影响
四、单一神宗教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发展树立了精神态度
五、先进的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促进了西欧的科学进步......38第五节日本的近现代科学
一、日本的古代和近代教育
二、日本的古代和近代科学技术
三、东方古典哲学和欧洲科研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日本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小结
第三章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启示
引言
第一节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第二节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中的中庸之道
一、原子结构一率性之,谓道
二、电路稳压电容器一一制约偏倚的中庸之道
三、植物体内类似电路的水分移动一支配稳定的中庸之道
四、植物气孔开闭调节一一不过不及的中庸之道
五、免疫力降低和过敏反应一一中庸两端的“不及”与“过之”.....53
六、体育和杂技项目的“率性”和“悟道’
小结
……
第9章天下国家可均第10章子路问强
第11章素隐行怪
第12章君子之道,
第13章道不远人,
第14章君子素其位而行第15章君子之道
第16章鬼神之为德
第17章舜其大孝
第18章无忧者其惟文王
第19章武王周公其达孝
第20章哀公问政
第21章自诚明,
第22章唯天下至诚
第23章其次致曲第24章至诚之道第25章诚者自成第26章至诚无息第27章圣人之道
第28章愚而好自用
第29章王天下有三重
第30章仲尼祖述尧舜
第31章唯天下至圣
第32章唯天下至诚第33章诗日衣锦尚纲
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作者书法作品节选
第一节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
一、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包括老子的哲学、传统医学,甚至是佛教哲学里,都包含着中庸之道。实际上,中庸之道无处不在。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中庸思想被纳入了全国的教育体系。此外,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和做官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对包括中庸之道在内的经典的研究和理解。中庸之道被扩展用于处理政治、军事、经济关系乃至探究天地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方法论,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书的第五、六、七章将详细论述老子哲学、《易经》和传统中医里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和中庸思想
《中庸》是四书五经之一。这就是说,作为儒家思想主要内涵之一的中庸之道的简称“中庸”和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庸》的作者是孔子唯一的孙子孔仮即子思(前483 -前402年)。“中庸”一词首先出现在《中庸》的第二十九节。书中说:“子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思想是德,所体现的美德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已经很长时间看不到普通民众践行中庸之道了。《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有此处,也没有作中庸思想的明确解释。孔仍撰写《中庸》,后收入《礼记》,南宋朱熹又将其编入《四书》。广义上的中庸之道不仅仅是《论语》中提到的中庸,也不单单是四书之一《中庸》里所提到的内容,而是贯穿整个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包含于老子哲学和《易经》哲学之中。所以说,作为书名的《中庸》和中庸之道是两回事。子思把儒家的忠恕思想加上当时的“形而上”思想集合而成《中庸》。有人说,《中庸》的作者不是子思,还说孔子的其他弟子也参与了编写。这些都是无聊的争论。弟子协助老师做学问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一老师指导下的弟子的工作业绩也是老师的业绩。不管是被儒家修饰了的中庸思想,还是《中庸》这本书,都是着眼于人的思想教育,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而服务,而没有与大自然结合,没有与自然规律结合。这就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都是与哲学相关联的。牛顿力学巨著的题目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说明现代科学是与哲学分不开的。老子的哲学被许多西方科学家作为现代科学,尤其是被量子力学的参考。我们可以看看一系列对中庸的解释。《中庸》提出,“天”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道”。那么这里的“天”是什么?“性”是什么?“理”是什么?“道”又是什么?历代哲学家们都没有理解透彻。
三、中庸之道
笔者是科学技术工作者,可能听不懂一些大家所讲的哲学名词。譬如,“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那么,太极、二仪、四象分别是什么呢?八卦怎么会生万物?两千多年来,那些说这些话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正如笔者在其他章节里详细论述的一样,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是有其道理的。中国历代有学问的人在思考哲学的时候往往不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不与科学探究联系。而欧洲人在听到“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的时候,就想到细胞分裂的过程;当听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就能想到遗传密码三联子的组成。量子力学之父玻尔看到太极图(阴阳鱼)图案,他就想到了纠缠着的两个量子。他曾穿着绣有太极图袖标的服装去受领诺贝尔奖。
我们必须明确,中庸思想不等于中庸之道。我们用《中庸》第一章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庸之道。原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的白话译文以及英文、日文翻译在后续章节里有,此处笔者用白话文再叙述一遍。
自然赋予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的存在及其特征和本能叫作性,按照其本性而存在或发展变化的法则叫作道,按照道去理解世界,修身养性叫作教化或者教育。道是时刻不能背离(违背、更改或修饰)的,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对其在任何地方所看到的事情都持谨慎和警戒的态度,对自己每时每刻所听到的事情都持敬畏和戒惧的态度。道看上去好像是隐蔽着,实际上是显露着的,看上去微妙玄虚,实际上清晰明显。所以,品德高尚的人谨慎地敬畏其独自所感悟的道。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但是没有明显发泄出来,这叫作中;虽然把喜、怒、哀、乐的情绪发泄出来了,但是对此有所调节,以至于保持在适度的程度,这叫作和。以中行事是天下人的根本;以和行事是天下人遵循的至高无上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司其位,天安地定,无灾无祸,万物便由天地孕育,生长繁衍。
本书从一位自然科学工作者认识的角度阐述了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启示。这里说的中庸之道有别于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或中庸处世哲学,而是包括老子哲学和易经哲学中的“道”在内。因此,中庸之道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变化的。本书把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定理和数学公式与中庸之道相结合,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科学现象和发展规律与中庸之道的一致性,因此,真正悟得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有启示和指导作用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