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4.88 1.9折 ¥ 12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徐俪成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1298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2222623
上书时间2024-12-26
序
陈引驰过去一百年间,所谓的“中古文学”大抵是因循着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的规划,涵盖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段。然而,若扩大视野,比如在史学看来,“中古”所包含的范围无疑更大。以个人的考虑,或许整个的汉唐文学,都可以纳入“中古”,而如果稍严密而紧束些,至少从东汉到中唐的文学,应该视为一个前后关联、持续演变的文学时代,在我所谓的“中国文学的第一个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学的第二个轴心时代”之间。
在这样的一段“中古文学”之内,中国文学经历了关键的变化:伴随着中古贵族社会逐步成型、发展乃至最终衰微的过程,士人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元并存、互补交织的时代,中唐以下,开始了儒学为宗主的思想世界的建构;
“文学”的观念历经辩证的收与放,从最初的孔门四科的“文学”概念,到缀合文字、连属篇章的“文人”能事,再到“文”与“道”的新联接,逐渐清晰或曰稳定下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观念丛结;
“文人”的身份及其认同,渐渐凸显出来,作为中古贵族社会之中的存在,“文人”多属于贵族或与权力圈层深刻关联的阶层,与这种身份相应,知识(包括文学的知识和技术)的摄取和拥有是他们所怀抱的“文化资本”;
随着“文人”群体的扩大,与宋代显得较为均质化的科举士大夫相比,唐代文人的身份光谱是最为宽展的,因而在主要由贵族性文人书写的六朝文学至多姿多彩的人群所书写的唐代文学之间,文学整体的特质似乎表现出由“学问”而“天才”的变趋;
从早期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艺术样式,赋、诗等文学体式逐次转向以文字为中心的道路,产生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重视和追求,文之骈偶化与诗之格律化,都是脱离音乐的文学基于文字本身的特质尝试建立自己的美学的自然趋势;
中古文学的呈现,从辞藻之趋向华丽、骈俪的日益铺展、用典的多样邃密到声律的自觉运用,以诸多文学技术的精密、提升乃至交互结合,实现所追求的艺术风貌,形成中古时代美的文学的典型;
中古文学的发展和丰富,突出地体现在文体的愈分愈繁的繁衍、对各种文体认知的渐渐成型和不断衍生、各种文体之间的名义重迭和交互影响、赋与诗之间核心文类的迭代转移;
中古文学的场域从以宫廷及藩府为代表的与权力合一的所在,弥散向渐次疏离政治中心的文化空间,文学的中心随之相对固着或迁移不居,终至于在政治权力的中心之外星星点点,而参与文学的人群也因之而敞向多元的书写者和接受者。
——凡此等等,动态以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谓是中古文学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演进之中的关键动向及成果。上述的这些,是过去十来年的时间里,在不同的课程、各色的讲座之中,我常谈到的一些想法,或者聊到若干特定的侧面,或者较为整合地勾勒一幅草图。与年轻的学棣们聊到可以或值得关切的方向,心中怀着这么一个大致的框架,多少会暗自鼓动、建议乃至明示他们去做相关的研讨。
俪成秉承家学,好读亦能读古典,不仅知之,且乐之者。最初接触,是写有关李贺的本科毕业论文之时,感觉俪成读长吉诗细致入微,颇有自己的体会和认知;作为指导教师,我无所贡献,记得仅提示应当看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有关长吉的数条,以及我的老师陈允吉先生的数篇论文。稍后两年硕士生阶段,俪成在从查屏球教授研习唐代文学之后,回来攻读博士学位,范围大致就是汉唐之间的文学;据我所知,他们同学间也自行组织读山谷诗,那就延及宋代了。
俪成的选题,我们相与商议,经过数番斟酌,最后选定的是中古前期的文人身份的显现、变化及与文学的关联。我很高兴俪成能下这个决心,而这个题目所需要的努力,非同一般,无论之前的熟悉程度如何,得花功夫从设定的视角和立场,重读这一时段的文献、史籍。我相信,俪成是投入了很多精神的,虽然看起来他貌似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学位论文的最后阶段,因为当时我所处的特殊境况,只能在非常零散而无法把控的情形下读审俪成的论文,但整体而言,凭着对他在学术上较为完好的学养、认真诚恳的个性和细密周到的风格的了解,我是放心的。
转眼又是数年,经过修整、充实而完善的论文形成了书稿。承俪成的美意,请我在书前写几句。对这部篇幅颇大、内涵丰富的书稿的整体思路和主要见解,俪成其实在书的“绪论”和“结语”中,已有很清晰的概要说明,毋庸辞费。我能说的,大概也就如下三点:
首先,俪成的这部书,是形成了自己格局的一项研究。这不仅是指他就中古早期的长时段中文人的身份进行了基于文献的条理清楚、脉络分明的纵向疏理,更因为这一疏理是具有分析性的,不限于平面的叙说,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展开观察。如以往固有就某一特定的官位职守与文学书写的关系的研究,俪成则以“社会身份”和“政治角色”来提举其实质的关系,从而既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古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能历时地贯通所谓“文人”在变化的具体政治设置中的延续性。
其次,俪成的观照,是多层次而具有透视性的。对于文人既揭示其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特点及离合变化,如“侍从”“书记”的分别与融合;至于文人与相关的政治权力的关系,也注意上下、内外的不同,如处在权力中心的帝都之皇帝与朝廷,与处在外藩和地方官僚系统之中,自是各有其特点,至于暂时(如谢灵运)或长久(如陶渊明)置身权力关系之外的文人,如何维系其文化身份,书中也有论说。
再次,讨论文人的身份及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就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而言,终究还是期望有助于对文学的理解。俪成的书,对于中古文学史上的相关文学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所挖掘或重审,诸如公宴书写与侍从角色、书记职责与“笔”的华丽化等,进而对认识理解“文”“笔”之关系,也有意义。而在我看来,俪成所论及的因士人重视文学书写之才,而在童蒙教育中将诗赋写作置于经学研习之先,将“才”高置于“学”之前,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六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由“学问”到“天才”的变趋。
综而言之,有自己的观念和格局,观照多层面而透辟,推进对于此一时段文人与文学的理解,俪成此书可谓成功,值得学界之关注。
自然,我不能说俪成的书已然完善,我们很少有幸运遇到这样的事,何况他所处理的是跨度八百年的“文人”与文学的一段历史,其中的裂隙乃至不确当处,高人或能很快提出异议和商榷。如今怕少有学者,遑论初涉学苑的学子,愿意或者敢于处理一长段的文学文化史。这固然是学术上的谨慎和方法上的稳重,但这么做大约更合宜于规范性的工作,意图转换视野、有所开拓,不能不从顶上做起,立其大,则其小不可夺。
在这个意义上,我站在俪成这边。俪成的研究已敞开了一个能拓展的学术面向,不仅可以向唐代下延,而且在所涵盖的时代之中也应仍有珠玉可掇。俪成青春正盛,是所期望。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身兼“士人”和“文人”两种身份,在科举产生之前的汉魏六朝时期,参与文学创作的文人中绝大多数都身兼士族身份,并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因此,在汉魏六朝,文人的社会身份和政治角色,深刻影响着这一时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生态。本书梳理了汉魏六朝不同时期文人的主要身份属性及政治角色的变化过程,特别关注对于文学创作有要求的各类职官的构成及其职能中与文学创作相关的部分,探讨了文学创作在仕宦与精英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不同政治、社会身份下文人的创作生态。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总结了文人身份变迁过程与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风格演进、文类地位升降和文学批评话题演生等问题的关系,试图从文人身份出发,为汉魏六朝文学史、汉魏六朝文人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人身份和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徐俪成1989年生,浙江德清人。200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2017年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晨晖学者。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本书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创新之作。作者从文人身份的视角审视文学史,研究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互动,为解释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如文类地位升降、文本欣赏方式、文学的社会作用等,提供了新颖的解释。本书视野宏大,材料丰富,研究的时间跨度大,有较为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同时,作者注重细节,有重要作家的个案研究,如陶渊明、谢灵运,增加了分析的深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