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1.44 6.5折 ¥ 109.9 全新
库存100件
作者(美)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编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82201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9.9元
货号17062400
上书时间2024-12-25
约翰·布罗克曼
美国知名的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第三种文化”领军人。
“世界上聪明的网站”(《卫报》赞誉)Edge的创始人。
他旗下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话题进行跨学科讨论。
推荐序一找到你自己的爱因斯坦
推荐序二见证爱因斯坦对科学真理与人类理想的追求
赞誉
前言24个人眼中有24个爱因斯坦
01第一次遇见爱因斯坦,我才22岁
理论物理学家,“黑洞”“虫洞”概念首创者
02我那条有爱因斯坦头像的燕尾服背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宇宙胚胎学之父”
03爱因斯坦说我的研究是浪费精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粒子物理学家
04爱因斯坦拯救了我
弦论之父,理论物理学家
05我的物理学之路,源于对爱因斯坦的追寻
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创始人
06我的“玛丽阿姨”,爱因斯坦的指南针
科技史学家,物理学巨璧弗里曼・戴森之子
07我和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离得最近的一次
数学家,“小世界网络”理论提出者
08爱因斯坦和绝对现实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实验物理学家
……
21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理学家,准晶发现者,暴胀宇宙模型提出者
22爱因斯坦在哪儿?他无所不在
实验物理学家,阿彭斯物理中心研究员
致谢
[金句]
1.爱因斯坦是自身命运的主人,也是塑造人类命运的力量。
2.认真思考是获得新理解的途径。
3.打败爱因斯坦的还原法和谬论的一个论点是:有时荒谬就是真理。
4.爱因斯坦更像局外人、孤独的天才,他那惊人的想法会从意想不到的方面迸发出来。
5.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重要的是他思考了什么、如何思考,而非做了什么或遭受了什么。
第一次遇见爱因斯坦,我才22岁
约翰·惠勒
理论物理学家
“黑洞”“虫洞”概念首创者
美国物理开拓时期的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从事原子核结构、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及宇宙学等研究,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引力研究领域领军人物,是“黑洞”“量子泡沫”“中子慢化剂”“虫洞”“比特”等概念的首创者,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单电子宇宙”的假设。斯蒂芬·霍金称他是“黑洞故事的英雄”。
代表作有《宇宙逍遥》(At Home in the Universe )、《约翰·惠勒自传》(Geons, Black Holes and Quantum Foam: A Life in Physics )等。
他对物理学总是保有一种令人震惊的洞察力,而且没有什么理论物理学主题是他尚未深入思考过的。
——约翰·惠勒
1933年秋天第一次遇见爱因斯坦时,我才22岁,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博士生。爱因斯坦那时54岁,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学家。那时的我年少轻狂,坚定地认为我对理论物理学的前沿领域—核物理、电子、正电子和光子的量子理论(配对理论,我们那时是这么称呼的)有着清晰的认识。那时我想研究前沿领域,清楚地注意到爱因斯坦有条研究路线必定会走入死胡同。
我们相遇的场合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第一场演讲,当时他也是刚刚到达这里,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就职。由于害怕引起大规模围观,这场演讲并没有对外部公开。当时普林斯顿大学一位之后成了我好朋友的教授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致电纽约大学的格雷戈里·布赖特(Gregory Breit),并邀请他来参加讲座。我那时是布赖特的博士后,他邀请我一起去。于是,我们坐火车来到了普林斯顿,由于火车遭遇了一位农民的卡车(还好没什么大事)而稍有延误。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后,霍华德·罗伯逊(Howard Robertson)将我们介绍给了爱因斯坦(我印象中是这样),之后听取了爱因斯坦关于统一场论的讲座。演讲结束后,我们常规地交流和讨论了一会儿,之后便回到了纽约。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爱因斯坦清晰的表述能力和他对梦想的固执追求,而对于他的梦想本身—引力和电磁力统一场论,并没有什么印象。爱因斯坦带着一种自嘲的幽默感表达对自己当前研究工作的怀疑。我那时被说服了,并一直认为如果物理世界真的存在统一场论,那么就一定不只有引力和电磁力,一定还包含量子实体,比如费米子。谁知道呢,可能弦理论才是正确的。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虽然有些鲁莽,但并没有错。爱因斯坦的重要发现已经是过去式了,他试图统一引力和电磁力的努力不会有什么结果。然而,他对物理学总是保有一种令人震惊的洞察力,而且没有什么理论物理学主题是他尚未深入思考过的,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次短期休假给了我第一次结识爱因斯坦的机会。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习的那几个月,也就是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我开始感激爱因斯坦为我这位年轻的理论学家所提供的东西。我在这里第一次演讲时,仅仅是他的出现就让我备受鼓舞。那天我早早地到达演讲大厅时,爱因斯坦已经坐在那里了,他是第一位到达的观众。
193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之后,我开始定期地约访爱因斯坦。通常我们会在爱因斯坦位于美世街112号的家中的二楼书房见面,而非研究院。他总是很慈祥,带点儿固执,无忧无虑且乐于助人。虽然我们变得亲近且友好,但从未成为亲密的朋友。在年龄、声誉、文化背景和世界观方面,我们俩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差异。然而在余生里,爱因斯坦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导师和决策咨询人。
1939年1月,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从丹麦起航,到普林斯顿待了几个月。他和爱因斯坦可以再次进行他们已经非常著名的关于量子理论的“辩论”(其实是友好的讨论)。然而就在玻尔刚要起航回国时,他收到了核裂变的信息,于是改变了这一行程。我想说的是,对自己在阻止这些讨论发生的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感到很内疚。玻尔和爱因斯坦都喜欢既轻松惬意又能延续过去的主题的“辩论”。不过那年冬天和来年早春,玻尔选择和我一起专注地研究核裂变。即使玻尔的办公室就在爱因斯坦位于普林斯顿大学费恩大厅的办公室隔壁,他们俩也很少在一起。直到研究院位于城镇另一头的第一座大楼在1939年完工前,爱因斯坦和研究院其他同事都居住在大学校园里。
不久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加入了爱因斯坦的量子“辩论”。1941年,我的一位天赋异禀的研究生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想出了一个量子理论的路径积分方法(我将其改名为“历史求和法”),于是,我安排了一次跟爱因斯坦的会面,激动地冲进他的办公室跟他说这个方法,想知道他的回应。费曼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量子力学的概率特征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爱因斯坦。如果一个粒子能一次沿着所有路径到达目的地(虚拟路径)—这也是历史求和法的本质,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再考虑粒子如何“决定”该走哪条路的深奥问题。我解释了这个想法并说道:“关于这种解释量子力学的新方法,你不觉得这是完全可行的吗?”
爱因斯坦不为所动。“我仍然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他回答道。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形容的,他就像头骡子一样倔。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坚定信念:量子力学在核心问题上存在缺陷。
第二次有机会向爱因斯坦咨询关于我跟费曼的研究课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也就是在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研究工作回来之后。当时费曼正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和我一起去了美世街。这次的谈论主题是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敏感反应没有影响到这次讨论。我和费曼决定将电磁理论中的“场”去掉,结果我们欣喜地发现,整个理论确实可以用“超距作用”理论来解释,而无须用到场,只要我们接受了“超前”作用的事实,也就是结果先于原因发生。我们的研究还得出了一个有趣结论,在一个粒子非常少的世界,时间可以随意前进或倒流,使得未来影响过去成为常态;然而相反的是,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无数粒子,远距离上的所有辐射吸收者的联合作用抑制了时间倒流的效应,这才产生了我们所观测到的只朝一个方向流逝的时间。
和爱因斯坦讨论这个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他点头表示同意和理解。他相信,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不包含时间向前流逝而非向后倒流的偏向。他说,观测到的时间单向流动源于统计,这是因为宇宙中有大量粒子的相互作用。这就是爱因斯坦惊人直觉的最佳体现。我和费曼历经了漫长的计算才有所发现,而爱因斯坦仅凭猜想就得出了结果。幸好早先与爱因斯坦有过一次对话,我早在1909年就知道了爱因斯坦当年和瑞士物理学家沃尔特·里茨(WalterRitz)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一篇非比寻常的论文,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它提出了观点,而非展示成果;第二,两位作者并未达成一致。在这篇论文中,里茨认为自然的不可逆状态(时间的单向流动)是自然本身的基础法则;而爱因斯坦的观点则相反,“不可逆状态完全依赖于概率考量”。我和费曼40年后所做的研究验证了爱因斯坦的观点。
适读人群 :大众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专文作序力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郑永春,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马兆远,重磅推/荐!
给你补足以往的爱因斯坦传记中不曾出现过的爱因斯坦形象,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刻薄的学生,是恶作剧爱好者,是对婚姻疑虑重重的丈夫,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你所不知道的爱因斯坦尽在于此。
爱因斯坦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其痕迹之深,令人感叹。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其影响没有丝毫减退的迹象,相反,却日益激励和启发着我们。24位思想者笔下关于爱因斯坦的zui佳叙事,爱因斯坦追随者不可错过的一本科普佳作!
湛庐文化出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乔治·斯穆特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利昂·莱德曼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安东·蔡林格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 理查德·穆勒
•圈量子引力理论创始人 李·斯莫林
•弦理论之父 伦纳德·萨斯坎德
•知名理论物理学家 “安鲁效应”提出者 保罗·戴维斯
•“小世界网络”理论提出者 史蒂文·斯托加茨
•“振荡子”的发现者 马塞洛·格莱泽
•理论物理学家 劳伦斯·克劳斯
……
这些与我们同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每一位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了爱因斯坦对科学、文化和人类想象力的深远影响。他们中有多人是诺贝尔奖得主,有人是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还有很多物理学领域的开创性理论的提出者,还有人出身于贫苦人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在爱因斯坦的精神遗传及伟大成就的感召之下,找到了自己值得自己毕生投入的事业。在约翰·布罗克曼的邀请下,他们就以下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对于你来说,爱因斯坦是怎样一个人?他让你的世界观、想法和科学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爱因斯坦如何影响了你?你眼中的爱因斯坦是怎样的?
他们从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个人思考与邂逅、爱因斯坦的文化影响,甚至爱因斯坦在科学界内外的偶像地位进行了反思,探讨了爱因斯坦的开创性理论和智力成就是如何将他提升为文化和科学偶像,塑造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并激励后代物理学家的。
这不是一本传记,但它几乎涉及爱因斯坦的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工作和生活事件。读完这24位作者精彩纷呈的叙述,想必读者心目中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丰满的爱因斯坦形象。
《我的爱因斯坦》这本书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传记,但它几乎涉及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工作和生活事件。读完这24位作者精彩纷呈的叙述,想必读者心目中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丰满的爱因斯坦形象。这是一本非常值得tui荐的书,对于那些不仅想了解爱因斯坦其人其事,而且还想了解他的遗产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方在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我开始听说爱因斯坦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但爱因斯坦影响到我是在高中时,那时我偶然得到了一套旧书,是许良英先生翻译的《爱因斯坦文集》。虽然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里面的很多文章(无论是关于物理学的还是关于物理学之外的)我都并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感受到,这些文字不同于我之前读过的任何其他文字。爱因斯坦的文字真诚、平等、宽容、大度,不故弄玄虚,不居高临下,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没有空洞的说教,无处不散发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光芒。我被爱因斯坦深深吸引,这使我选择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他对科学真理和人类理想的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本书就是一个见证。
陈学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
暗能量研究团组研究员
爱因斯坦是全世界人们心中的偶像,代表了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个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又离群索居、不修边幅、行为怪诞的人。
爱因斯坦也是科学家心目中的科学家,与他同时代及其之后的科学家们,仰慕他、追随他,在爱因斯坦宇宙观、时空观、世界观的引导下,探索物理世界,不断构建、推翻、再构建,筑就了一座庞大的科学宫殿。
“火星叔叔”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以我这辈份,写两句关于爱因斯坦的任何东西都受宠若惊。爱因斯坦是犹如苏格拉底式的存在—苏格拉底开启了人类的理性认知,爱因斯坦成为理性认知辉煌的高峰和集大成者,甚至是zui后的斗士。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理性信仰从容饮毒就死,爱因斯坦坚持自己的理性而被年轻一代当作老顽固孤立起来。一定意义上,他们都是自己理想的殉道者。《我的爱因斯坦》这本书收集了二十余篇对爱因斯坦的评论和回忆,作者中不乏我所认识的同行前辈。爱因斯坦是那个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让我们这些人走上物理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回想起14岁时关于相对论的那本小册子,即使我后来在谢菲尔德大学由物理转工程、在清华美院和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教书任职,但作为一个北大物理人,始终是我这辈子zui为自豪的事情。
马兆远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英国物理学会会士
《智造中国》作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