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的视角--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性别取向论/北京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978751393541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原始的视角--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性别取向论/北京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978751393541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15 4.3折 69.8 全新

库存6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梦婉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35418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11522190

上书时间2024-12-25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梦婉,1986年生于湖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文学硕士、文学双学士。北京交通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媒体与设计艺术系副主任、美育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学术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艺术教育学、美术历史及理论、视觉文化研究。在《美术与设计》《艺术百家》《艺术学界》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美术鉴赏》《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现代教师十大素养》等高等院校通用教材。参与“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研究”“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主讲《中外美术史》课程获第一届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目录
 绪论
    一、本书的背景
    二、本书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本书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社会性别思想介入高等艺术教育
  第一节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理解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科新秩序
    二、高等艺术教育需要推进的动力指标
  第二节  社会性别因素介入的高等艺术教育选择
    一、社会性别成为深化高等艺术教育的命题
    二、高等艺术教育选择社会性别介入的四个取向
    三、性别因素关注的艺术教育比较
第二章  以社会性别审视的高等艺术教育形态
  第一节  性别个体的艺术生存社会化途径
    一、制度环境与性别个体艺术生存社会化差异
    二、性别个体接受的高等艺术教育类型与社会化程度
  第二节  社会性别高等艺术教育的要素与环节
    一、高等艺术教育要素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层关联
    二、高等艺术教育环节中的师生性别角色模板
    三、确立以个体与群体为视角的社会性别高等艺术教育研究
第三章  社会性别群体在艺术从业中的社会行动选择
  第一节  艺术职业中的性别群体
    一、性别群体的社会行动条件
    二、性别群体左右的艺术功能
  第二节  性别群体的调控性互动行为
    一、性别群体成为调控艺术文化的动力因素
    二、群体互动生产的社会性别范畴
  第三节  性别群体行动水平反映艺术教育成效
    一、艺术教育社会行动实践案例
    二、把握社会性别高等艺术教育实施主线
第四章  高校社会性别艺术教育实践
  第一节  高校艺术教育环境中的社会性别反应
    一、政策中的性别教育内容
    二、艺术学科中的两性差异
    三、高校艺术教育起点与结果中的社会性别悖论
  第二节  设计高校社会性别艺术教育方案
    一、增设高校艺术课程的社会性别内容
    二、探索社会性别的一般认识与公共艺术教育
    三、充实社会性别的发生认识与艺术基础教育
    四、拓展社会性别的反应认识与艺术创作教育
    五、完善社会性别的发展认识与艺术生存教育
  第三节  高校社会性别高等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引领“不同而和”的高校艺术特色教育观
    二、更新高校社会性别艺术教育实验空问
第五章  社会性别影响的高等艺术教育自觉
  第一节  高等艺术教育需要效能聚焦
    一、增强高等艺术教育理论引领实践的功能
    二、提升高等艺术教育学反省与批判的意识
    三、更新评估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成效的指标
  第二节  营造共同研究高等艺术教育问题的学术部落
    一、集结高等艺术教育专项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二、打造师生联合社会行动传播的学派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绪论

以社会性别为取向进行高等艺术教育研究,进而主动探讨高等艺术教育学的内涵体系与研究方法路径,深化艺术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是本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目标。本书旨在将系统梳理的社会性别理论的内涵体系植入高等艺术教育的起点、过程与结果中去,观察高等艺术教育这个“社会”中的“人”;尝试以学科整体视角结构性地审视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并运用交叉学科方法构建社会性别高等艺术教育的新知识结构;完善高等艺术教育社会学的专题与专项研究。

中国“艺术学”学科升格为门类之后,高等艺术教育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上面临着更新型的转向与变革。笔者作为高等艺术教育这个“社会”中的“人”近二十年,用性别的视角去看待与经历其中方方面面的事情已成为一种惯例。当这种惯例逐渐演变为一种约定俗成,才发现消磨掉了其中许多原初的反思与当初走进这门学科堂奥的热爱。由是,如何用系统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科学的研究方法,再次审视高等艺术教育学理就成了笔者的思考重点,于是选择了以社会性别为取向来专项研究高等艺术教育的论题。

一、本书的背景

在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期,高等艺术教育何为,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学科命题。本书力求以国际视野、跨界思维来探求和尝试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途径。

(一)缘起

用性别的视角去思考视觉艺术创作、写散文、认知自我这三件事,一直是笔者的兴趣所在。自2004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在校持续学习的十多年以来,在多学科综合的文化熏陶中,思维养成、眼界开达、悟性蒙启,利用自己越来越多的知识储备、生活历练与专业判断,将“性别”命题逐步思考得更加明晰、整体、立体和圆融。

首先,从最早的兴趣与学习关注来看,笔者自八岁始正式修习中国画基础,师从湖北指墨画家章士谦(1930-2005)。十二岁进入西方素描造型基础的系统训练队伍。2004年,十八岁时通过全国统一艺术类考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修业油画艺术。那时,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学专业刚刚成立三年,培养方案一直处于变动与调整之中,我们那一届(共16个人)虽被定向为油画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我们还是具有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普同特点,即宽口径的课程设置与教师职业实训。因此,我们在油画(各类写生与创作)、中国画(临摹与创作)、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造型基础(解剖、雕塑、素描研究)以及中外美术史、美术教育学、艺术考察等课程中,接受了视觉艺术较为“通识”的知识谱系与技能训练。虽然在油画的实训时间上相较于其他更长,但笔者自身的中国画童子功基本拉平了中西绘画在专业方向上的倾斜,获得了较为平衡与深入看待艺术内部融通的视窗与道理。

在美术专业系统的修业过程中,自己逐渐发现每个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动机,总是从自身体悟最为原始的视角出发的。雷诺阿(Pierre-AugusteRenoir,1841-1919)为何最喜欢塑造壮硕丰甜的女人体,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1867-1945)版画中的战争人物形象为何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98-1986)的雕塑中为何以这样一种雕塑语言探讨“母与子”的题材,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是用超现实手法表达自己的一生还是完全写实性的表现,夏俊娜(1971-)何以将色彩赋予情感指认度极高的浪漫表达;中国北宋画家李成(919-967)所画的……



精彩内容
     本书立足于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尝试构建艺术教育学科与“社会性别”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研究。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质的研究等方法,确立以社会性别取向实施高等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项研究。内容包括:社会性别思想介入高等艺术教育、以社会性别审视的高等艺术教育形态、社会性别群体在艺术从业中的社会行动选择、高校社会性别艺术教育实践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