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密码(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美国)978752173348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0.7
6.5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玛格丽特·奥马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3488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447324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美]玛格丽特·奥马拉,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在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在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服务于比尔·克林顿和阿尔·戈尔两届政府班底,见证了硅谷与联邦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她在担任克林顿政府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工作人员时第一次见到电子邮件,在之后5年的从政经历和20多年的学术研究中,她持续观察硅谷科技创新如何成为助推美国经济繁荣的巨大引擎。目前,她主要研究美国高科技经济史、美国政治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她的代表作有:《知识之城》《关键选举日》《硅谷密码》,其中,《硅谷密码》被提名非虚构写作卢卡斯奖、廊灯商业图书奖,并被《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评选为年度推荐图书。
目录
推荐序言
序章 美国革命
第一幕 初创
前记
1 无尽的前沿
2 金州
3 登月
4 网络化
5 投资人
前记
6 热潮与幻灭
第二幕 产品发布
前记
7 资本主义奥运会
8 权力归于人民
9 个人计算机
10 自制计算机
11 铭记
12 有风险的生意
第三幕 公开上市
前记
13 讲故事的人
14 加州梦
15 日本制造
16 老大哥
17 战争游戏
18 筑于沙上
第四幕 改变世界
前记
19 信息意味着授权
20 硅谷西装客
21 大宪章
22 不作恶
前记
23 人人参与的互联网时代
24 软件吞噬世界
25 宇宙主宰
尾声 进入无人车
致谢
引用来源说明
注释
内容摘要
序 章 美国革命 30亿部智能手机。20亿个社交媒体用户。2家资产达到万亿美元的公司。旧金山优选的摩天大楼。西雅图优选的用人企业。地球上最昂贵的4处公司园区。人类历历史记录富有的一群人。 美国优选的几家高科技公司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最后几年中取得的成就令人难以想象。所谓的科技界五巨头——苹果、亚马逊、脸书、谷歌以及微软——的估值加起来甚至超过了英国的经济总量。这些科技巨头收购知名的传统媒体品牌,给慈善事业带去变革,甚至开始进行登月计划。数十年来,它们自称怯于涉足高层政治,但在西海岸的小隔间中写出的那一行行优雅的代码,早已渗入政治系统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代码引发着政治分歧,就像精准投放的在线广告一样有效。1 1971年初,当一名从事商业报道的记者给当地冠上“硅谷”这个巧妙的外号时,并没有什么人听说过这个地方以及它周围集聚的电子企业。美国的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与政治中心远在5 000千米之外的另一侧海岸。波士顿无论在融资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媒体关注度上,都远超加利福尼亚州北部。 即使10年之后,当个人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办公桌上,名为乔布斯或者盖茨的天才少年企业家令公众浮想联翩时,这座山谷本身仍未进入主流视线。当山谷里吹起逆风的时候,硅谷整齐的住宅区总会飘着一层赭色烟雾,使那些色彩鲜艳的办公楼从外观上几乎无法区分。当地的餐馆在晚上8点30分之后就停止营业了。一名被吓坏了的英国造访者将这里称为“涤纶霍比特人之地”。2 “霍比特人”留了下来,只是不再那么慵懒。在“.com”的20世纪90年代,硅谷和它同为科技中心的姐妹城市西雅图扶摇直上,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们在地球上见过的数额优选的单笔财富积累。”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笑谈道。但在千禧年的黎明,随着纳斯达克遭受重挫,这一切都跌落尘埃,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曾经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公司的残骸。杂志的封面故事宣告着热潮的结束,面色阴沉的数据分析师把“买入”调整成了“卖出”,华尔街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节奏更加容易预测的蓝筹股上。亚马逊火箭般崛起的历程现在看起来仿佛是一场迷梦,苹果的产品创意所剩无几,微软被要求拆分,而谷歌那时还在车库里开展业务,它的领导人更感兴趣的是去参加火人节,而不是如何营利。3 一切变化得如此之快。我们快进到现在,硅谷已经不仅仅是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地名。它建成了全球化的网络,成了一个商业敏感点,变成了文化印记,甚至还是一股推动政治的力量。优选有数百个地名被改成了硅漠、硅林、硅湾、硅原或者硅河谷,只为能沾上一点硅谷的魔力。硅谷的律动决定了其他行业如何运作,改变了人们通信、学习与全面动员的方式。它颠覆了许多领域的权力结构,又强化了另外一些权力。正如从硅谷发家的亿万富翁马克·安德里森几年后所说,“软件正在吞噬世界”。4 本书讲述的就是世界是如何逐渐被软件吞噬的。这是一段长达70年的传奇,讲述了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个青翠的小山谷如何破解商业成功的密码,以及那里的人如何一次又一次顶住“硅谷已死”的草率传言,发展出一代又一代的新技术,使世界上许多地方都试图复制却无法重现他们的成功。这也是一段现代美国的历史:关于政治分歧与大众行为,关于巨大的机遇与令人窒息的歧视感,关于倒闭的工厂与人头攒动的交易大厅,关于华盛顿的大理石厅堂与华尔街的“混凝土峡谷”。正如你将读到的,正是这些因素与其他许多因素一起使硅谷成为可能,同时也反过来被硅谷重塑。 从硅谷闯入公众视野的那一刻起,它就充满了革命性与反体制的内涵。“开始你自己的革命——用你的个人计算机。”1978年创刊的《个人计算机》杂志上的广告这么写道。“个人计算机代表了美国革命留下的最后遗产,即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大陆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优选贡献。”1980年科技期刊《信息世界》如是宣称。 4年之后,当新的麦金塔电脑问世时,苹果公司的高层在营销广告中强调“该产品的激进设计与革命性”,结果造就了历史记录有名的电视广告之一。1984年“不错碗”比赛期间,这段令人目瞪口呆的广告在数百万个美国家庭的客厅中播放。广告中一名年轻的女子轻快地跑过一大群观众,将一把铁锤抛向蓝色屏幕上出现的“老大哥”图像,把它砸得粉碎。5 这则广告几乎毫不掩饰地针对苹果公司的竞争对手靠前商业机器公司(IBM),它超越了营销计划与广告标语本身,在科技行业语境中更多地体现出反体制的意味。“不信任非常不错——推动去中心化。”在记者史蒂文·莱维描述那些参与实现个人计算革命的软硬件极客的“黑客伦理”中就有这么一条纲领。在这里,“非常不错”指的是“蓝巨人”、大型企业与庞大的政府。 这条纲领恰如其分。十多年惨淡悲观的商业新闻——工厂关闭、海外蓝领工作机会减少、企业高层四处碰壁以及外国竞争者对美国品牌的沉重打击——之后,光明而充满希望的高科技公司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高科技
主编推荐
1、 硅谷70年科技创新简史。用4幕剧划分4个发展阶段:从早期“大脑军团”讲到小镇科技精英,从天才少年的商业帝国讲到每个人向着无尽科学前沿拓边,呈现时代浪潮下科技创新如何从政府席卷到个人。 2、 一部科技创新启示录,聊透美国科技创新的核心经验。硅谷创新是一场人人参与的科技变革,延续了美国的拓边精神。缔造硅谷的不只是军工订单和商业巨头,还有无数普通硅谷人,他们是名校教授、工程人员、中学师生、女程序员、风投资本家、设计师、营销天才……他们共同缔造硅谷科技造富传奇,并且塑造了硅谷科技生态、创新模式、商业文化、社会理念等。 3、 新一轮科技竞争推动企业逐浪向前,这本书提供及时、有益的借鉴。那些曾经让硅谷变得伟大的活力根源,不仅我们需要追赶,美国也在回顾复习。 4、 硅谷研究专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联络处前主任谈锋深度长文荐读。《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入围“卢卡斯”非虚构写作奖,提名“廊灯商业图书奖”。《纽约杂志》点评:“一部关于硅谷科技创新好读的新作。”
精彩内容
哪些人缔造了硅谷?哪些人塑造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幕后故事。它是一段长达70年的史诗,讲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个青翠的小山谷如何打造商业传奇,以及那里的人如何一次次顶住“硅谷已死”的传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如同“天定命运”引领19世纪的美国人西进一样,科学发现也是20世纪美国的昭昭天命。书中将硅谷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透过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出场人物,揭示出“硅谷科技创新”这一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的宏大布局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与以往解读硅谷密码的著作相比,这本书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它探讨了联邦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早期阶段,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开拓无尽的科学前沿。充满活力的技术人才释放创新能量,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与成就。其二,硅谷传奇不只是商业天才的故事,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高校研究人员、工程师、风险资本家、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世界各地的移民等,最后影响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在“硅谷活力消散”的当下,解读它的成功模式,不论对于哪一类群体来说,都具有恰逢其时的借鉴意义。
媒体评论
一部清晰简明的硅谷创新简史,聊透硅谷创新系统的核心密码。通过硅谷70年发展历程,全景讲述科技创新与国家建设的激荡史诗。硅谷科技史专家全新力作,给当下社会提供及时借鉴。提名“卢卡斯”非虚构写作奖,《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