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精)978730132739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4.82
6.2折
¥
8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冯天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27395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11435515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冯天瑜: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任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提出并论证“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著有《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等。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2021年获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中国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先行者、守望者,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文化普及者。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创榛辟莽——从人猿揖别到夏禹传子
第二章 文明初兴——夏、商、西周
第三章 多元私学——春秋、战国
第四章 一统整合——秦、汉
第五章 乱世裂变——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六章 盛代强音——隋、唐
第七章 精致内敛——五代、两宋
第八章 朔方冲击——辽、西夏、金、元
第九章 垂暮新变——明至清中叶
第十章 转型时代——清末至五四运动
内容摘要
第一节 元谋人、北京人:中华文明史的首轮主角 劳动使猿类直立,逐步从动物群脱颖而出,成为拥有自觉意识,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的人类。 有了“人”,也就开始有了“文明”。 如果把文明比喻为波澜起伏的多幕戏剧,人类便是戏剧的主角。人的诞生,意味着文明这部悲壮大剧揭开了帷幕。 首先登上中华文明舞台的,是与猿类揖别的古人类。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人,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地驳斥了这类论断。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其中直立人,也即“正在形成中的人”,主要有—— 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1965年发现)。 陕西蓝田人(距今65万年至80万年,1963年发现)。 北京人(距今五十万年左右,1929年发现)。 智人,也即“接近的人”又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古人)主要有—— 广东马坝人(距今二十万年,1958年发现)。 陕西大荔人(距今十万年,1978年发现)。 山西丁村人(距今约五万年,1954年发现)。晚期智人(新人)主要有—— 广西柳江人(晚于丁村人,早于山顶洞人,1958年发现)。 北京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1933年发现)。 四川资阳人(距今七千年,1951年发现)。 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直至柳江人、山顶洞人,黄种人的基本特征一以贯之:颧骨突出、铲形上门齿、鼻子较宽。 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呈增长趋势,如蓝田人七百八十毫升,北京人八百五十九毫升至一千二百二十五毫升,山顶洞人则为一千四百毫升,逐渐逼近现代人的脑容量。这表明,古人类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智力稳步增进。 人类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而劳动的特征和前提是制造并使用工具。古人类只能对自然物(如木、骨、石等)稍加制造,充作某种用途的工具,使手臂得以延长。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木亡石存”,今日我们所能得见的古人类的工具遗留,主要是石器。 依石器制作的精细程度,原始社会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前述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资阳人,都处在旧石器时代。这百余万年间,古人类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 与使用木石工具同时,古人类开始用火。火的获取、保存及使用,使人类在暗夜、严冬获得光明与温暖,不再“茹毛饮血”,而得以“熟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中国人颂扬“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燧人氏,希腊人赞美窃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正是对于“用火”这一伟大进步的追怀纪念。 元谋人遗址已发现用火痕迹,而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六米,表明至少在五十多万年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旧石器时代早期(如北京人),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即古籍记载的“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旧石器时代中期(如马坝人、丁村人)和晚期(如柳江人、山顶洞人),随着渔猎、采集经济的发展,男女分工明显,逐步由血缘公社转变为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是由女祖先繁衍下来的一个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P36-39
主编推荐
1.“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道路。”一气呵成写出、不忍释卷读懂五千年中华文明。 2.学者为大众读者量身写作的中华文明国民常识书。 3.这是真正适合读者当今阅读的讲述中华文明的力作。 4.五千年跌宕起伏、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用文字、彩图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出来。 5.传承中华传统、借鉴中国智慧、弘扬中华精神的学术普及著作,可以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6.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神提供一个指引,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7.好读,却有学术含量;绝不艰深,但大有裨益--一部适应时代的中华文明入门书。
精彩内容
中华先民很早产生对于“文明”的精辟认识。成文于战国时期的《易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字,从纹理之意演绎而来,“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 “人文”指人伦秩序。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变成人文世 界,便是中国先哲赋予“文明”的内涵,它已相当现代学术界所揭示的“文明”的本质意蕴——“人类化”和“自然的人化”。文明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括外在文明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明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明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 品和,是整个文明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明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明的精神内核。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是文明的制度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还有文明的行为层面,即人类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本书所要探究的“文明”,涉及器用、制度、行为、观念诸层面,其则在观念层面。它记录着人类累代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内容, 是不停流逝的广义文明的摹本。 文明既是一种人类现象,它使人与禽兽区别开来;文明同时又是一现象,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创制的文明千差万别。我们将要论及的“中华文明”,约指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繁衍 的自成一格的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内涵不断拓展。在先秦,“中国”或指京师,与“四方”对称;或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地段,与落后的“四夷”对称。隋唐以降,“中国”都中原的朝,元代自称其统治区域为“中 国”,称邻国(如日本、高丽、安南等)为“外夷”,明清沿袭此说之,“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虽不断演进,但其主旨却始终守住 一个“中”字——中国者,天下之中也。这既是一种地理学的中心意识,更是一种文化学的中心意识。这种文明中心意识,还表现在“中华”一词上。“华”指文化繁盛,“中华”意谓居于中心的富有文化的民 族.时代,中国人的中心意识渐次淡化,而余韵流风仍然不时回荡。 中国版图在历多有伸缩。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大体确立中国领土范围:北起萨彦岭,南南海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库页岛,约一千二百六十万平方千米。19世纪中叶以降,西东列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使领土避免更大损失。今日中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历曾经在中国范围内居住活动的民族,除月氏(音“肉支”)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往中亚以外,其他各族都没有离开过中 国。由华夏族演化而成的在中国多次建立政权,此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洲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洲还统治过整个中国。但无论是还是非建立的政权,容其他民族,都是多民族国家.。今日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及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的创造主体。
媒体评论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的人类传奇。“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中华文明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是我们共同的根脉。
2. 本书是当今一流的学者为大众读者量身写作的中华文明国民常识书。它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烈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再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把五千年跌宕起伏、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向世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 尽管有讲述中华文明的图书,但不是大部头的多卷本,就是纯学术性的专著,像本书这样以传承中华传统、借鉴中国智慧、弘扬中华文化为内容,并且篇幅适当、名家打造、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学术普及著作,还基本上没有。
5. 这是一部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整体形象的国民素养书。它让世人明知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命运延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同时明示读者唯有通过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现代的中国。透过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预见生生不息的人类未来。 6. 中华文明这个“东方之谜”,它的五彩斑斓让我们依依不舍,它又以巨大的魅力把我们深深吸引。中国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走进这个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世界。这样,《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每个读者的选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