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翻译研究论丛978730130660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9.14
6.2折
¥
9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廖七一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6604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9887189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兼任中国译协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学会副会长、重庆翻译学会会长及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特聘研究员。出版《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等专著、编著和译著20余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中国翻译》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翻译为强国第一义(1898—1915)
第一节 梁启超与翻译的社会批评
第二节 严复与“信达雅”
第三节 翻译批评与翻译时尚
第四节 日语译名与翻译批评
第二章 文化复兴与民族救亡(1915—1949)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翻译批评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信”的确认
第三节 翻译批评与现代白话规范
第四节 公共话语空间与“学衡派”的批评
第五节 战时语境与翻译批评
第三章 政治风向标(1949—1979)
第一节 翻译批评的政治语境
第二节 茅盾与翻译批评
第三节 翻译的专业把门人
第四节 批评话语与翻译“红色经典”
第五节 “文革”翻译批评话语
第四章 走出封闭的翻译批评(1979— )
第一节 多元的翻译批评
第二节 批评的非历史语境化
第三节 批评的探索与倡导
第四节 译介学与翻译批评
余论:批评的惯性与趋势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对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进行了深度梳理,并结合个案研究展示100年来翻译批评的走向、特征与规律。本书没有悬空地讨论翻译批评的标准,也没有试图构建抽象的翻译批评标准和模式,而是以“话语”“规范”等现代翻译研究的理念将翻译批评活动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结合起来,发现翻译批评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规范和赞助系统的缠绕关系。作者认为,从晚清以来,翻译批评的意义远不在于对翻译文本对错的讨论,翻译批评在受主流话语和国家核心价值的驱动和制约的同时,也顺应、强化、建构甚至颠覆主流话语。
主编推荐
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带您了解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的来龙去脉
精彩内容
以“批评话语”的概念梳理近百年中国的翻译活动,有助于我们关注、反思或揭示那些影响翻译分析与评价的、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意义的事件,洞悉翻译批评与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批评话语”的建构本质和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
从清末民初的救亡启蒙、五四时期的“中国的文艺复兴”、1937年之后的抗战、1949年之后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反帝反修,到1979年之后的改革开放,翻译批评的流变与兴衰,无不源自历史语境对翻译的驱动与制约。而不同批评主体翻译观念的差异和有关翻译的论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价值的冲突趋于多元。翻译批评话语的历史梳理表明,翻译批评与翻译本身一样,不仅反映或顺应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在强化、建构甚或颠覆特定时代的中心(强势)话语。翻译批评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正是批评话语生成与发展的原动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