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庄学史978703053823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81
7.5折
¥
10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高深,王德龙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8239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9002781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高深,女,山东莒县人,1989年参加工作,2003年获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2006年获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为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庄学、墨学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已出版《天道与圣言——<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专著一部,发表论文30余篇。
王德龙,男,山东莒县人,201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在《世界宗教文化》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章 周秦安徽庄学 10
**节 庄子故里考辨 10
第二节 《庄子》的思想渊源 14
第三节 百家争鸣与庄学的产生 23
第四节 《庄子》的成书及初传 31
第五节 《吕氏春秋》对《庄子》的吸收与偏离 34
第六节 小结 55
第二章 两汉安徽庄学 56
**节 汉初黄老思潮与安徽庄学 56
第二节 《淮南子》—一部别开生面的阐释老庄之作 63
第三节 桓谭《新论》对《庄子》的继承 86
第四节 小结 97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安徽庄学 99
**节 玄学与安徽庄学 99
第二节 “曹氏三祖”对《庄子》的接受 101
第三节 曹植对《庄子》的接受 103
第四节 何晏、夏侯玄与正始玄学 108
第五节 桓范对《庄子》的接受 110
第六节 嵇康对《庄子》的继承与偏离 111
第七节 嵇喜对《庄子》的接受 117
第八节 刘伶对《庄子》的继承与偏离 124
第九节 夏侯湛对《庄子》的接受 130
第十节 曹毗对《庄子》的接受 136
第十一节 戴逵诗文对《庄子》的化用 137
第十二节 小结 139
第四章 隋唐五代安徽庄学 142
**节 李唐王朝崇道政策与安徽庄学 142
第二节 隋唐五代安徽本土庄学著述 143
第三节 与安徽关系密切的外籍学者的庄学接受 145
第四节 小结 150
第五章 宋元安徽庄学 151
**节 三教并重与庄学的沉潜 151
第二节 陈抟与《庄子》 152
第三节 苏轼与《庄子》 158
第四节 吕本中对《庄子》的接受 166
第五节 王之道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偏离 168
第六节 程大昌的庄学研究 171
第七节 朱熹与《庄子》 174
第八节 方回的《庄子无极辨》 186
第九节 元代庄学衰落的原因 188
第十节 陈栎的《庄子节注》 191
第十一节 其他安徽庄学接受简介 192
第十二节 小结 196
第六章 明代安徽庄学 198
**节 明代程朱理学的加强与安徽庄学 198
第二节 汪镗的《新建庄子祠记》 198
第三节 李时芳的《新修庄子祠记》 201
第四节 汪道昆的庄学思想 202
第五节 憨山德清的庄学思想 206
第六节 方虚名的《南华真经旁注》 219
第七节 程以宁的《南华真经注疏》 228
第八节 方以智的《药地炮庄》 232
第九节 钱澄之的《庄子内七诂》 245
第十节 其他安徽庄学著述简介 258
第七章 清代安徽庄学 261
**节 清代朴学与安徽庄学 261
第二节 张潮的《联庄》 262
第三节 吴世尚的《庄子解》 265
第四节 方人杰的《庄骚读本》 280
第五节 姚鼐的《庄子章义》 283
第六节 方潜的《南华经解》 288
第七节 杨文会的《南华经发隐》 291
第八节 马其昶的《庄子故》 294
第九节 胡远濬的《庄子诠诂》 305
第十节 刘大櫆与《庄子》 314
第十一节 吴汝纶的《庄子点勘》 316
第十二节 方正瑗的《方斋补庄》 317
第十三节 其他庄子学者及其著述简介 318
第八章 民国安徽庄学 322
**节 民国安徽庄学与庄学的转型 322
第二节 叶玉麟的《白话译解庄子》 323
第三节 胡朴安的《庄子章义》 325
第四节 陈撄宁的《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 332
第五节 胡怀琛的《庄子集解补正》 344
第六节 刘文典的《庄子补正》 345
第七节 胡适的庄学研究 350
第八节 郎擎霄的《庄子学案》 368
第九节 单演义《庄子天下篇荟释》 377
第十节 方东美的庄学研究 379
第十一节 其他安徽庄学著者及其著述简介 381
结语 384
参考文献 393
后记 399
内容摘要
绪论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著作,《庄子》一书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其的整理、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遂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庄学。在经历了“以随文注疏为主”的古代庄学和“以专题分析研究为主”的近代庄学之后,中国庄学又迎来了第三个阶段,即全面综合的新阶段。大型庄学书目的编写、庄学史的宏观研究、庄学文献的大规模会辑整理,标志着中国庄学研究全面综合阶段的完成。庄学研究呼吁研究方法的转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学术史的地域性显著,庄学在各个地域上的研究皆成果卓著、特色鲜明,地域庄学史的研究将会推进庄学研究的精细化。“安徽庄学史”研究的目标就是研究庄学在安徽这一地域上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那么为什么研究安徽的庄学,而不是其他地域的庄学呢?首要原因是,在庄学历目前,安徽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庄学的发源地和庄学研究的重要省份,安徽庄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中国历代庄学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也是开展安徽庄学研究的前提。
一、中国庄学的地域性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两种很基本的运动形式。学术研究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展开的。庄学研究亦然。从区域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庄学,对于揭示庄学发展变迁的规律或许更为清晰。借鉴地域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从中国历代庄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入手,来研究中国庄学的地域性问题,首先要对庄学家的地域归属进行统计和分类。之所以选用“庄学家”而非“庄学文献”的地理分布格局来说明庄学的地域性,是因为每个作为研究主体的“庄学家”有其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以“庄学家”为研究线索,便于考察其庄学著述产生的时代与地域。研究庄学家的目的仍然是研究其庄学著述,庄学家与其庄学著述关系密切。“庄学文献”的地域范围太广,既有产生的地域,还有传播的地域、保存的地域。故此,笔者采用“庄学家”这一视角来探讨庄学的地域性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统计分析,绘制了“中国历代庄学家的地理分布简表”。统计的方法如下。
(1)“庄学家”的范围。本书所统计的“庄学家”以有庄学著述传世为很基本条件。“著述”可长可短,既可以是一篇论文,也可以是一部专著;体例不限,既包括研究专著、注释本、批点本、编订本,也包括内容相关的序、跋。古人著书往往有众多的参与者,有编者,有辑者,有注者,有疏者,有评者,有圈点者,有序者,有跋者,凡参与了文字处理的,皆统计在内。而校订者、参订者除外,因其在文字的加工处理上作用太小,一概忽略不计。对于疑为伪书的著述,若其抄袭之原本已经著录,伪作就不计在内,如《南华通》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屈复本,一个是孙嘉淦本,然而考证认为屈复本为伪作,与孙嘉淦《南华通》实属一本,故此,屈复本《南华通》就未著录。有些伪作是因书贾为谋取利益、杂抄众书而托之名人,经考证属实的,亦不计入,如《南华真经评注》一书,经考证,“是书贾采用换头换面的手段,杂钞众书而成”①。类似的还有托名陆可教、李廷机的《庄子玄言评苑》,托名陈深的《诸子品节
庄子品节》等著述,亦不计入。
(2)“历代”的划分。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是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在时段的划分上,沿用学界惯例,在朝代分期的基础上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为清晰地展现不同时段区域庄学的特色,将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庄学史划分为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八个阶段。在统计庄学家的时段分布时,一般情况下根据庄学家的出生时间确定其朝代归属。当庄学家一身跨两朝时,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前后延伸,原则上采取与其庄学著述关系很密切的时代。例如,清末出生的学者叶玉麟,因其《白话译解庄子》完成于1935年左右,所以将其归于民国。类似的情况还有胡适、刘文典、陈撄宁等。
(3)“地域”的界定。依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华北)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西南)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省
所谓庄学家的地理分布是指庄学家户籍归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统计庄学家的户籍地时,因为存在中国历史行政区划变动因素,所以各庄学家的户籍地皆以现在的行政区划为准。户籍问题极为复杂,既有相对稳定者,又有变动不居者,还有所谓祖籍、出生地、侨居、占籍、卫籍、流寓种种不同的情形。笔者考察庄学家的地理分布,目的在于考察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对庄学家的庄学研究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户籍归属首先考虑完成其庄学著述的地区,其次是对其庄学著述影响优选的地区,例如,陈寅恪,祖籍江西九江,生于湖南长沙,后迁居金陵,在江苏金陵的生活,对陈寅恪影响优选,故此笔者将陈寅恪的户籍划归江苏。又如,苏轼,祖籍河北,世居四川,然其庄学著述《庄子祠堂记》是他在安徽蒙城客居时所做,所以将苏轼归在安徽庄学家之列。另外,按现在行政区划,婺源应归江西,但考虑到婺源在历目前的长期稳定(宋元明清四代)的地域特色(徽州),现在也把江西婺源划归安徽。
遵循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则,笔者统计了先秦至1949年的庄学著述。主要参考了严灵峰的《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无求备斋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方勇的《子藏
庄子卷》《庄子学史》、熊铁基的《中国庄学史》、蒋元卿的《皖人书录》、胡孚琛的《中华道教大辞典》、刘海涛的《〈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明代〈庄子〉书目匡补》、李瑞振的《金元庄学文献考》、安徽省图书馆编辑的《安徽文献书目》等资料,以及笔者搜集的单篇论文,共得577人(籍贯或朝代不明者60人未计在内),兹将这577人的地理分布情况列于表1.1:
表1.1 中国历代庄学家的地理分布简表(单位:人)
从表1.1可知,中国庄学于先秦发源于安徽,很先传播至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研究者人数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元代衰落,明代达到高峰,清代、民国逐渐转弱。中国历代庄学家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具体而言,如下所示。
周秦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山西和河南三省,也就是当时的宋、楚、赵、卫等国。
两汉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安徽、陕西和山东,也就是当时的淮南、夏阳、安陵、东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也就是当时的安平、清河、范阳、山阳、姑幕、琅琊、平昌、东海、陈留、颍川、河内、中牟、洛阳、新野、汝南、封丘、南兰陵、建康、庐江、谯郡、广陵、丹阳、建康、江夏,重心在河南、山东。
隋唐五代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北,重心在陕西。
宋元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江西、福建、重庆,重心在福建、江西、浙江、山西。
明代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贵州,重心在浙江、江苏、安徽、福建,仅此四省占了全国庄学家的66%。
清代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贵州、广西、江西、上海、北京、天津、吉林,重心在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仅此五省占了全国庄学家的64%。
民国时期庄学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广西、重庆、福建、云南,重心在江苏、安徽、浙江,仅此三省占了全国庄学家的53%。
综上所述,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山东庄学研究队伍很为庞大,其中,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庄学研究从宋代开始转盛,元代消歇,明代达到很好,清代、民国减弱。江苏、山东与安徽则持续时间很久,数量也较多,仅次于浙江、福建、江西。与江南庄学后期超盛相比,河南的庄学研究前强后弱,在19位庄学家中唐代之前就有15位,这是很独特的。究其原因,自宋代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教育发达,精英云集,学术少见兴盛。安徽庄学的高峰在清代,唐朝之前没有间断,这是专享的。
二、安徽庄学的独特性
(1)在唐代之前,只有安徽庄学的发展没有间断。这是中原地区的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省所不具备的。江苏、浙江、湖北、福建、江西等地庄学的高峰出现在明代,清代渐衰。而安徽庄学的高峰在清代,清代安徽庄学一枝独秀,很为繁荣,远超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等省份。
(2)在各地域庄学中,安徽庄学拥有代表性。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吴头楚尾,襟江带淮,东连吴越,西接中原,北承齐鲁,南达赣闽,地处南北文化交流会合之地,自古人文荟萃,名流辈出,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安徽学人自古就深受道家老庄的影响,王安石《蒙城清燕堂》诗有“民有庄周后世风”句。①战国时期皖北地区是庄子生活、讲学、著书的重要区域,此时也是庄子学说产生及传播的初期。据《庄子》记载,庄子身边有一些游学弟子,为庄学在安徽地域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从《吕氏春秋》频繁征引《庄子》来看,庄子的后继者在安徽地域也大有人在。汉初黄老思想占主流地位,庄学在安徽地域也随之迅速传播,《淮南子》对《庄子》的阐发就是代表。《淮南子》不仅大量引用《庄子》,更是积极阐释《庄子》的靠前部书。即使在儒学独尊的汉代中期,安徽庄学亦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者桓谭的《新论》对《庄子》就多有吸收和借鉴。汉魏时期安徽地域的抒情小赋从写法到思想都明显地受到《庄子》影响,宋玉、曹植的赋都与《庄子》散文有直接联系。魏晋玄学兴起,玄学家以清谈老庄为风雅,《庄子》的影响盛极一时,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皆力求在言语行为上效法庄子。北宋时,曾在安徽做官的文豪苏轼撰写《庄子祠堂记》,首揭《庄子》辨伪的大旗。自明代始,安徽庄学著作大量涌现,如方虚名的《南华真经旁注》(五卷)、吴世尚的《庄子解》(三卷)、钱澄之的《庄屈合诂》(八卷)、释德清的《庄子内篇注》(四卷)等都是明代有名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安徽是庄学的发源地,又位于华东腹地,地处南北文化交流之汇,人文荟萃,名流辈出,自古就是庄学研究的重要省份,在中国庄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安徽庄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书以历代安徽学者的庄学著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为线索,考察了庄子学在安徽历的产生、发展、繁荣和变迁。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