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60.37 6.2折 ¥ 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徐利权,高亦卓,谭刚毅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86165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1845774
上书时间2024-12-24
第一章建设企业70年变迁/001
1.1百废待兴,恢复建设/004
1.2独立自主,艰辛探索/005
1.3改革转型,走向市场/009
1.4拓展空间,迎接挑战/010
第二章“156项工程”与扎根包头/013
2.1“156项工程”与华建/014
2.1.1“156项工程”建设背景/014
2.1.2“156项工程”在包头 /015
2.1.3组建华建,建设包头/017
2.2华建在包头的建设实践/019
2.2.1以苏为师:规划布局与设计援助/020
2.2.2施工组织与建设/025
2.2.3典型建设工程 /028
2.3华建对包头发展影响/045
2.3.1华建建筑铁军的精神影响/045
2.3.2对城市建设布局的影响/047
2.3.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051
2.3.4持续建设的影响/054
第三章三线建设与拓荒十堰/059
3.1三线建设与红色“102”
3.1.1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060
3.1.2 红色“102”的组建 /062
3.2 “102”在十堰建设实践/065
3.2.1自我探索:规划思路与总体布局/066
3.2.2建设成就:厂区形态与生活配套/074
3.2.3工地社会:施工组织与日常/080
3.3“102”对十堰市发展的影响/088
3.3.1对十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088
3.3.2对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091
3.3.3对十堰配套设施的影响/094
3.4小结 /098
第四章 移师襄阳与改革转型/099
4.1移师襄阳与一局襄阳基地建设/100
4.1.1出花果,进白洋,支援404工程建设/100
4.1.2移师襄阳,古城墙外建基地/101
4.2湖北工建在襄阳市的建设实践/107
4.2.1引进预制构件技术:预制构件厂/108
4.2.2承接施工机械修理与制造:枣阳机械修配厂/111
4.2.3助力汽车工业建设:建设铸造三厂及二汽襄阳基地建设/121
4.2.4培养工业建设人才:湖北省工业建筑学校/130
4.3湖北工建对襄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4.3.1对襄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133
4.3.2对襄阳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141
4.3.3对襄阳城市文化的影响/143
第五章 匠筑一城到布局多地 / 153
5.1勇担抗震抗疫重任,争当救灾冲锋手
5.1.11976年7·28唐山地震抗震援建/154
5.1.2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援建/155
5.1.3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疫援建/156
5.2深耕省内市场,打造时代经典/161
5.3拓展海外业务,践行“一带一路”倡议/171
5.4聚焦环境能源领域,塑造地区典范/177
5.5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184
附录/185
参考文献/197
后记/201
1.1百废待兴,恢复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城市建设任务紧急而经济力量薄弱的矛盾,当时国内尚未形成全国建筑设计的政策方针。到1952年底,我国初步恢复了被长期战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我国通过学习苏联的经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在苏联建筑思想与建造技术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建筑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八大重点城市”建设,大规模工业建设在各地展开,建筑业在完成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快速扩张,建筑产业和管理体制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这为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毛主席与周总理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个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师,投身国家建设,为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一支生力军,成为组建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局的基础。同年,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成立。
湖北工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此。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0兵团后勤部,在天津召集“利群”和“四义”等私营营造厂的技术管理人员,组建公营“时代建筑公司”,并于1953年2月改为建筑工程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另外一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3兵团37军109师抗美援朝回国后,于1952年4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1955年5月,建筑工程第二师成员集体转业,并与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合并,同时抽调其他力量组建为建筑工程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后改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实行“一边倒”政策、“全面向苏联学习”。在苏联的经济与技术援助下,围绕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苏联专家同中国的设计人员合作,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设计“156项工程”,主要集中在中国急需的国防、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加工等大型重工业项目建设上,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期间,我国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框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倚重沿海的状态,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同时也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序幕。
在苏联的影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业化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开展新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自“一五”计划起,大批沿海地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开始有组织地支援内地建设。新工业城市大都建立在经济落后区域,这些城市原有的工业和市政设施都相当落后,技术力量和干部力量匮乏,与繁重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任务极不匹配。在支援重点城市的建设中,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响应国家号召,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积极奔赴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的内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早期,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建设需要,湖北工建前辈承建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部分国家重点项目,如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哈尔滨亚麻厂、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等“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共承建了16项,担当起了建筑国家队应有的社会职责。在企业创建初期,职工队伍曾接受过培训,技术力量和施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国家队的实力。作为建筑行业的一支劲旅,湖北工建一路走来,建设足迹遍及长城内外,以包头为中心,承建的工程分布整个华北和北方大部分省市。
1.2独立自主,艰辛探索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并带走全部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导致当时本就紧张的建设资源进一步匮乏。在缺乏国外科学技术援助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行业开始走上独立自主、艰辛探索的发展阶段。
“一五”计划后,政府在设计策略上也反映出了意图脱离照搬苏联模式的框架。困难时期,官方批评了建筑中的浪费现象,在建筑与建设领域“去斯大林化”,从“以苏联为师”的方针转变为“以苏联为鉴”。建设与规划从“西学东渐”以来的学习及零星实践,走向大规模实践应用,并开始了逐步本土化的过程。
该时期,一方面,国家投资的大幅度压缩导致建筑行业大规模压缩。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了建设经验。建工部下达通知,全国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压缩精简,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由557.2万人减到193.3万人,其中,建筑工程部系统由146万人减为56.8万人,减少了89.2万人,将近三分之二。一些省市撤销了建筑工程局,并动员大批职工回乡务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了巨大困难。另一方面,建筑业从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开始广泛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逐步叫停集体企业盲目升级为国有企业的步伐,恢复集体所有制形式,并重新制定措施、组织力量,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
本书通过简单回顾湖北工业建筑集团70年规划建设历程,窥探企业以及国家发展变迁,记录群体、唤醒记忆。从解放后军转建设企业开始,到156项目、工业城市大庆、农业大寨,再到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市场化后的产业园区建设、住房改革后的快速城镇化,带动了新城区开发,最后为生态城市建设,千年雄安新区、大湾区建设等。作为一支建筑劲旅,70年来转辗各地深度参与城市建设,且持续影响着这些地区后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这些群体为国家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并在多维度助力城市变迁发展中见证祖国的辉煌成就,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城市印迹:湖北工建70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
全新北京
¥ 59.78
城市印迹:湖北工建70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
全新保定
¥ 56.80
城市印迹:湖北工建70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
全新保定
¥ 58.80
城市印迹:湖北工建70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
全新保定
¥ 50.98
城市印迹:湖北工建70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
全新保定
¥ 61.74
【图片参考按书名发货】城市印迹:湖北工建70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
全新北京
¥ 57.80
城市印迹(湖北工建70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史丛书
全新南京
¥ 74.48
HⅠCC湖北工建
九品武汉
¥ 80.00
攻坚之路 湖北工建70年发展历程研究(1950-2020)
全新泰安
¥ 33.20
攻坚之路 湖北工建70年发展历程研究(1950-2020)
全新广州
¥ 22.5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