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5.73 6.2折 ¥ 58 全新
库存42件
作者许迪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20126260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1487955
上书时间2024-12-24
许迪,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理论研究,在C刊、军事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战区级课题3项,参与“马工程”重大课题1项。
导言/001第1章《诗经》中的时间意识/0091.1时间:自然的时序/0091.2对于时间的感受内容/0111.3天命观之一:“权命”/0141.4天命观之二:“时运”/0171.5祭享:链接古今时间/0191.6小结/024第2章《楚辞》中的时间意识/025
2.1“伤时”:逝去的时间感怀/026
2.2“哀时命”:现世存在的矛盾性展示/030
2.3“魂归帝丘”的虚构时间/034
2.4小结/038
第3章汉乐府的时间观之一:此世性/0413.1对自然时序的生命感悟/0413.2“生命无常”的时代主题/0453.3求仙立名以眷生/0493.4奉身自养以达生/0593.5 小结/064第4章 汉乐府的时间观之二:彼世性/0664.1理性的生死观/0664.2魂魄二分:汉人死后世界的哲学基础/0704.3魂之所归:“泰山”与“梁甫”/0744.4魄之所归:“黄泉”与“蒿里”/0764.5小结/079第5章 建安诗歌的时间意识/0815.1人命逝速,死为必然/0825.2立功、立言以不朽/0875.3游仙的生命意义/0905.4小结/100第6章阮籍诗文的时间意识/1026.1忧时:生命迁逝的体悟/1036.2刺时:吊古讽今的意气/1106.3游时:自我救赎的达观/1156.4小结/127
第7章稽康诗文的时间意识/1307.1生存本质:以“元气说”为基础的整体自然观/1317.2生存修养:导养得理/1397.3生存境界:隐而傲世/1517.4小结/155第8章游仙时间:“心隐”式的生命安顿/1578.1气:生命和万物的始基/1588.2天命观:天人感应/1608.3游仙时间何为/1658.4“似仙实隐”:生命的安顿/1758.5小结/177第9章田园时间:“委运自然”与“笃意真古”/1799.1玄学生死观/1819.2顺时:委运“自然”/1869.3耕隐:对农耕时间的升华/1929.4社会理想:“笃意真古”/1959.5小结/198第10章山水时间:谢灵运诗歌的时间意识/20010.1奠基:“出仕”与“归隐”的生命选择/20210.2超越:“迁逝”与“去远”的空间化呈现/20610.3小结/213第11章“空”观时间:僧肇《物不迁论》的时间意识/215“即动而求静”/21611.111.2绵延与刹那/21911.3僧肇时间观念的双重困境/225
11.4小结/229
结语诗歌中的时间意识:多样性与统一性/231
参考文献/238
一、主要引用文献/238二、主要参考书目/239致 谢/242
导言时间不仅是个物理学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具有独立于事物之外单向、均匀流动的属性,康德把时空看作人类先天具有的感性认识形式,而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则论证了人的在世的本质与时间的内在关系:“此在”的全部意义都是建立在“时间性”之上。时间意识不仅与人的日常生存活动息息相关,而且是不同文化和不同哲学之间差异的一个标志。“时间的表象是社会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反映出标志社会和文化进化的韵律和节奏。时间的感觉和知觉方式揭示了社会以及组成社会的阶级、群体和个人的许多根本趋向。”①也就是说,在一个时代里,不仅人们生存生活的方式,而且整个时代的文化生活模式和向度很可能都有着时间意识方面的根源。《文化与时间》一书即在这一理论前提下,对中国人、印度人、班图人思维中的时间意识知觉和历史观,以及希腊思想、犹太文化、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时间观和历史观进行了考察,认为时间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出版的系列丛书《在文化的交叉点上》,亦从时间的角度切入,通过时间观念众多差异的呈现,揭示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时间意识同样成为展示人的生存境况与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时间观念及其被感知和体验的方式会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时钟于13世纪末被发明之后,时间能够被精确地测量、分割与确定。以钟表、日历表现出来的矢量时间,成了完全独立于人事的工具。时间与测量时间推移的工具之间的关系,远比时间与在其中发生的现象的关系紧密得多。面对技术时代如此精密的时间体系,现代人完全由钟表记录的时间控制着,准确地定位最遥远的过去,也要求以规划的形式预见自己的未来。速度和效率的价值被无限高估,“时间就是金钱”成为人们对时间价值的评估。时间仍然自在地流逝,而人们却在“时不再来”的生活节奏中渐渐树立了时间的权威,成了时间的奴隶。时间此时作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绵延,已经脱离了人的生命本身,转而成了技术时代的一个重要参数。“时间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大的自在之流而出现,时间成为一个对象、客体,成了人的异在力量,人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①于是,尝试着将目光回转到前技术时代,回到思想与文明的源头,梳理和审视古人原初对于时间的观照方式,或许能够获得一种反思技术时代的视角,并借以重新调整与修正人与时间的关系。这种对古人原初时间意识的考察,可以借助于考古发掘的材料,如古代随葬的工艺品和图像符号,也可以借助于现存的文献文本。前一种考察早已引起了学界的兴趣和关注,例如葛兆光的《古代中国人的空间和时间观念》一文,即是通过对上古人类墓葬中的陪葬品的考察,来阐释和理解上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他通过半坡瓮棺葬之陶盆(钵)下部的小孔,质疑这个小孔是否是为灵魂出入预留的通道,得出上古人已经有了“死后世界”的观念和“灵魂永存”的思想。又通过考古发掘的女神像或女性群像的丰乳肥臀,或者青海乐都柳湾男性裸体陶罐,推测上古人类对生命的诞生抱以一种神秘的想象和敬畏心理。巫鸿的艺术文化史的研究更是直接依据于考古发掘的材料,他的《黄泉下的美术》一书对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察,从空间性、物质性和……
本书将时间意识作为展示人的生存境况与历史迁变的一个重要线索,以时间意象、时间范畴、时间主题、时间形式等为主轴,通过追寻从先秦至魏晋时期以来诗词中时间意识的演进轨迹、再现诗学时间的表现形态、分析文人各种心态下的诗学时间特征等,由此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理解诗学与哲学之交汇与整合。此书稿是关于诗学时间意识的一部系统研究著作,为建构诗学本体论提供了新的依据与阐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