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选读978703071928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内经选读978703071928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32.76 5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黎敬波,郑红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9287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542180

上书时间2024-12-24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

 附篇

 素问·宣明五气

 素问·金匮真言论(节选)

 素问·阴阳离合论(节选)

第三章 藏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

 素问·五藏别论

 素问·经脉别论(节选)

 素问·太阴阳明论

 灵枢·本神

 灵枢·营卫生会

 灵枢·决气

 附篇

 灵枢·海论

 灵枢·五癃津液别

 灵枢·五味论

 灵枢·大惑论

 素问·五藏生成(节选)

 灵枢·本输(节选)

 灵枢·脉度(节选)

 灵枢·本藏(节选)

 灵枢·邪客(节选)

第四章 经络

 灵枢·经脉(节选)

 灵枢·营气

 素问·骨空论(节选)

 附篇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选)

 素问·宝命全形论(节选)

 素问·八正神明论(节选)

 灵枢·经别(节选)

 素问·刺禁论(节选)

 素问·血气形志(节选)

 灵枢·根结(节选)

 灵枢·终始(节选)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灵枢·百病始生

 素问·举痛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素问·调经论

 附篇

 灵枢·五变

 灵枢·五邪

 灵枢·玉版

 素问·通评虚实论(节选)

第六章 病证

 素问·热论

 素问·评热病论

 素问·咳论

 素问·痹论

 素问·痿论

 灵枢·水胀

 附篇

 素问·疟论(节选)

 素问·风论

 素问·逆调论

 素问·厥论

 素问·奇病论

 灵枢·周痹

 灵枢·口问

 灵枢·胀论

 灵枢·痈疽

 素问·水热穴论(节选)

 灵枢·厥病(节选)

第七章 诊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

 素问·平人气象论

 素问·玉机真藏论

 灵枢·五色(节选)

 素问·疏五过论

 灵枢·动输

 素问·三部九候论(节选)

 素问·徵四失论(节选)

 素问·方盛衰论(节选)

 灵枢·论疾诊尺(节选)

 灵枢·师传(节选)

第八章 治则治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

 素问·汤液醪醴论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素问·藏气法时论

 素问·标本病传论

 附篇

 素问·刺志论

 灵枢·论痛

 素问·移精变气论

第九章 养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附篇

 灵枢·天年

 灵枢·寿夭刚柔(节选)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导论  本章简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哲学背景及全书*基本的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的成书、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等。并由此提出《内经》所反映出的整个中医理论构思体系和基本原理,并强调《内经》在历代及现代对中医理论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一、《内经》的哲学、文化背景及基本医学思想  《素问 玉版论要》说:“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近代恽树珏研究《内经》认为,这段话是全书的指导思想。其著的《群经见智录》指出:“道在于一,一者何?天也。使吾身脏腑之气,与天地运行之气,合而为一也,能一者不病,不能一则病。”因为医学的宗旨,是研究人体病与不病的道理,而《内经》的研究方法是将人体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的。即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所说:“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也就是说,人和天地自然是密切联系的,是不容分离的统一体,能统一则“转”(生机运转)而“恒”(维持生理常态),不能统一则“回”(生机逆乱)而“奇”(病态)了。人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员,人要和天地自然联系,要适应四时万物的变化,所以人体自身也必然是一个表里上下、相互关联的统一机体。现代中医理论将上述两个层次的基本认识,概括称为整体观,《内经》原文谓之“道在于一”,而恽先生释为“则一(统一)又为《内经》总纲之总纲”。  人得以和大自然统一,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结果,是自然选择法则的必然产物。《内经》理论之所以取得这个认识,而且将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这个观念上,是因为《内经》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们所依托的中国古代哲学背景,即学界通常指的道家精气学说和《周易》所论的阴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均渗透在《内经》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针灸、摄生等学说之中,使它们具有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基因,同时又为医学说理找到了可行的思维体系。  古代哲学家研究天地和自然万物,首先是承认它们的物质性。世界*大的同一性,就在于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人为万物之一,人类生存于天地自然万物之中,所以研究人体的常与变,就必然联系着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这些观点体现在《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这是对自然生态很有概括力的写照。  古代哲学既然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又是如何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呢?《素问 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所以,“气”首先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它是构成宇宙万物*根本的物质实体,无论天地、自然万物,还是人体,皆由*精微的物质“气”以不同变化,不同聚合的形式所构成,所谓“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 六节藏象论》)。联系前后两句经文,说明当时的哲学界认为大地(地球)未成形以前,宇宙只是浑浑沌沌的气,气的聚合形成大地,大地与天体相互作用,化生了自然万物。  天体对大地的作用,以太阳为代表。太阳与大地的相互作用,成为《周易》认识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势力的根源,以此解释自然事物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内经》将此理论引入医学研究,成为中医阴阳学说,其*有代表性的首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它论证“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所以,日地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来由。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总纲。从这个纲领出发,总结出人体表里上下、脏腑组织、气血男女,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相对的,它们总是存在于平衡与不平衡的两种状态中,并由此建立病变与诊断辨析的依据,确立预防与治疗的法则。  中医的另一逻辑元素——五行,源于《尚书 洪范》,《尚书》和《周易》都是儒家的代表作,可见儒家对中医学术思想体系影响之深远,也反映出阴阳与五行这种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观点的亲缘性。但中医学术是自然科学,任何思想体系对它的影响不仅要联系于人的生理和病理,还要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古代这些哲学概念植根于中医理论之后,就有着自身具体的和特定的内涵,它既不同于其始祖形态,更与衍生于社会人事领域的阴阳五行有着本质的差别。《尚书》是从天地来认识自然万物之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在天地阴阳的作用下,有季节和气候的轮转,万物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以此而界定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用类比的方法,将千头万绪的自然物归纳于五类之中,又从五季、五气间的生克,推演事物间相互滋生助长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自然的运动在助长与制约之间取得平衡,就是自然调节的“制化”机理,也可比喻为生态平衡,反之则导致亢害和逆乱。因此,抽象地认识五行,它确有合理的内核;而具体来套用五行,把它作为机械的公式运用,就会牵强附会。中医学接受五行,建立五脏的生理和病证体系,但在具体应用上仍离不开两个要旨:一是五个体系的内涵仍需分阴阳,即五行是阴阳的二级逻辑;二是在指导治疗立法过程中仍可有灵活变通之处。  二、《内经》的成书、流传整理及校勘注释  据考证,《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由当时的医学家们编著,托名黄帝。现存的《素问》和《灵枢》,是《内经》的残卷经王冰和林亿等将另一些古医籍增补而成。《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渊薮,历史上对它的研究可分为整理、分类和专题发挥三种类型。  《内经》是距今两千多年的一部中医典籍,是现存*早、*系统,并能全面反映中医理论形成、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文献。历代中医治《内经》之学者比比皆是,从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梳理不难看出,无论《难经》、《伤寒杂病论》,或《中藏经》、《脉经》等著作,还是历代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都是在《内经》基础上的发挥与发展。  因此,《内经》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贡献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对于现代中医学习者来说,研读《内经》仍然十分重要和必要。随着历代对《内经》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医理论的进步与创新,在《内经》所奠定的中医学术理论基础上,中医的理论水平、临床诊断治疗效果不断提高,学术外延和临床治疗范围不断扩展。因此,随着中医研究领域的分化和深入,《内经》研究也渐渐成为一门学问,称为内经学,这个学科领域在中医教育、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及相关学科的关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