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研究978753000576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研究978753000576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77.41 6.0折 128 全新

库存3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久文,宋准等著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30005767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4029940

上书时间2024-12-2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久文,男,1956年生,北京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兼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区域经济学),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受聘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理论、区域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讲区域经济前沿、区域经济理论等课程。

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和一般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应急项目总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研究报告课题1项;北京市社科重大课题1项,北京市社科重点和一般项目3项。完成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世界银行、北京市等部委和地方研究课题50多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部,发表各类文章100多篇。

曾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著作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发改委科学研究二等奖(2次)、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我国区城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化历程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三次转变与区域发展战略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1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新特征

二、中国经济地理的新格局

三、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形态

四、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新方向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深化与现实价值

一、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典论述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深化

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

二、实施区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五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评价体系

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的结果分析

第六章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转换

一、区域动力转换的历程

二、动力转换的空间结构视角

三、动力转换与地区生产效率

四、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测度与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测度指标

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与演变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的分解

四、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八章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二、城乡差距的跨区域比较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第九章区城协调发展与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三、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挑战及建议

第十章区城协调发展与土地制度

一、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二、土地作为政策工具的实践

三、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城乡发展差距变动分析

三、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十二章区域协调发展与金融差异

一、我国金融资本的区域分布差异与演变

二、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三、区域金融安全与效率

第十三章资源型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一、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二、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

三、沿边地区经济开放发展

第十四章区域政策体系的构建

一、重构区域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要求

二、新时代区域经济政策建议与实施方案

第十五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转换路径

一、新一轮动力转换的环境

二、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特征

£8三、新一轮动力转换的主要方向

第十六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践创新

一、区域重大战略

二、“四大板块”战略

三、新型城市化战略

四、特殊区域发展战略

五、陆海统筹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化历程

本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回顾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并总结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征,为后面的理论深化、机制探寻和实践创新构建良好的研究背景与基础。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三次转变与区域发展战略

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启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三次转变,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一)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判断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时党中央及其领导人集中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及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分析和判断,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这一矛盾的实质其实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表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党的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对阶级关系状况的分析是符合当时中国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的,是客观正确的判断。党的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认识的正确论断,为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党的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可以说是全面建设时代的开始与革命时代胜利结束的标志。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公开发表,首次把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发展的关系当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来。毛泽东认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显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仅有的工业基础绝大多数布局在沿海的几个大城市,并且还有一些善于经营工厂的“红色资本家”,而很多内陆地区饱受战乱摧残,当地的经济基础被战争破坏殆尽,当地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代价。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经济的发展也应该向内陆地区倾斜,保证当地人民群众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足够的积累,为实现全国经济发展的均衡布局而奠定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毛泽东的区域战略思想就是通过均衡布局发展经济,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一区域经济思想及其策略构想,充分考虑到了当时国内工业布局的现状,对于改变落后地区的工业状况,乃至为后来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一项正确的决策。

……



精彩内容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专项“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研究”的理论成果。全书通过“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演化历程与方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深化与现实价值”“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转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测度与分析”“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发展与土地制度”“区域协调发展与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与金融差异”“资源型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区域政策体系的构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转换路径”“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践创新”14章内容,全面细致地总结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典理论,重点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创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