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师王玉磬978753068165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恩师王玉磬978753068165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78.85 6.2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春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81657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1679326

上书时间2024-12-2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春,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玉磬)派艺术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上编 恩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

 1.苦难的童年

 2.六岁登台八岁唱红

 3.结缘小香水

 4.与新凤霞同台唱戏

 5.拜师银达子

 6.人生新起点

 7.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

 8.演《杀庙》一举成名

 9.《太白醉写》成为经典

 10.王派艺术日益成熟

 11.新编《苏武牧羊》喜获成功

 12.《五彩轿》享誉京津

 13.光荣入党

 14.《辕门斩子》拍成电影

 15.“改革开放”换发第二春

 16.扛起承包团的大旗

 17.为培养新人鞠躬尽瘁

 18.老骥伏枥 再创辉煌

下编 感怀不尽忆恩师

 1.人生如戏

 2.学演“杨六郎”

 3.恩师如慈母

 4.感悟“李太白”

 5.难忘为我启蒙的任丘老师

 6.排练《南北和·哭城》

 7.用河北梆子演唱诗词

 8.千锤百炼学《杀庙》

 9.血泪情缘老程婴

 10.情满舞台

 11.从《芦花》到《鞭打芦花》

 12.戏比天大

 13.《易水寒》与“梅花奖”

 14.恩师家在五大道

 15.恩师与阎建国

 16.恩师辞世,王派艺术源远流长

 17.饰演“汉光武”,《赤霄赋》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18.看河北梆子成了沧州人的年俗

附录

 1.王玉磬先生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

 2.和王玉磬谈《太白醉写》(李邦佐)

 3.王玉磬演唱艺术浅析(甄光俊)

 4.我对王玉磬艺术流派的认知(高继璞)

 5.王玉磬先生的琐事轶闻(王春槐)

 6.“小王玉磬”实至名归非溢美(甄光俊)

 7.王玉磬先生艺术活动大事记

内容摘要
     1 苦难的童年 1923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七日),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的一户戏曲艺人家庭添丁增口,河北梆子名演员陈栋材的妻子刘氏,在这一天生下了双胞胎女儿。此前这对夫妇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老大陈书贤、老二陈志贤。这天所生两个女儿排行老三、老四,姐姐取名陈玉贤,妹妹取名陈国贤,乳名大双、二双。她们从小继承父业,长大后成了专业河北梆子演员。特别是老四陈国贤(即后来的恩师王玉磬),成长为河北梆子老生行当的一代宗师。 恩师的家乡位于白洋淀西岸的同口镇,这个镇子三面环水,旱路往西直通保定府,水路沿大清河直抵天津卫。同口镇是个水旱码头,曾经出过不少的名艺人,这个镇子是文化艺人的风水宝地,俗称“戏窝子”。陈栋材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艺人,他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77),从小进入赫赫有名的饶阳迁民庄“崇庆班”坐科学演梆子,出科后在冀中、山东一带作艺,艺名“七阵风”,以扮演刀马旦远近闻名。他功底扎实、戏路宽阔,特别是“翻、打、腾、扑”身轻如燕,武功技巧灵活似猿,几十年间誉满华北、东北各地,人送雅号“刀马亮”。 1927年的一天,“刀马亮”在农村野台子上表演《百草山》(别称《王大娘锔缸》),从三张桌子的高处“云里翻”翻下,因木板拼接的台面陈旧残破,他不慎将脚上绑的跷(行话称抹子)别在了木板缝隙里,造成腿骨断裂,再也无法登台演戏。戏班里的箱馆老许看到“刀马亮”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甚是可怜,便时常帮他凑钱买草药洗伤,买些粮米周济他的家人。“刀马亮”的伤养了半年多,刚有好转就找到班主要求演戏,得到的答复是“戏班不养老不养小更不养病残”,这使他伤心至极,带着一口闷气回家后口吐鲜血,从此一病不起。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想到自己从艺以来的辛酸往事,回忆起在戏班的所历所见,不禁浑身颤抖,他把跟着自己受了大半辈子苦的老伴叫到床前,凄楚而严厉地嘱咐着:“我死了之后,就是穷死饿死也不准孩子们去学唱戏,要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就买包药把闺女们毒死自己改嫁走吧。”老伴哭成了泪人,身怀绝技的梆子艺人“刀马亮”含恨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一岁,此时,老四陈国贤刚刚五岁,家中还有两个更为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 “刀马亮”死后,抛下六个张嘴等着吃喝的小姐妹,全靠母亲一人织席编篓赚点儿小钱艰难度日。当时,这一带许多穷苦人家都靠唱戏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许多好心人劝“刀马亮”的遗孀把女儿送去学戏,好歹找碗饭吃。但是,做妻子的牢记丈夫的临终遗言,日子再苦也不愿违背丈夫的意愿。 “刀马亮”的师弟王文炳,艺名“小白牡丹花”,以唱青衣为主兼演老生,他不但是个很好梆子演员,也是擅长授徒的好老师。他看到师兄抛下的几个小姐妹面黄肌瘦、破衣烂衫,心疼得落下泪来,好说歹说劝师嫂,让他带孩子们出去学戏。陈师嫂哭得死去活来,生怕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可是眼前只有生死两条路,不学戏就得活活饿死,一狠**了戏说不定能有条活路。万般无奈她只有同意让女儿们去学戏,临行嘱咐她们一定要隐姓埋名,不能让人知道是“刀马亮”的闺女。就这样大姐陈淑贤(艺名小月英)承继父业学了梆子刀马旦;二姐陈志贤(艺名妙灵云,即后来的王玉钟)学演梆子花旦;不久,年仅六岁的恩师陈国贤和李生三姐陈玉贤,在师叔王文炳的提携下进了合作戏班,一个学老生(陈国贤),一个学青衣(陈玉贤),从此姐妹们开始了艰辛坎坷的演艺生涯。 2 六岁登台八岁唱红 恩师曾对我说过:“我从小就像个男孩儿似的特别淘,还很好爱玩儿那些男孩子爱干的事,像什么游泳啊、上树掏鸟啊,都是常玩的游戏。那个年代,很多女人都是幼年就要裹脚。记得一次,我的大妈把我喊过去让我坐在炕上,用一条长长的布条子在我脚上裹了又裹,好不容易把我的脚裹好,等她出去之后,不一会儿我跑到村子外河边的小船上,顺手把大妈给我裹脚的布条子拆下来扔得远远的,自己坐在船上把脚泡在水里开心地玩儿起来。回家后大妈看到我调皮的样子很是生气,我妈妈却说:嫂子,别再费心了,孩子们不愿意就算了。” 恩师和她的三姐六岁开始进入戏班练功学艺。她说:“为什么学的老生呢?我小时候就像男孩子那么个性格,所以老师就依从我的天性让我学老生。师叔王文炳带领我姐妹二人与戏班子四处流动作艺,边教戏边演出,在生活上对姐妹俩也百般照顾,而对我们学戏更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旧时代的戏班,几天换一个台口(演出地点),风餐露宿,恩师姐妹俩跟随大人们受尽奔波之苦。有时散了夜场戏,戏班子会直接转到下一个演出地点,路途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有时遇到土匪,野地里看见蟒蛇、老鼠、刺猬、狐狸、黄鼠狼更是常有的事。半夜里,幼年的恩师小姐妹实在是太困了,被大人们抱上了马车,随着马蹄的嘚嘚声响,像听摇篮曲似的就睡了过去。那时,姐妹二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由师叔王文炳带着喊嗓子练声,一大碗加了盐的白开水喝下后,开始踢腿、下腰、控

主编推荐
讲述河北梆子大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

精彩内容
本书记述了河北梆子大师王玉磬的艺术人生,作者为王玉磬弟子、优秀的河北梆子艺术家陈春。在本书中,作者用质朴深沉的笔调描写了她的恩师——老一辈艺术家王玉磬的从艺经历、师友往来、技艺切磋、教学轶事等内容,展现了老艺术家的独特风采和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本书情感真挚,语言平实,生动地描绘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和动人往事,表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也对“王派”艺术成就和风格做了全面、精准的阐述,甚至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身段都有详细记录。 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讲述了王玉磬的从艺经历以及师友往来等,许多内容都是首次发布,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河北梆子的执着与深情,颇具可读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