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美国:来自当代的反思:contemporary reflections978721427170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1.89
6.2折
¥
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希,赵梅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71709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649452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希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2008—2020)。研究领域包括19世纪美国史、美国内战与重建、非裔美国人史、美国宪法与政治史。著有The Trialof Democracy:Black Suffrage and Northern Republicans,1860—1910(1997年)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2014年)。 赵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社会文化与历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主编《美国公民社会的治理:美国非营利组织研究》(2016年)。
目录
引子 如何赢得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王希 1
第一部分 “现象”:表象与基础 43
后现代化与乡愁:“现象”背后的美国政治文化冲突 刘瑜 45
另一个美国:(白人)民族主义与“现象” 张大鹏 78
时代的美国媒体 赵梅 114
时代美国激进右翼的谱系:观察与分析 赵蒙旸 156
第二部分 时代:政治与政策 201
独特的 张毅 203
“现象”与新自由主义政策范式的重构和变异 达巍、张翔 243
“解构行政国”:保守主义国内政策的目标 张业亮 268
共和党的“化”与美国政党政治走向 刁大明 324
内容摘要
2016年11月9日凌晨2点,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美国总统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以下简称希拉里),当选为第45任美国总统。在全国538张总统选举人票中,特朗普赢得了306票,比希拉里赢得的232票多出74票,虽然不是一种压倒性胜利,但超过了当选需要的270票。美国主流媒体和民意测验事先预测希拉里将大胜特朗普,但选举结果却将这个预测变成了美国总统选举史上最大的误判。消息传来,聚集在纽约市曼哈顿特朗普竞选总部的支持者们先是难以置信,而后欣喜若狂。希拉里的支持者则是哀声一片,许多人倍感震惊,顿时陷入失语之中。大选前夜,无数的民主党人曾经期待,在他们于2008年选出第一位非裔美国人总统(奥巴马)之后,他们要在2016年选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续写美国民主的“奇迹”。然而,在参加投票的13666.9237万美国选民中,有46%的人并不想分享这一期待。的确,就普选票而言,希拉里是赢家,她赢得了全国48%的选民的支持,赢得的普选票比对手足足多出286万张,但因为总统选举程序规定只有赢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才能当选总统,她最终未能冲破美国政治中最高和最后一块“玻璃天花板”。①对这位在美国政坛拼搏了30年、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担任过联邦参议员和国务卿等职务、收获过无数荣耀,同时也饱受过无数攻击的女政治领导人来说,2016年大选带给她的是一场伤痛,并且是一场将“延续许久”的伤痛。②
希拉里的伤痛也将是她的支持者的伤痛。后者感到伤痛,并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希拉里的落选——即便在她最忠诚的支持者中,许多人也并不认为希拉里是一个无懈可击的总统候选人。人们感到伤痛是因为他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一个在他们看来最不适合做总统的候选人居然经过民主程序而当选总统。大选结束的第二天,《纽约客》杂志主编戴维·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发表专论,用“一场美利坚的悲剧”的醒目标题来形容特朗普的当选。在他眼中,特朗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粗俗……
主编推荐
美国到底怎么了?自2016年以来,美国政治出现了一连串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党争冲突加剧、价值冲突特别化、新民粹主义、认同部落化、媒体党派化、都市右翼崛起。的四年执政更是将美国推向深度分裂的边缘。本书聚集来自不同学科的美国研究学者,进行了“集体会诊”,探析当代美国政治病症之源。 国内研究当代美国政治优选水平之作 由王希、赵梅、达巍、刁大明、刘瑜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联袂奉献,直击以“现象”为代表的美国当代政治乱象背后的深刻根源与内涵,发掘其政策含义,辨析其深远影响。 区域与国别跨学科研究的一部力作 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丛书近期新作品,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靠前关系学、行政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携手共探“现象”,解答如何重新认识美国。 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力荐。 钱乘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北京大学靠前关系学院教授、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朱文莉,北京大学靠前关系学院教授;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等多位知名学者诚挚荐读!
精彩内容
本书的写作与编辑缘起18年6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学术讨论会。当时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刚成立不久,钱乘旦院长找到我们两人,委托我们美国研究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个研讨会,主题、人选和形式自定,的要求是会议要呈现跨学科交流的特征。当时,美统唐纳德·入主已有一年半之久,因他的当选而引发的“现象”仍在升温发酵,而他的执政标新立异,与同时代的其他“强人政治”共同构成21世纪政治中的一种新现象,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关注。我们当时认为,“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意识形态和多重价值观在激烈竞争之后的一种结果,中国学界需要深入研究它发生的历史动因,探讨它对美国、世界和中美关系的未来将产生的影响。在分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论文之后,我们决定以“现象与重新认识美国”为主题,组织一次学术讨论会,邀请不同学科的学者参加,探讨“现象”的表象与基础,以及的政治与政策。我们希望借讨论会来推动同行对美国研究的一些深层问题的思考括:选举政治与政治民主的异化,传统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或民族主义)在政政治时代的变异,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新资本主义对美国国内阶层划分的影响,国内政治对美国的领导力和影响力的冲击,数据化时代新型大众政治的兴起及其化现象等。 我们随后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吉布森律师事务所的十多位学者与会,用一整天的时间,从历史学、政治学、关系学、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和领导力研究等角度围绕上述的部分问题进行研讨,并与上百位听众展开互动。会议之后,发言学者提交了文字稿,我们对稿件进行文字编辑后,结集成书。本书原计划19年出版,但因各种原因推迟今。尽管如此,作者们的研究成果终能够出版,我们仍然感到是一种幸运。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王立新和牛可教授、北京大学关系学院的朱文莉教授也在研讨会上外交政策与自由主义秩序的未来、强统的起源和富豪民粹主义等议题做了精彩发言,但因时间关系他们终未能参加文集的写作。赵蒙旸和张大鹏两位青年学者也参加了研讨会,并应邀贡献了自己期研究,他们对美国激进右翼和白人民族主义历史的讨论帮助拓展和深化了本书的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