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8.5 9.0折 ¥ 6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张彩云,隋筱童,胡怀国 等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183023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11361766
上书时间2024-12-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有其特殊表现: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表现为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解决这个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未来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研究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有很多角度,本部分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予以解读,以求教于大家。
第一节城乡关系的新认识:城乡融合理念的确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对城乡关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成果,这个成果就是城乡融合理念的确立。
城乡融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基本主张。在1847年《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写道:“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关系演进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由此带动城乡关系不断演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乡关系要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所提供的剩余粮食和劳动力不断增加,分工以及紧密的协作关系形成了城市。在前工业社会中,农业文明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城市尚处于农业文明母体之中的发育雏形期,城乡关系呈农强城弱的浑然一体状态。②城乡分离和对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之所以会出现城乡分离和对立,根源在于生产力虽然获得了发展,但是发展仍然不足。农业中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为农业和工业分离提供了条件,但是工业生产力水平发展不足导致乡村农业人口分散和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进而出现城乡对立。③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城乡将趋于融合,因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④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首次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提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⑤芒福德也认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实践经验,剖析中国国情,可发现城乡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乡关系这一本质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农”问题,解决城乡对立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关系的阶段性变化不仅体现在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上,还体现在一系列针对“三农”问题的政策设计上,前者是认识论范畴,后者则是方法论范畴。首先,“三农”问题是一个什么范畴的问题?这是认识城乡关系的核心和突破口。“就‘三农’论‘三农’,已经难以从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