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运行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机制:典型支流澎溪河水环境变化研究978703051461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10.25
7.5折
¥
147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 郭劲松,李哲,方芳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14615
出版时间 2016-1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147元
货号 8959847
上书时间 2024-12-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郭劲松,1963年10月生,四川射洪人,博士,1985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2年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中国科学院水库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Ecohydrology&Hydrobiology》副主编,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水环境质量演变与生态修复、水质生物转化理论与技术研究,1996年起重点致力于三峡水库水环境生态演变与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三届“中欧健康河流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靠前会议,任中方。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Engineering》、《Hydrobiologia》、《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环境科学》、《湖泊科学》、《水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7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项,获权发明25项。 李哲,1981年12月生,2009年重庆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重庆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现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库湖沼学、藻类生态学。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湖泊分会理事、靠前能源组织(IEA)专家组成员、靠前水电协会(IHA)水库温室气体项目专家组成员。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庆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或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很好青年学者计划A类项目资助,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在靠前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20余项。 方芳,2002年获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曾于2008~2009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为靠前水协会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重庆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在靠前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20余项。 目录 目录 第1章 水库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进展 1 1.1 水库与人类社会发展 1 1.2 水库主要生态过程与基本特征 8 1.2.1 水库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及其同流域的关系 8 1.2.2 水库生态系统的物理生境 13 1.2.3 水库的化学、生物过程与生态系统发育、演化 17 1.2.4 水库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 23 1.3 水库生态学研究进展与本书总体构架 26 1.3.1 湖沼学发展的回顾与简述 26 1.3.2 水库生态学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30 1.3.3 本书总体构架与内容设置 34 主要参考文献 37 第2章 三峡水库及其典型支流澎溪河概况 40 2.1 三峡水库生态系统总体特征概述 40 2.1.1 三峡工程简况 40 2.1.2 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特征 42 2.2 三峡水库典型支流澎溪河流域基本情况 52 2.2.1 区位与水系 52 2.2.2 地形地貌与地质特征 53 2.2.3 气候气象特点 54 2.2.4 水文径流特征 55 2.2.5 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 57 2.2.6 流域行政区划与社会发展现状 58 2.2.7 澎溪河流域污染负荷现状 60 2.3 澎溪河流域在三峡库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62 主要参考文献 66 第3章 澎溪河水文与总体水动力特征 67 3.1 2003 ~2012年成库10年澎溪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 67 3.2 澎溪河回水区总体水动力模型构建 70 3.2.1 HEC-RAS模型基础与应用现状 70 3.2.2 澎溪河回水区一维水动力模型构建 72 3.3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回水区总体水动力特征 76 3.3.1 典型时断河道水力学特征 76 3.3.2 水体滞留与更新交换特点 79 主要参考文献 84 第4章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水体光热特征 86 4.1 澎溪河流域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基本特点 86 4.2 澎溪河真光层深度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91 4.2.1 澎溪河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特点 91 4.2.2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水体光学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99 4.3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水温及其垂向分布特征 107 4.3.1 湖泊、水库垂向垂向水温结构研究背景简述 107 4.3.2 澎溪河水体表层水温与水气温差变化特征 109 4.3.3 澎溪河垂向水温结构的逐月与昼夜变化过程 112 主要参考文献 119 第5章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关键生源要素动态 121 5.1 澎溪河消落带/淹没区土壤营养物调查 121 5.1.1 背景 121 5.1.2 开县消落带受淹前土壤氮磷含量调查 122 5.1.3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主要消落带土壤氮磷含量与赋存形态 125 5.1.4 澎溪河主要淹没区底泥氮磷含量调查 133 5.1.5 澎溪河消落带/淹没区土壕氮、磷含量总体特征 134 5.2 水中关键生源要素赋存形态与时空变化 138 5.2.1 澎溪河回水区水体氮素的时空变化过程 138 5.2.2 澎溪河回水区水体磷的时空变化过程 146 5.3 营养盐相对丰度变化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150 5.3.1 关键生源要素的化学计量关系与限制性评价 150 5.3.2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关键生源要素产汇特点 151 5.3.3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关键生源要素动态对藻类群落的影响 156 主要参考文献 159 第6章 澎溪河藻类群落动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 161 6.1 三峡支流水华现象及其研究进展 161 6.1.1 成库后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特征概述 161 6.1.2 三峡支流富营养化与水华研究进展 165 6.2 澎溪河回水区藻类群落动态 167 6.2.1 澎溪河回水区藻类物种调查与藻种名录 167 6.2.2 澎溪河回水区藻类生物量变化 172 6.2.3 澎溪河回水区藻类群落演替过程(2007 ~2009 年) 175 6.2.4 澎溪河回水区藻类群落多样性与演替速率(2007 ~2009 年) 183 6.3 燕类群落的生境选择学说与生态功能分组 186 6.3.1 藻类群落的生境选择学说 186 6.3.2 澎溪河回水区的藻类功能分组(2007 ~2009 年) 193 6.4 藻类群落演替的宏观生态模式与水华形成机制 199 6.4.1 梯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藻类生态研究中的运用 199 6.4.2 基于功能分组的生境变化藻类群落演替梯度分析 201 6.4.3 澎溪河回水区水华成因分析 210 6.4.4 澎溪河回水区藻类群落季节演替的宏观生态模式 216 6.5 澎溪河回水区藻类原位生长试验研究 219 6.5.1 基于藻类原位生长试验预测藻类群落演替与水华的总体思路 219 6.5.2 不同生长策略藻种的原位生长试验研究 221 6.5.3 流速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原位生态槽试验研究 232 主要参考文献 238 第7章 澎溪河水-气界面CO2 、CH4 通量研究 242 7.1 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研究简述 242 7.2 水库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方法 245 7.2.1 水库温室气体产汇路径与监测 245 7.2.2 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技术现状 248 7.2.3 三峡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案的总体设计 249 7.2.4 水库温室气体通量主要监测方法的改进、比较与适用性 252 7.3 澎溪河温室气体通量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262 7.3.1 澎溪河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案 262 7.3.2 澎溪河温室气体通量时空特点 264 7.3.3 澎溪河典型库湾气泡释放通量和消落带土-气温室气体通量 271 7.4 水库运行下澎溪河温室气体通量估算 283 7.5 澎溪河水体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91 主要参考文献 307 第8章 澎溪河回水区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特点 311 8.1 富营养化与水华 311 8.2 澎溪河回水区营养状态与初级生产力结构 312 8.2.1 营养状态评价与长序列分析 312 8.2.2 澎溪河回水区初级生产力结构调查 314 8.3 澎溪河回水区富营养化与水华成因的探讨 320 主要参考文献 323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本书以人工调蓄下的书库生境特征与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的相应为主线,以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澎溪河回水区为研究对象,对三峡水库调度运行过程对水域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较系统的初步阐释。介绍了水库调度运行下的三峡典型支流的物理背景与水动力特征,分析了由于水库调度运行所产生的光热结构与营养物迁移转化特征,探讨了水库调度运行对其生境的影响,在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演替模式基础上,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对蓄水运行初期的响应机制,为水华预测与水库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关于三峡水环境生态研究工作的总结。重点阐释在水库运行下,如何基于藻类生境选择学说和生态功能分组概念,建立藻类群落结构的生态特征与演替模式;在物理边界不稳定的系统中,如何建立藻类生态功能组与环境变量的多元统计模型的理论成果。较系统地介绍了三峡水库小江支流营养物赋存形态及其相对丰度的变化关系,以水体滞留时间为参量的TN/TP对藻类生长的基本驱动模式及实验验证等成果。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