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曙文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卷978703045090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陈昌曙文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卷978703045090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26.75 7.5折 169 全新

库存2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昌曙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0906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9元

货号8511441

上书时间2024-12-2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昌曙,祖籍湖南省常德市,1932年7月7日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原东北工学院采矿系并留校任教;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哲学研究班;1985年晋升为教授;年被中国人民大学聘为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导师;1993年担任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导师,历任东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东北学派”主要代表人物。1983-2002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沈阳市哲学社会枓学联合会副主席。1986年被评为全国冶金教育系统优选工作者;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3月20日逝于沈阳。

目录
总序(陈凡)

 什么是形而上学?/1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两对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4

 从列宁与“物理学”唯心论的斗争中看自然科学工作者掌握辩证唯物论的必要性/26

 恩格斯与物理学/31

 论研究辩证逻辑的任务/35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本质与现象/41

 关于否定的否定规律——与庞朴同志商榷/59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64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形式与内容/91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104

 辩证唯物主义与物理学和化学的若干问题/127

 什么是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观点的质疑/179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相互关系问题/191

 整体和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97

 前因后果说质疑/201

 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践的/204

 科学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207

 陈昌曙参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有关词条/229

 我们要求什么样的社会公平?/238

 对历史经验要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241

 “句句是真理”、“过时论”与马克思主义/243

 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认识/246

 党员干部要研究马克思主义/250

 对于社会主义的几点认识/253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对话——《沈阳日报》学习谈话体会/260

 试论社会的制约机制/263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266

 劳动价值、知识价值与劳动分配/273

 “官员”与哲学:仕而学则优/278

 哲学的三层次与应用哲学/286

内容摘要
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根本敌对的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整个哲学史中,进行着不可调和的斗争。在辩证法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是互相依赖着,而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而发展是由于事物固有的矛盾引起的。与此相反,形而上学对世界看法的基本特征是:①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做是孤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偶然堆积,把事物看做是与周围条件隔离的、没有相互作用的东西;②把世界看做是静止不动、停顿不变的状态,否认运动或把一切运动只归结为位置的移动,否认运动中新东西的产生旧东西的死亡;③把运动看作只是简单的增长过程,只承认量的变化不承认质的变化,把发展归结为循环模式的运动和过去事物的简单重复;④把世界看作没有内部矛盾、没有新与旧斗争的死板的东西,把发展的源泉移到事物的外部。
原载于《光明日报》,1955年5月10日,“答读者问”栏目
在中国和欧洲古代哲学中就有着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世界的辩证法的见解。但是古代辩证法是原始的、朴素的,它产生于生产及科学很不发展的条件下,还不足以解释世界的具体的、个别的各个部分。后来这种辩证法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在中世纪,产生了为封建统治作辩护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例如,在中国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15~18世纪是形而上学的繁荣时期,这是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及资产阶级哲学的局限性分不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产生,使15~18世纪成为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时期。力学、数学、光学、矿物学等都产生了。这一阶段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搜集既成的材料,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当作原来就是这样的东西加以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是自然科学发展必然的和经常必要的过程,因为在研究事物的总体、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之前,必须首先知道自然界的各个部分,然后才能加以分析、比较和综合,从而找到现象的内在联系。但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却把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绝对化了,他们把自然界的各个部分互相孤立起来,并且把自然界的各个过程看作永恒不变的“死的”东西。
在社会领域内也统治着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决定于人的“不变的天性”和“永恒的道德”的要求,而资本主义制度则是能体现这种“不变的天性”的永恒的理想王国。
形而上学方法的产生,一方面与人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与科学发展的特点分不开,同时也是由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形而上学地考察世界有利于统治人民的剥削阶级,资产阶级总是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变性”、“永恒性”宣传为“正常的”东西。
19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物理学、化学、地质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特点是:整理已经积累的材料,发现和研究自然界各个过程的相互联系,研究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过去的自然科学已经搜集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如搜集了10万多种不同的植物),使系统地和依据内在联系地来整理材料并得出普遍性的理论结论这一工作成为不可避免的事;而为了系统地研究自然界的联系和变化,形而上学的方法就成为严重的阻碍,要求有辨证的思想方法来作指导。19世纪时,科学发现给辩证法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已经提出了天体是由发展而来的假说,发现了物质与运动不灭和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的规律,发现了细胞和生物进化之间互相转化的规律。自然科学证明了: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相互联系、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减之中,形而上学方法已经破产。
19世纪,产生了反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辩证法,主要是黑格尔哲学。他的辩证法虽有“合理的内核”,但整个哲学体系则是唯心主义。
19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许多国家中成熟,无产阶级已开始成为的政治力量并与资产阶级进行尖锐地斗争,造成了产生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社会前提和阶级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阶级斗争的经验,概括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前人的一切优秀理论成果,创立了唯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创立了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这一哲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唯物辨证法。
但是,形而上学并不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唯物辩证法的产生而消减。在资本主义的垂死时期,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由于害怕社会进步、害怕客观规律性更加猖狂地宣传形而上学,并用各种方法把它伪装成“科学方法”来达到欺骗人民的目的。
由于自然科学与阶级斗争的发展,公开地完全否认发展已经很困难,19、20世纪的形而上学者也不得不在口头上承认世界在运动、变化、发展着。但他们同时又歪曲发展的本质,把发展归结为重复,归结为只有量变而没有根本质变的庸俗进化过程,否认运动中新东西的产生和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斗争是发展的源泉,把发展的动力移到事物外部,移到精神、上帝,导向神秘主义、唯心主义。
在现代资产阶级科学中,广泛地宣传着各种形而上学的反动理论。在社会领域内,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帝国主义思想家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武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代表——右派社会党人——在口头上有时也承认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同时大力鼓吹所谓“阶级斗争熄灭”、“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等形而上学反动理论。
在当前中国,由于工人阶级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已经处于领导地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社会中已不能占据统治地位。但这绝不等于说在我们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在许多干部的头脑中已经没有这种思想方法存在了。由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许多错误理论还未彻底批判,帝国主义包围及其思想影响还存在,国内还有剥削阶级及小生产者,国家科学水平还不高,唯物辩证法的宣传也还不够,这些原因就使形而上学方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上有所反映。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两对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两对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的意义
原载于《哲学研究》1955年第3期(1955年9月)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规律,以及反映这些规律的范畴、概念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范畴呢?为什么必须研究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呢?
范畴是概念的一种,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联系和关系的基本逻辑概念。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人的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 由 感 性 认 识 到 理 性认 识、是形成范畴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人就是用概念、范畴、规律来把握世界的。“自然在人地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个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
范畴是反映对象或现象最普遍的特性,反映现实的最普遍和最根本的关系和联系的概念。在哲学上,如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规律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与内容等就是这样的范畴。
唯心主义把范畴看做是不反映客观实际的思维的形式。与此相反,唯物主义认为范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反映。范畴的客观性、它是否具有真理的意义是由实践来证明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关于必然性、因果性的观念,是在人的活动中证实的。
范畴不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哲学范畴的研究首先对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有重大的意义。要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我们就必须回答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例如,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客观世界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因果性?支配世界的是必然性还是偶然性?人能否认识世界的本质还是只能认识它的现象?等等。这里,就碰到了许多必须要加以正确了解的哲学范畴:物质、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规律性、因果性、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而且可以说,如果没有对这些范畴的正确的科学的了解,就不会树立坚不可摧的世界观。
目前,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哲学范畴在认识论上的巨大作用。与一般具体科学的概念不同,哲学范畴是认识世界的普遍的方法。哲学范畴对于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它使人能更深刻地认识周围现实。恩格斯指出:人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要思维就必须有思维的规定(逻辑范畴)。”
范畴在认识论中的巨大作用与地位,集中地反映在列宁著名的指示中。列宁指出:“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纲。本能的人、野人没有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意识的人则分离出来。范畴是分离地阶段,即对世界的认识地阶段,是帮助认识这个网与把握这个网的网上的结节点。”
哲学范畴的研究,教导我们如何透过自然界与社会的纷繁复杂现象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发现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教导我们从偶然的环节中发现过程必然的内容,使我们能找到事变发生的可能性的根据,找到可能性为现实的条件。总之,范畴乃是我们认识运动的契机、支持点。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进行抽象的思维,摒弃了对象的非本质的方面,而用概念、范畴的形式把客观现实的本质方面分离出来。这些概念范畴和规律就好像网上的结节点,我们通过这些范畴,就能把握住客观世界。固然,我们的思维不仅仅应用于哲学范畴,但哲学范畴乃是任何科学认识的普遍方法。哲学范畴的运用帮助我们去发现科学的规律与范畴,去把握整个自然和社会的网。例如,列宁运用辩证法的逻辑分析了帝国主义条件下的各种现象而得出结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决定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这一伟大的科学结论的得出是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性,找到了革命胜利的可能性的结果。列宁由极大量事实材料中总结出了像“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一国首先胜利的可能”等科学概念、规律、范畴,我们借助于这些范畴就能把握住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运用哲学关于规律性、可能性及其他一系列范畴,就不可能得出这一结论。范畴的运用在自然科学上也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毛泽东同志是善于运用辩证的认识论,运用辩证逻辑来分析客观现实的模范。例如,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有一部分同志由于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而发生悲观的念头,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分析了当时时局的实质,指出了革命高潮到来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入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就是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发现客观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是为了做到这点就必须有哲学范畴,必须有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对唯物辩证法的许多范畴都有很好的运用与发挥,这是我们必须很好地研究的。
既然哲学范畴是使我们科学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工具,因而它同时也就是改造现实世界的工具。例如,我们必须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可能性、转变可能为现实的条件、改造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辩证分析,才能帮助我们制定出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各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没有哲学范畴的正确运用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情况,也就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
正因为以上各方面的原因,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把对范畴的研究提到应有的高度。列宁曾指示我们: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现实发展最一般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而且是关于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不能把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局限于客观辩证法,还必须强调应当研究逻辑思维的辩证法、认识的辩证法。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1 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
与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都互相联系着。这种联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受客观的必然性所支配的;但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也客观地存在着偶然性。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必然性与偶然性。
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我们常碰到的说法是:必然性就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或确定不移的

精彩内容
陈昌曙先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研究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引领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工程传统的中国技术哲学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中国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正如他本人所说:“我们承认的技术哲学,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陈昌曙文集: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主要选取了陈昌曙公开发表的哲学论文、专著,以及参与编著的教材、译作、词条等,包含“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唯物史观”和“哲学与自然科学及其他”四大部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