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基础与病原生物978703053866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6.25
7.5折
¥
35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 柯海萍主编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38666
出版时间 2016-06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35元
货号 8995602
上书时间 2024-12-2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1) 一、免疫基础(1) 二、病原生物(2) 第一篇 免疫基础 第1章 免疫系统(7) 第一节 免疫器官(8) 一、中枢免疫器官(8) 二、外周免疫器官(8) 第二节 免疫细胞(9) 一、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10) 二、自然杀伤细胞(12) 三、抗原提呈细胞(12) 四、其他免疫细胞(12) 第2章 免疫物质(14) 第一节 抗原(14) 一、概念与特性(14)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15) 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16) 四、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1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19)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19)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21)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22) 五、人工制备抗体(24) 第三节 补体系统(24) 一、概述(24)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25) 三、补体的生物学作用(29) 第四节 细胞因子(30) 一、概述(30) 二、主要的细胞因子(30)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32) 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33) 第五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34) 一、概述(34) 二、HLA复合体的基因结构和遗传特征(34) 三、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36) 四、HLA与医学(37) 第3章 免疫应答(38) 第一节 概述(38)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38)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38) 三、免疫应答的场所(38) 四、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39) 五、抗原提呈(39)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9)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40) 二、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42)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42) 一、抗原的提呈和识别阶段(43)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43) 三、效应阶段(44) 四、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44) 第4章 超敏反应(4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46) 一、发生机制(46) 二、临床常见疾病(47) 三、防治原则(48)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49) 一、发生机制(49) 二、临床常见疾病(50)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51) 一、发生机制(51) 二、临床常见疾病(52)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53) 一、发生机制(53) 二、临床常见疾病(54) 第5章 免疫应用(55) 第一节 免疫防治(55) 一、人工主动免疫(56) 二、人工被动免疫(57) 三、计划免疫(57) 四、免疫治疗(58) 第二节 免疫诊断(59)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59)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61) 第二篇 病原生物 第6章 病原生物概述(65) 第一节 细菌(65) 一、细菌的生物学特性(65) 二、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77) 第二节 病毒(83)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83) 二、病毒的致病性与感染(85) 第三节 其他病原生物(87) 一、真菌概述(87) 二、寄生虫概述(90) 第7章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生物(93)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93) 一、结核分枝杆菌(93) 附:麻风分枝杆菌(96) 二、白喉棒状杆菌(97) 三、脑膜炎奈瑟菌(98) 四、肺炎链球菌(99) 第二节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101)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101) 二、麻疹病毒(102) 三、风疹病毒(103) 四、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104) 附:其他呼吸道病原生物(104) 第8章 消化道感染的病原生物(106) 第一节 消化道感染的病原菌(106) 一、埃希菌属(106) 二、志贺菌属(107) 三、沙门菌属(108) 四、霍乱弧菌(110) 五、幽门螺杆菌(111) 六、食物中毒病原菌(111) 第二节 消化道感染的病毒(112)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112) 二、柯萨奇病毒与艾柯病毒(113) 三、轮状病毒(113) 四、甲型肝炎病毒(114) 五、戊型肝炎病毒(115) 第三节 消化道感染的寄生虫(115) 一、似蚓蛔线虫(115) 二、蠕形住肠线虫(117) 三、毛鞭形线虫(118) 四、链状带绦虫(118) 五、肥胖带绦虫(119) 六、布氏姜片吸虫(120) 七、卫氏并殖吸虫(121) 八、华支睾吸虫(122) 九、溶组织内阿米巴(123) 十、刚地弓形虫(124) 附: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病原生物(124) 第9章 皮肤创伤感染的病原生物(125) 第一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菌(125) 一、葡萄球菌(125) 二、链球菌(127) 三、铜绿假单胞菌(129) 四、破伤风梭菌(129) 五、产气荚膜梭菌(130) 六、无芽孢厌氧菌(132) 第二节 创伤感染的病毒(133) 一、狂犬病病毒(133)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34) 第三节 皮肤黏膜感染的真菌(135) 一、表面感染真菌(135) 二、皮肤癣真菌(135) 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真菌(136) 四、假丝酵母菌(136) 第四节 皮肤黏膜感染的寄生虫(137) 一、日本血吸虫(137) 二、疟原虫(138) 三、丝虫(140) 附:其他皮肤创伤感染的病原生物(141) 第10章 性传播病原体(143) 一、淋病奈瑟菌(143) 二、螺旋体(144) 三、沙眼衣原体(146) 四、溶脲脲原体(146) 五、阴道毛滴虫(147) 六、性传播的病毒(147) 第11章 多途径传播病原生物(149) 一、结核分枝杆菌(149)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49) 三、病毒(151) 附:其他肝炎病毒(154) 四、疱疹病毒及其他病原菌(154) 第三篇 实践项目 实践项目一 微生物的分布测定(159) 实践项目二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161) 实践项目三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产物检查(163) 实践项目四 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165) 实践项目五 病原生物检查(169) 实践项目六 免疫实验(172) 内容摘要 绪论 一、免疫基础 (一)免疫与免疫功能 免疫学起源于抗感染的研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机体所患的某种传染病痊愈后,即对该传染病有了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如患过天花并已康复的人不会再患天花。因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免疫(immune)就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随着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进展,发现许多免疫现象与微生物感染无关,认识到机体还可以对除了病原微生物以外的“非己”物质加以识别和排斥。从而明确,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免疫防御,指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抵御病原生物入侵的能力,但免疫防御能力过高时引起超敏反应,过低或缺失时引起免疫缺陷病;自身稳定,指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体内损伤和衰老的细胞进行清除,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能力,异常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作用,异常时可导致肿瘤的发生(表0-1)。 表0-1 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类型 机体免疫系统执行免疫功能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根据免疫应答发生的时期、作用机制及特点的不同,将免疫应答分为固有性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先天性免疫应答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生来就有,且能遗传给后代;作用无特异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作用迅速,但较弱,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获得性免疫应答或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接受抗原(病原微生物等)刺激后产生的,只对相应抗原起作用,使之从体内清除的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后天获得、不能遗传;作用有特异性,无明显的个体差异;作用强,但产生需要一定时间,有记忆性。 二、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 (一)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只有少数能使人类、动植物发生疾病,称为病原微生物;还有一些在特定条件下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属于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按其结构与组成不同分为以下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是*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滤菌器,无典型的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亚病毒。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无核膜与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胞器,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这类微生物种类较多,包括:细菌,单细胞型,具有细胞壁和原始的核质,对抗生素敏感;支原体,缺乏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可通过滤菌器,并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衣原体,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原体和始体),能通过滤菌器;立次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明显的多形态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螺旋体,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有细菌壁和核质,菌体借助轴丝而运动;放线菌,无典型细胞核,含胞壁酸,呈分支状生长。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具有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 (二)人体寄生虫 寄生虫(parasite)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其中一部分寄居于人体并对机体造成损害的称为人体寄生虫,主要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三)微生物分布与人类关系 在自然环境中广泛生存着各种微生物,人自出生1~2h后即可从其体内分离出细菌。胎儿在出生过程中,经过产道时,皮肤就开始沾染上了细菌。出生后开始呼吸、吞咽,外界的细菌也就随着进入上呼吸道和肠道,所以在人的皮肤、口腔、鼻咽部、肠道、尿道、生殖道等处,都集居着多种细菌,这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般是无害的。 在成年人,凡与外界接触或相通的部位皆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存在,形成了人体的微生态环境。通常把这些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of bacteri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常住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其生理作用包括:拮抗作用,正常菌群,特别是占优势地位优势的厌氧菌对外来的致病菌有明显的生物拮抗作用,阻止其在机体内定植,从而构成一道生物屏障。免疫作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与其接受正常菌群抗原的刺激有密切关系。正常菌群作为一种抗原刺激,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了它们本身的危害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胃肠道黏膜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激活具有重要意义。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除参与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及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B、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外,还参与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及激素转化等过程。抗衰老与抑癌作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具有抗衰老作用,且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它们的抑癌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降解亚硝酸铵,并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有关。 正常菌群在一定的条件下与人体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而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常见的原因有:菌群失调,如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长期服用抗生素,使机体某个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居住部位的改变,如正常菌群进入泌尿道、腹腔、血流等;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如使用大量的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放疗等,均使机体免疫力降低,而导致条件致病。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正常菌群免疫 2. 问答题 (1)简述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2)举例说明免疫的功能。 **篇免疫基础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免疫基础与病原生物》是高等医学院校改革教材。《免疫基础与病原生物》遵循教学大纲,根据职业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共撰写“免疫基础”“病原生物”与“实践项目”三篇,分别阐述免疫基础知识、免疫病理、免疫防治及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防治原则等内容。实践部分以项目形式融入了密切相关的实训教学内容,强化了有菌观念和无菌操作理念,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