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汉书:青铜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9787030559388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11.7
7.9折
¥
2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唐淼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9388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68元
货号9341741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3)
一、地层堆积(3)
二、遗址分期(6)
第三章 第一期文化遗存(7)
一、遗迹(7)
二、遗物(8)
(一)陶器(8)
(二)石器(12)
(三)骨、蚌器(14)
第四章 第二期文化遗存(15)
一、遗迹(15)
(一)房址(15)
(二)灰坑(18)
二、遗物(29)
(一)陶器(29)
(二)石器(56)
(三)骨、角、牙、蚌器(63)
第五章 第三期文化遗存(79)
一、遗迹(79)
二、遗物(82)
(一)陶器(82)
(二)石器(88)
(三)骨、蚌器(88)
第六章 第四期文化遗存(90)
一、遗迹(90)
(一)房址(90)
(二)灰坑(92)
二、遗物(97)
(一)陶器(97)
(二)铜器(132)
(三)石器(133)
(四)骨、角、蚌、牙器(141)
第七章 结语(155)
一、文化性质与年代(155)
(一)第一期遗存文化性质与年代(155)
(二)第二期遗存文化性质与年代(156)
(三)第三期遗存文化性质与年代(156)
(四)第四期遗存文化性质与年代(157)
二、文化序列与渊源(157)
三、生业模式探讨(158)
附表(160)
附录一 汉书遗址动物遗存研究(171)
附录二 吉林大安汉书遗址石制品岩石学鉴定与岩石资源利用的
环境考古研究(199)
后记(219)
Abstract(220)
插图目录
图一 大安汉书遗址位置图 (1)
图二 遗址环境及发掘位置示意图(2)
图三 大安汉书青铜时代遗址Ⅰ区总平面图(4)
图四 大安汉书青铜时代遗址Ⅱ区总平面图(5)
图五 T104西壁(5)
图六 T204西壁(6)
图七 H120平、剖面图(7)
图八 H121平、剖面图(7)
图九 H135平、剖面图(8)
图一〇 H138平、剖面图(8)
图一一 H139平、剖面图(9)
图一二 H145平、剖面图(9)
图一三 第一期陶盂、盂口沿(10)
图一四 第一期陶罐、罐口沿、单耳杯(11)
图一五 第一期陶壶、壶口沿、钵、盅(12)
图一六 第一期陶口沿、器底残片(13)
图一七 第一期陶纺轮(13)
图一八 第一期石器、蚌器(14)
图一九 第一期骨器(14)
图二〇 F201平、剖面图(15)
图二一 F202平、剖面图(16)
图二二 F203平、剖面图(17)
图二三 F204平、剖面图(17)
图二四 F205平、剖面图(18)
图二五 H112平、剖面图(19)
图二六 H113平、剖面图(19)
图二七 H123平、剖面图(19)
图二八 H126平、剖面图(19)
图二九 H128平、剖面图(20)
图三〇 H129平、剖面图(20)
图三一 H132平、剖面图(21)
图三二 H133平、剖面图(21)
图三三 H136平、剖面图(21)
图三四 H137平、剖面图(21)
图三五 H140平、剖面图(22)
图三六 H144平、剖面图(22)
图三七 H146平、剖面图(23)
图三八 H147平、剖面图(23)
图三九 H149平、剖面图(23)
图四〇 H201平、剖面图(23)
图四一 H204平、剖面图(24)
图四二 H205平、剖面图(24)
图四三 H206平、剖面图(25)
图四四 H207平、剖面图(25)
图四五 H209平、剖面图(25)
图四六 H210平、剖面图(25)
图四七 H212平、剖面图(26)
图四八 H213平、剖面图(26)
图四九 H214平、剖面图(27)
图五〇 H215平、剖面图(27)
图五一 H216平、剖面图(27)
图五二 H217平、剖面图(27)
图五三 H218平、剖面图(28)
图五四 H219平、剖面图(28)
图五五 H220平、剖面图(29)
图五六 第二期陶鬲(30)
图五七 第二期A型陶鼓腹罐(31)
图五八 第二期陶罐(32)
图五九 第二期陶罐(33)
图六〇 第二期陶罐(34)
图六一 第二期Aa型陶单耳杯(35)
图六二 第二期陶单耳杯(36)
图六三 第二期陶单耳杯(37)
图六四 第二期陶单耳杯(38)
图六五 第二期A型陶无耳杯(40)
图六六 第二期陶无耳杯(41)
图六七 第二期陶壶(41)
图六八 第二期其他残陶壶(42)
图六九 第二期陶钵(43)
图七〇 第二期陶钵(44)
图七一 第二期其他陶钵(45)
图七二 第二期陶碗(46)
图七三 第二期陶碗残件、豆、勺、瓮(47)
图七四 第二期陶器耳(48)
图七五 第二期陶口沿(49)
图七六 第二期陶口沿(50)
图七七 第二期陶器底(51)
图七八 第二期陶支脚(52)
图七九 第二期陶范(53)
图八〇 第二期陶不明范体(54)
图八一 第二期陶纺轮、球(55)
图八二 第二期陶网坠(57)
图八三 第二期陶饼、饰品、陶塑(58)
图八四 第二期石斧(59)
图八五 第二期石刀、刮削器、锛(60)
图八六 第二期石器(61)
图八七 第二期石器(62)
图八八 第二期A型骨锥(64)
图八九 第二期B型骨锥(65)
图九〇 第二期其他不能分型的骨锥(66)
图九一 第二期骨镞(67)
图九二 第二期骨簪(68)
图九三 第二期骨针(69)
图九四 第二期骨凿(69)
图九五 第二期骨刀、斧(70)
图九六 第二期骨甲片(70)
图九七 第二期骨纺轮、穿孔器、管(71)
图九八 第二期骨鱼镖(72)
图九九 第二期骨器(73)
图一〇〇 第二期角器(74)
图一〇一 第二期牙器(75)
图一〇二 第二期蚌刀(76)
图一〇三 第二期蚌刀(77)
图一〇四 第二期蚌刀(77)
图一〇五 第二期蚌锥(78)
图一〇六 第二期蚌饰(78)
图一〇七 H115平、剖面图(79)
图一〇八 H116平、剖面图(79)
图一〇九 H117平、剖面图(80)
图一一〇 H124平、剖面图(80)
图一一一 H130平、剖面图(80)
图一一二 H131平、剖面图(80)
图一一三 H141平、剖面图(81)
图一一四 H142平、剖面图(81)
图一一五 H148平、剖面图(82)
图一一六 H202平、剖面图(82)
图一一七 H203平、剖面图(82)
图一一八 H208平、剖面图(82)
图一一九 第三期陶鬲、壶(83)
图一二〇 第三期陶罐(84)
图一二一 第三期陶钵、单耳杯(86)
图一二二 第三期陶口沿(87)
图一二三 第三期陶支脚(87)
图一二四 第三期陶网坠、饼、球、范(88)
图一二五 第三期石器(89)
图一二六 第三期骨器(89)
图一二七 第三期蚌器(89)
图一二八 F101平、剖面图(91)
图一二九 F102平、剖面图(91)
图一三〇 F130平、剖面图(91)
图一三一 F104平、剖面图(91)
图一三二 F106平、剖面图(92)
图一三三 F107平、剖面图(92)
图一三四 F108平、剖面图(92)
图一三五 H101平、剖面图(93)
图一三六 H102平、剖面图(93)
图一三七 H103平、剖面图(93)
图一三八 H104平、剖面图(93)
图一三九 H105平、剖面图(94)
图一四〇 H106平、剖面图(94)
图一四一 H107平、剖面图(94)
图一四二 H108平、剖面图(94)
图一四三 H109平、剖面图(95)
图一四四 H110平、剖面图(95)
图一四五 H111平、剖面图(95)
图一四六 H114平、剖面图(95)
图一四七 H118平、剖面图(96)
图一四八 H119平、剖面图(96)
图一四九 H125平、剖面图(96)
图一五〇 H134平、剖面图(96)
图一五一 第四期A型陶鬲(97)
图一五二 第四期陶鬲(98)
图一五三 第四期陶鬲足(99)
图一五四 第四期陶罐(100)
图一五五 第四期陶罐(101)
图一五六 第四期Ab型陶弧腹罐(102)
图一五七 第四期陶弧腹罐(103)
图一五八 第四期陶罐(103)
图一五九 第四期陶单耳杯(104)
图一六〇 第四期陶单耳杯(105)
图一六一 第四期陶无耳杯(106)
图一六二 第四期三足杯(107)
图一六三 第四期陶壶(108)
图一六四 第四期陶碗(109)
图一六五 第四期Cb型陶碗(110)
图一六六 第四期陶碗、钵(110)
图一六七 第四期陶钵(111)
图一六八 第四期陶钵(112)
图一六九 第四期陶钵(114)
图一七〇 第四期陶盅、豆、盘(115)
图一七一 第四期陶口沿(116)
图一七二 第四期陶口沿(117)
图一七三 第四期陶口沿(119)
图一七四 第四期陶器底(120)
图一七五 第四期陶器耳、器足(121)
图一七六 第四期陶支脚(122)
图一七七 第四期陶范(123)
图一七八 第四期A型陶纺轮(124)
图一七九 第四期陶纺轮(126)
图一八〇 第四期陶网坠(127)
图一八一 第四期陶球(128)
图一八二 第四期陶饼、扣、棒、轮、勺、珠(129)
图一八三 第四期陶饰品、塑像(130)
图一八四 第四期陶舟形器、带孔器、不明器类(131)
图一八五 第四期铜器(132)
图一八六 第四期A型石斧(134)
图一八七 第四期石斧、锤斧(135)
图一八八 第四期石刮削器、敲砸器(136)
图一八九 第四期石棒、锥、研磨器、网坠、砧、杵(137)
图一九〇 第四期石叶、锤、打磨器、穿孔器、料珠、球及玛瑙球(138)
图一九一 第四期石坠、石核、石料(139)
图一九二 第四期其他石器(140)
图一九三 第四期A型骨锥(142)
图一九四 第四期B型骨锥(143)
图一九五 第四期未能分型的骨锥(144)
图一九六 第四期未能分型的骨锥(145)
图一九七 第四期骨未能分型的骨锥(146)
图一九八 第四期骨鱼镖(147)
图一九九 第四期骨镞(148)
图二〇〇 第四期骨管(149)
图二〇一 第四期骨凿、针、环、簪(150)
图二〇二 第四期骨铲、纺轮、甲片、匕、勺(151)
图二〇三 第四期其他骨器(152)
图二〇四 第四期角锥、凿、不明器(153)
图二〇五 第四期蚌器、牙饰
内容摘要
靠前章 概述
汉书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月亮泡镇汉书村以北1千米,月亮泡水库南岸台地上。这里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科尔沁草原的东端,东经123°59′41.1″,北纬45°42′13.6″,海拔130.1~156.6米,洮儿河穿月亮泡而过,并由此汇入嫩江。汉书遗址处在洮儿河与嫩江交汇处,向西距白城市区90千米,向东南距大安市区37千米(图一)。
汉书遗址所在地属吉林省大安市,该市东与黑龙江省肇源县隔江相望,西与洮南市、通榆县接壤,南与松原市相邻,北与镇赉县以洮儿河为界。月亮泡镇位于大安市的西北部,东临嫩江,北靠月亮泡。月亮泡水库位于黑龙江流域嫩江水系洮儿河尾端,嫩江右岸,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4°00′52″,北纬45°42′10″。月亮泡水库位于大安市与镇赉县交界处,嫩江水系洮儿河尾端,嫩江右岸蓄滞洪区内,承担嫩江及洮儿河汛期及旱季的调洪、蓄洪功能。汉书遗址地处月亮泡断陷构造区松嫩平原腹地,地貌类型属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地势较为平坦,为耕地和草地相间地带(图二)。
图二 遗址环境及发掘位置示意图
汉书遗址地处中纬度、东北中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受所处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区域气候的主要特征为: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温差大、晴天多,冬季寒冷、少雪、漫长,四季分明。
汉书遗址迄今为止共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1974年,由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进行了抢先发售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200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汉书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分Ⅰ、Ⅱ两处发掘区,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20个,Ⅰ区布方12个,Ⅱ区布方8个,发掘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本次发掘的遗迹以3位数编号,首位数1代表Ⅰ区,2代表Ⅱ区。
报告所有遗迹和遗物编号均为原始编号,空号为发掘时经确认所取消的单位或标本。由于1974年发掘的面积较小,且已经发表过发掘资料,故本发掘报告仅针对2001年汉书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进行刊布。
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
一、地层堆积
汉书遗址发掘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别编号为Ⅰ区、Ⅱ区。Ⅰ区布探方T101~T112(图三),Ⅱ区布探方T201~T208(图四)。
发掘区地势北部略高,向南倾斜。Ⅰ区地层共分为6层,现以T104西壁为例介绍如下(图五)。
层:灰褐色,土质疏松,厚0.08~0.15米,遍及整个探方。内含植物根系、砖块、陶片等,为现代耕土层。
第2层:灰褐色,土质较硬,厚0.11~0.45米。该层包含鱼骨、兽骨、蚌壳等遗物。出土了泥质、夹粗砂、夹细砂的陶片,包括黄褐陶、灰陶、黑陶、施红衣陶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篦点纹、戳印纹、压印纹等。可辨陶器器形有鬲、罐、钵、杯、壶、支脚等。
第3层:黑褐色,土质松软,夹杂少量黄土,厚0.23~0.55米。包含大量的兽骨、鱼骨、陶器残片等。陶片多泥质、夹细砂、夹粗砂,包括黑陶、黄褐陶、灰陶、红衣陶等。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绳纹、压印纹、戳印纹、篦点纹等。可辨陶器器形有钵、罐、鬲、支脚、单耳杯等。
第4层:黄灰色,土质较疏松,厚0.2~0.3米。包含较多的陶片和鱼骨、兽骨。陶片中以夹细砂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细砂红衣陶、灰陶,夹粗砂黑陶,见少量泥质黄褐陶、夹细砂灰陶、夹粗砂灰陶等。陶器素面较多,纹饰主要为绳纹,其次为篦点纹、戳印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等。陶器器形以鬲为主,另有壶、盆、杯、碗、罐等。
第5层可分为5A、5B两层。
第5A层:黄沙土,土质松软,仅见于T104西北,厚达0.6米。土质较为纯净,包含物较少。
第5B层:灰褐色,土质较软,厚0.4~0.6米。发现了大量陶片、动物骨骼、鱼骨、蚌壳等。其中陶片以夹细砂黄褐陶、灰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再次为黄褐陶,另有少量夹细砂黑陶、红衣陶、泥质黑陶和少量夹粗砂陶片。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为篦点纹、压印纹、戳印纹等。陶器器形包括鬲、碗、杯、壶、罐等。
第6层:灰土层,夹有少量黄土,厚达0.75米。较为纯净,仅出土少量陶片,包括泥质陶、夹细砂陶、夹粗砂陶。陶色有黑色、黄色、灰色。陶器多素面,另有绳纹、压印纹、戳印纹等。可辨器形有罐、钵、鬲等。
第6层下为生土层。
图三 大安汉书青铜时代遗址Ⅰ区总平面图
图四 大安汉书青铜时代遗址Ⅱ区总平面图
图五 T104西壁
Ⅱ区文化层堆积厚度为1~2.6米。依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差别,可将Ⅱ区地层划分为5层,现以T204西壁为例,介绍如下(图六)。
层:灰褐色,土质松散,厚0.1~0.2米,遍及整个发掘区。内含植物根须、砖块等,为现代耕土层。
第2层:黑褐色,土质坚硬,厚0.15~0.6米。出土了泥质陶、细砂质陶、粗砂质陶等。陶色包括黑色、灰色、黄褐色等。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绳纹、篦点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碗、钵、单耳杯、支脚、纺轮等。
第3层:灰褐色,土质松散,厚0.2~0.6米。出土陶片有泥质陶、细砂陶、粗砂陶等。陶色主要为黑色、黄褐色、灰褐色等。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绳纹、篦点纹、戳印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等。器形包括罐、鬲、杯、壶、支脚、壶、碗等。
第4层:黄褐色,土质疏松,该层中含有灰土、烧土、草灰等,厚0.2~0.65米。出土陶片的陶质包括泥质、夹细砂、夹粗砂。陶色有黑色、黄褐色、灰褐色等。陶器大多素面,纹饰有绳纹、篦点纹、戳印纹、绳纹等。可辨器形有鬲、壶、罐、单耳杯等。
第5层:黄色土,土质松软,质黏,厚0.15~1.25米。含有鱼骨、兽骨、灰土等。出土陶片较少,主要为泥质和砂质陶。黑色、黄色、灰色陶片居多。以素面陶为主,另有篦点纹、戳印纹等。器形包括罐、杯、壶、碗、鬲等。
第5层下为生土层。
二、遗址分期
根据对地层中的遗物和遗迹出土遗物的分析比较,以层位上的叠压、打破关系为基础,可将本次发掘的全部资料分为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靠前期文化遗存:主要包括Ⅰ区第6层下开口打破生土的6个灰坑H120、H121、H135、H138、H139、H145。
第二期文化遗存:主要包括Ⅰ区的第6层和开口于第5层下的遗迹单位以及Ⅱ区第3、4、5层和开口于第4、5层下的遗迹单位。
第三期文化遗存:主要包括Ⅰ区第4层下开口的6个灰坑H115、H124、H130、H141、H142、H148和Ⅱ区第3、4层下开口的2个灰坑H202、H203。
第四期文化遗存:主要包括Ⅰ区开口于层下打破其他叠压层次的单位和Ⅱ区开口于层下打破其他叠压层次的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遗迹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尤其以第二、四期房址很为密集,有的房址经过改建或重建,且受自然力的破坏严重,部分房址仅可辨识居住面,且局部地层缺失。如按以上分期,有个别遗迹单位的开口层位与所在期别存在相悖的情况(主要根据出土遗物判断),且地层中出土的大量完整器很有可能为被破坏的房址所出,致使遗物分期的地层学依据不足。鉴于以上客观情况,本报告均按发掘原始记录如实发表,以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另外,由于发掘时间和发掘面积有限,涉及部分遗迹现象的探方隔梁没有接近揭露,亦未做到为完整呈现遗迹现象而充分扩方,致使一部分遗迹和遗物的信息不能被完整记录。
精彩内容
本书介绍了大安汉书遗址2001年的考古发掘成果。此遗址层位关系明确,器物组合完整,阶段性演进规律鲜明,具有突出的文化特征和代表性意义,分别可以明确为“古城文化”和“汉书文化”。本书以此次发掘成果为依据,刊布了汉书遗址代表的“小拉哈文化”“古城文化”“白金宝文化”“汉书文化”四种具有时序演进和谱系关系的夏至西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遗迹和遗物。通过研究此遗址生产工具的类别、数量及器物组合等信息,推测其生业方式为以渔猎经济为主,兼营农业的定居模式,这一结论为嫩江流域夏至西汉居民生业方式和居住模式的复原研究提供了较为有力的证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