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甲午978701013359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2.5
6.2折
¥
69
全新
仅1件
作者许华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3591
出版时间2014-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5962782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 西方列强纷至沓来 第一节 酣睡不醒的东方巨人 第二节 凶悍东来的坚船利炮 第三节 睁眼向洋看世界 第二章 富国强兵的探求 第一节 买来的舰队挂洋旗 第二节 “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第三节 日本侵台与海防大筹议 第三章 构筑蓝色长城 第一节 惩前毖后大办海军 第二节 威震东亚的北洋舰队 第三节 西北太平洋上的暗流 第四章 战幕从海上拉开 第一节 尽占先机的战略筹谋 第二节 不宣而战的开端 第三节 陆军初战成欢驿 第五章 烽火硝烟蔽陆海 第一节 中日陆军血战平壤 第二节 中日海军决战黄海 第三节 历史检讨之一:北洋舰队严重失误的战术运用 第六章 辽东半岛的暮秋 第一节 战火烧过鸭绿江 第二节 悄然登陆花园口 第三节 惨绝人寰旅顺口 第七章 山东半岛的寒冬 第一节 两度求和遭拒绝 第二节 如出一辙再登陆 第三节 海陆夹击威海卫 第八章 全军覆灭的舰队 第一节 悲情绝唱刘公岛 第二节 历史检讨之二:丁汝昌再度痛失宝贵战机 第三节 历史检讨之三:北洋舰队株守军港的真相和丁汝昌的悲哀 第九章 丧权辱国的结局 第一节 清军攻势仅存的局部战场 第二节 李鸿章忍辱喋血春帆楼 第三节 从始至终的“裸奔” 第四节 宝岛军民誓死抗争 第五节 历史检讨之四:“伤心问东亚海权” 第六节 历史检讨之五:甲午海战对世界海军发展的重要意义 附录一:甲午战争大事记 附录二:近代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述论
内容摘要
本书以全新的“蓝色”视角,即站在海权理论的高度对甲午战争进行全面、准确且具有军事学术特色的回顾。作者以报告文学般的叙事方式,配以近百幅珍贵清晰的历史图片,生动再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全过程,带领读者领略了近代风云变幻。书中融入了作者对甲午战争史数十年研究的诸多成果:对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过程进行军事方面的分析讲评;对中日两国海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交战和结果进行海军技战术方面的专业剖析;对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全军覆灭结局进行深入的解析探究;对北洋舰队指挥官丁汝昌个人在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决策情况进行深入精准的考证评判;对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谈判中的相关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表述分析;对中日两国的海军海防事业和近代化事业及其成败得失进行总体的对比和反思;对甲午海战在世界海军发展目前的重要影响进行深入的阐述。
在作者看来,甲午之战,中日两国的较量远在战场之外,但决定这场战争命运的关键,主导胜负走向的则是中日海军战略思想及作战指导方针的差异上,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制海权的争夺。甲午战争前后,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制海权理论风靡欧美,日本不仅及时翻译和学习,而且以海权学说为指导,结合日本的国情和军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制海权理论和海军战略;反观中国,清朝统治者却不知马汉为何人,海权论为何物。放弃和丧失制海权,这是号称"亚洲海军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追本溯源,中日海军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国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主编推荐
1.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目前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轨迹,也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格局和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战败,更成为国人的心头之痛,从13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认真反思并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本书作者许华,潜心研究甲午战争数十年,是军内外有名的甲午战争及近代海军史专家。 3. 本书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叙述,历史脉络清晰完整,语言简洁流畅,随文配有80多幅珍贵清晰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即使是中小学生阅读起来也毫不吃力。
精彩内容
本书以全新的“蓝色”视角,即站在海权理论的高度对甲午战争进行全面、准确且具有军事学术特色的回顾。作者以报告文学般的叙事方式,配以近百幅珍贵清晰的历史图片,生动再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全过程,带领读者领略了近代风云变幻。书中融入了作者对甲午战争史数十年研究的诸多成果:对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过程进行军事方面的分析讲评;对中日两国海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交战和结果进行海军技战术方面的专业剖析;对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全军覆灭结局进行深入的解析探究;对北洋舰队指挥官丁汝昌个人在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决策情况进行深入精准的考证评判;对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谈判中的相关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表述分析;对中日两国的海军海防事业和近代化事业及其成败得失进行总体的对比和反思;对甲午海战在世界海军发展目前的重要影响进行深入的阐述。 在作者看来,甲午之战,中日两国的较量远在战场之外,但决定这场战争命运的关键,主导胜负走向的则是中日海军战略思想及作战指导方针的差异上,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制海权的争夺。甲午战争前后,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的制海权理论风靡欧美,日本不仅及时翻译和学习,而且以海权学说为指导,结合日本的国情和军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制海权理论和海军战略;反观中国,清朝统治者却不知马汉为何人,海权论为何物。放弃和丧失制海权,这是号称"亚洲海军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追本溯源,中日海军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国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