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日常行为 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儿童微动作心理学9787122362544
  • 透过日常行为 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儿童微动作心理学978712236254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透过日常行为 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儿童微动作心理学9787122362544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35 7.5折 49.8 全新

库存2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渡边弥生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62544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9767103

上书时间2024-12-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谢谢你们,让我不后悔成为现在的自己
人生*次为父母花钱,大概是我从北大毕业的时候。我用攒下来的奖学金和做家教挣的钱给爸妈买了从老家来北京的往返机票,定了北京的酒店,让他们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向来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的他们那次没有拒绝。 
毕业典礼结束,我走出邱德拔体育馆,在人山人海中看到妈妈捧着一束花朝我走过来,可能也是*次给我送花妈妈显得有些别扭,她说:“不知道毕业典礼要送花所以没准备,看见别人爸妈都拿着花,我在学校里转了好多圈才看到一个摆地摊卖花的。”我问:“多少钱?”我妈又说:“没多少钱。” 
每每想到当时的情景,我鼻子总是酸酸的。虽然我总跟父母炫耀,你们看,我多听话多努力多勤奋,从小学到保送北大从没让你们操过心。但我心里其实明白,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不仅仅是因为我努力,或者说,我会努力这件事,本身就是小时候爸妈和家人教育养成的我的性格所造成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说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我。 
我奶奶读书不多,大字都不识几个,却是街坊邻居里出了名的好人缘,后来我知道了为什么奶奶这么好人缘。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常跟我说的话有“儿时偷针长大偷金,你可一点小偷小摸的事情都做不得呀”“对同学要同等对待,不要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不要总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欠了别人什么要记得还人情”……哪怕过去二十年,这些话依然仿佛在耳边。 
虽然夸自己人缘好有些王婆卖瓜的意思,但我想一定是奶奶这些话让长大后的我有了很多朋友,从不孤单。爷爷是一名文科教师,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块儿小黑板,定期写着一些比较容易弄混淆的汉字,一直到高中,语文都是我擅长的科目,直到现在我做了一名译者;爸爸呢,自己很节省,却特别舍得花钱给我报各种我感兴趣的特长班,书法、素描、水粉画、小号、吉他我都学过,虽然没有把它们学成专业,但书法让我学会精力集中,美术让我学会追求美好,音乐让我学会情绪宣泄,这些都间接影响着我之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妈妈呢,工作很辛苦,小时候常常都是下午吃过晚饭去上班,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小时候,我喜欢上学前打开冰箱看看,因为我知道妈妈早上下班可能会买一些好吃的酱板牛肉带回来。到现在我都认为我妈妈是这个家里*辛苦的人,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教会了我感恩,以及爱与被爱。 
我讲这些,是想说没有一个好小孩或坏小孩是与生俱来的。儿时父母和家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引领着我们开始人生的旅程。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和家人,一直以来他们给予我的是理解和支持,让我成为一个敢想敢做、有梦敢追的人。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会在看到某处时感慨,对呀,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想的呀,爸妈的做法原来就是教科书式的典范;又会在看到某处时想,如果我爸妈早点知道这个道理,我小时候受到的委屈是不是会更少呀。 
我已经长大成人,很幸运我没有成为一个坏人,但我深知成长的路上,曾有无数次选择可以使我变坏,父母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引航员,不让我们偏离成为好人的航线。有时父母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小小的反应也会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伤害可能会愈合,也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我们变得自卑、消极,或者不那么勇敢。 
这本书能教会你看懂自己孩子细微的言行举止,看懂这些言行举止背后隐藏着的是孩子怎样的心思。小孩很单纯,不复杂,但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和孩子之间不是一场战役,但只有知道孩子的内心,才能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顺风顺水,孩子的内心也只会为懂他们的父母而敞开。 
愿我们都会成为一个懂孩子的父亲(母亲),愿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都会拍拍胸脯说:“我有一双好父母,我很幸运,我长成现在的自己不后悔。”

养育孩子让你快乐吗?谈“为人父母”这件事
拿到这本书的你,或许对养育孩子有些许的担心和不安,又或许是我多虑了,你其实只是觉得养育孩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育儿的知识。 
无论你是哪一种,为了能让你在本书中有所收获,我就孩子的心理发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说,并且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上,我们加入了插画以便你更好地理解。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位读完这本书的人,能够感受到育儿的快乐,能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感叹道:“成为一名母亲(父亲),真好。” 
无论从社会学还是生物学上来说,从你有了孩子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一名父亲或母亲。但当你突然得知有了孩子时,或许你的心里不只有开心。 
我真的能把孩子养育好吗?关于小孩儿我明明还什么都不知道,我真的能行吗?家庭和工作我能做到两不误吗?……一时间巨大的不安涌上心头。 
现代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日新月异,向身边人学习育儿经验的机会也相当有限。而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育儿方法,或许并不适合当今这个人们思考方式与生活习惯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社会,他们的方法能成为好的范本吗?我们也不禁感 
到怀疑。 
但是,请不要担心。*初,谁都是*次当父母。在错误中不断摸索前行也是理所当然。无论学习多少知识,都是在亲身经历中实际掌握起来的。让我们告诉自己,总归是有办法的,一定没问题。但为了“成为好的父母”,让我们把关于孩子成长的必要知识和要领放进心里吧。 
*次登山时,完全不提前了解山的情况就行动是一件很莽撞的事情。提前掌握一些关于孩子成长和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知识,这种叫作“育儿”的登山初体验便会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能在育儿这条登山道路上游刃有余地欣赏路边的风景,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一边在脑海中描绘出快乐育儿的画面,一边体验成为父母的旅程吧!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初为人父人母,我们一定会有很多情绪,迷茫、无奈、烦躁、焦虑…… 
孩子不论进入哪一个阶段,对父母来说,都是一次新的考验,面对他们出现的新情况,父母该如何应对?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吗?知道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吗? 
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号啕大哭?面对刚刚接触的外部世界,孩子为什么会感到恐惧?为什么孩子无法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又是为什么他们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为什么孩子喜欢手机,沉迷游戏?为什么他们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高兴、伤心、难过、兴奋……当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情绪时,父母要怎么样通过他们的表情和行为来判断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应该怎么样来处理并帮助孩子冷静地面对自己遇到的事情。 
作为父母,应该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要对他们的心理变化重视起来,他们的行为、表情,都在暗示他们此时此刻的心理变化。

 

 



作者简介
渡边弥生,法政大学文学部心理学专业,教授,先后任筑波大学、静冈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客座研究院,目前任法政大学文学部心理学专业教授,同时兼任该校研究生院生活技能教育研究说所长。教育学博士。专业为发展心理学、发展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研究对象为社会性与道德性的发展、凌霸等人际关系中问题行动的预防与应对。

目录
 从“关键词”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02 01 怎么啦?没事的哟! 002 02 因依恋而认生 004 03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点 006 04 培养会话与交流的能力 008 幼儿期(3 ~ 6 岁) 010 05 挑战外面的世界 010 06 想象力的丰富 012 07 明白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014 08 体会喜怒哀乐 016 儿童期前半期(6 ~ 10 岁) 018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018 10 积极努力的时期和消极怠慢的时期 020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岁) 022 11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 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022 12 明白自己“还有什么不懂” 024 13 重要的人从父母变为朋友 026 14 心理成长追赶不上身体的变化 028 15 想更亲密,也渴望独处 030 16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032 17 我是谁? 034 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38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038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42 03 夜间剧烈哭泣 046 04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050 05 不亲近爸爸 054 06 总是说“不要” 058 07 总做一些危险的事 062 08 抱着布偶不肯撒手 066 09 连简单的指示也听不进 070 10 自己的东西不借给别人或抢别人的东西 074 从“关键词”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02 01 怎么啦?没事的哟! 002 02 因依恋而认生 004 03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点 006 04 培养会话与交流的能力 008 幼儿期(3 ~ 6 岁) 010 05 挑战外面的世界 010 06 想象力的丰富 012 07 明白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014 08 体会喜怒哀乐 016 儿童期前半期(6 ~ 10 岁) 018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018 10 积极努力的时期和消极怠慢的时期 020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岁) 022 11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 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022 12 明白自己“还有什么不懂” 024 13 重要的人从父母变为朋友 026 14 心理成长追赶不上身体的变化 028 15 想更亲密,也渴望独处 030 16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032 17 我是谁? 034 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 ~ 3 岁) 038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038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42 03 夜间剧烈哭泣 046 04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050 05 不亲近爸爸 054 06 总是说“不要” 058 07 总做一些危险的事 062 08 抱着布偶不肯撒手 066 09 连简单的指示也听不进 070 10 自己的东西不借给别人或抢别人的东西 074 幼儿期(3 ~ 6 岁) 078 11 频繁眨眼和口吃 078 12 明明做不到还要逞强 082 13 打滚、哭闹、爱发脾气 086 14 无法和小伙伴们很好地相处 090 15 很少说话而且很固执 094 16 不懂小伙伴的想法和心情 098 17 总是独自一个人玩耍 102 18 明明在家里很爱说话,在幼儿园却一言不发 106 19 不听话 110 儿童期前半期(6 ~ 10 岁) 114 20 闹别扭或情绪低落 114 21 只在客厅学习 118 22 嚷着“不公平”,兄弟姐妹间总吵架 122 23 对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温柔, 却欺负其他小朋友 126 24 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130 25 不开口说话 134 26 没有干劲,变得懒散 138 27 明明是该开心的时候却心神不宁 142 28 一到上学的时候就肚子痛 146 29 不想主动说话 150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岁) 154 30 尽管有朋友,却为朋友的事烦恼 154 31 总是心态消极 158 32 脸上长了痘痘,心情郁闷 162 33 不将感情表露出来 166 34 沉迷手机和游戏机 170 35 越来越不顾自己的形象 174 36 变得不怎么吃饭 178 37 总说“我被讨厌了” 182 38 绝不穿父母特意买的衣服 186 后记 190 

内容摘要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有不少父母都在烦恼——“我家孩子太认生了”。认生的反应过分激烈或许会让父母担心,但婴儿出生7个月后出现的这种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表现。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依恋”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孩子认识到“这个人是会保护自己的人”,在有了这种“心灵联系”之后建立起信赖关系的状态。 刚刚出生的婴儿在还不能说话时,便用“哭泣”的方式开始与父母交流。孩子会把“肚子饿了”“热了”“冷了”“不舒服了”等情感,通过“哭”这一行为来倾诉。因此,父母用语言回应孩子也极为重要——“肚子饿了吧?”“热了吗?那我们把衣服脱一件吧”“我们把尿布换一下就舒服啦”,等等。 附和孩子表露出来的话语或情绪,带着满满的爱意去回应孩子,这种“回应性关联”对于依恋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认为“反正说什么孩子也听不懂”就冷淡不语,坚持回应孩子,孩子才会渐渐把养育者当作“可以信赖的存在”。 于是,孩子出生7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区分“有依恋关系的人”和“无依恋关系的人”,一旦离开有依恋关系的人他们便会哭泣、惧怕生人,这些都是依恋行为的表现。换句话说,“认生”或“无法离开爸爸妈妈”正是一种健全的依恋关系得以形成的“良好表现”。 伴随孩子的成长,孩子依恋的情感与日俱增,他们开始明白“这个人即使不在眼前,他也会作为自己的‘避风港’一直存在”。 随着这种回应性关联的持续,孩子与父母间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那些一会儿看不到爸爸妈妈就号啕大哭、爸爸妈妈要离开时追着不肯撒手的孩子,到了3岁左右,会对父母有更加深刻的信赖,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就算现在走了也一定会回来”,于是在父母外出时,他们能够开心地跟父母说:“注意安全,早些回来呀。” 假如过了3岁,孩子还是无法与父母分开,孩子可能是患有“分离性焦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回应性关联不足,同时父母又希望孩子早些自立起来,因此孩子对分离有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情况下,不要强行将孩子与父母分开,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度过一些悠闲的时光吧。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孩子吮吸手指,有些情况是需要父母担心的,有的则不需要。 实际上,孩子在母亲肚子中时便开始吮吸手指,但我们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吮吸手指。 婴儿常有一些“反复性动作”,比如扭动自己的手、脚或身体其他部位,以此来使自己的眼睛与手协调,并确认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常。在这样的反复中,孩子会不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新知识。 到孩子1岁左右为止,吮吸手指作为“反复性动作”中的一个,可以说是一种“无须担心的行为”。 但孩子3~4岁以后还继续吮吸手指的话,就是一种“需要加以注意的行为”了。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了。游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从锻炼孩子的体能上来说,还是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上来说,甚至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游戏都多方面地培养着孩子的各项能力。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不能将孩子放在那儿就不管了,让他自己随便玩儿,父母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游戏的环境。让孩子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准备好适合孩子玩的玩具,父母陪孩子一起玩儿。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趣的氛围,孩子受到这样的刺激也会对游戏产生兴趣,之后孩子一个人时可以很开心地玩耍,和朋友一起时也可以自由奔跑,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 因此,如果3~4岁的孩子还在继续吮吸手指,说明孩子因为手上没有什么可以玩的而感到无聊。如果孩子有其他觉得很有趣的东西可以玩,应该是没有空闲去吮吸手指的。比起警告孩子“不许吸手指了”,不如给孩子营造一个可以让孩子沉浸在其中的游戏环境,并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吧。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一起玩儿呀”,那不妨试着去儿童馆、保育所、幼儿园等场所看看吧。看看其他父母怎么和孩子相处,看看专业的保育职员又如何和孩子接触,相信父母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的。 对于有些喜欢在睡前吮吸手指的孩子,比起告诉孩子“不要吸手指哦”,不如轻轻握起孩子的小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吧。 如此一来,孩子会感到安心,渐渐改掉吮吸手指的习惯。 P38-44

主编推荐
 1.17个成长关键词,38个儿童日常行为,0-13岁孩子心理陪护指南 2.父母值得永远收藏的育儿心经,不吼不骂做父母,斗智斗勇教孩子 3.解锁孩子心灵密码,了解孩子的小动作背后的心理秘密 4.懂孩子,才能做到真正爱孩子,才能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5.漫画式解读,简单易懂,结合专业的心理解释,让父母一目了然 6.文字简短,迎合现代碎片化阅读方式,性价比高 

精彩内容
 谢谢你们,让我不后悔成为现在的自己 人生*次为父母花钱,大概是我从北大毕业的时候。我用攒下来的奖学金和做家教挣的钱给爸妈买了从老家来北京的往返机票,定了北京的酒店,让他们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向来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的他们那次没有拒绝。 毕业典礼结束,我走出邱德拔体育馆,在人山人海中看到妈妈捧着一束花朝我走过来,可能也是*次给我送花妈妈显得有些别扭,她说:“不知道毕业典礼要送花所以没准备,看见别人爸妈都拿着花,我在学校里转了好多圈才看到一个摆地摊卖花的。”我问:“多少钱?”我妈又说:“没多少钱。” 每每想到当时的情景,我鼻子总是酸酸的。虽然我总跟父母炫耀,你们看,我多听话多努力多勤奋,从小学到保送北大从没让你们操过心。但我心里其实明白,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不仅仅是因为我努力,或者说,我会努力这件事,本身就是小时候爸妈和家人教育养成的我的性格所造成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说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我。 我奶奶读书不多,大字都不识几个,却是街坊邻居里出了名的好人缘,后来我知道了为什么奶奶这么好人缘。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常跟我说的话有“儿时偷针长大偷金,你可一点小偷小摸的事情都做不得呀”“对同学要同等对待,不要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不要总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欠了别人什么要记得还人情”……哪怕过去二十年,这些话依然仿佛在耳边。 虽然夸自己人缘好有些王婆卖瓜的意思,但我想一定是奶奶这些话让长大后的我有了很多朋友,从不孤单。爷爷是一名文科教师,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块儿小黑板,定期写着一些比较容易弄混淆的汉字,一直到高中,语文都是我擅长的科目,直到现在我做了一名译者;爸爸呢,自己很节省,却舍得花钱给我报各种我感兴趣的特长班,书法、素描、水粉画、小号、吉他我都学过,虽然没有把它们学成专业,但书法让我学会精力集中,美术让我学会追求美好,音乐让我学会情绪宣泄,这些都间接影响着我之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妈妈呢,工作很辛苦,小时候常常都是下午吃过晚饭去上班,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小时候,我喜欢上学前打开冰箱看看,因为我知道妈妈早上下班可能会买一些好吃的酱板牛肉带回来。到现在我都认为我妈妈是这个家里*辛苦的人,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教会了我感恩,以及爱与被爱。 我讲这些,是想说没有一个好小孩或坏小孩是与生俱来的。儿时父母和家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着我们开始人生的旅程。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和家人,一直以来他们给予我的是理解和支持,让我成为一个敢想敢做、有梦敢追的人。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会在看到某处时感慨,对呀,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想的呀,爸妈的做法原来就是教科书式的典范;又会在看到某处时想,如果我爸妈早点知道这个道理,我小时候受到的委屈是不是会更少呀。 我已经长大成人,很幸运我没有成为一个坏人,但我深知成长的路上,曾有无数次选择可以使我变坏,父母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引航员,不让我们偏离成为好人的航线。有时父母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小小的反应也会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伤害可能会愈合,也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我们变得自卑、消极,或者不那么勇敢。 这本书能教会你看懂自己孩子细微的言行举止,看懂这些言行举止背后隐藏着的是孩子怎样的心思。小孩很单纯,不复杂,但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和孩子之间不是一场战役,但只有知道孩子的内心,才能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顺风顺水,孩子的内心也只会为懂他们的父母而敞开。 愿我们都会成为一个懂孩子的父亲(母亲),愿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都会拍拍胸脯说:“我有一双好父母,我很幸运,我长成现在的自己不后悔。” 养育孩子让你快乐吗?谈“为人父母”这件事 拿到这本书的你,或许对养育孩子有些许的担心和不安,又或许是我多虑了,你其实只是觉得养育孩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育儿的知识。 无论你是哪一种,为了能让你在本书中有所收获,我就孩子的心理发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说,并且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上,我们加入了插画以便你更好地理解。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位读完这本书的人,能够感受到育儿的快乐,能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感叹道:“成为一名母亲(父亲),真好。” 无论从社会学还是生物学上来说,从你有了孩子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一名父亲或母亲。但当你突然得知有了孩子时,或许你的心里不只有开心。 我真的能把孩子养育好吗?关于小孩儿我明明还什么都不知道,我真的能行吗?家庭和工作我能做到两不误吗?……一时间巨大的不安涌上心头。 现代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日新月异,向身边人学习育儿经验的机会也相当有限。而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育儿方法,或许并不适合当今这个人们思考方式与生活习惯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社会,他们的方法能成为好的范本吗?我们也不禁感 到怀疑。 但是,请不要担心。*初,谁都是*次当父母。在错误中不断摸索前行也是理所当然。无论学习多少知识,都是在亲身经历中实际掌握起来的。让我们告诉自己,总归是有办法的,一定没问题。但为了“成为好的父母”,让我们把关于孩子成长的必要知识和要领放进心里吧。 *次登山时,不提前了解山的情况就行动是一件很莽撞的事情。提前掌握一些关于孩子成长和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知识,这种叫作“育儿”的登山初体验便会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能在育儿这条登山道路上游刃有余地欣赏路边的风景,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一边在脑海中描绘出快乐育儿的画面,一边体验成为父母的旅程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