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创业者:想大事,不出事978751642340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年创业者:想大事,不出事978751642340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91.17 6.2折 1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沛霆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3400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11027711

上书时间2024-12-2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沛霆同志是我在科技管理领域*为敬重的老朋友之一。记得20世纪八十年代初,沛霆同志就是中组部干教局负责中央领导干部“迎接新技术革命”系统讲座的特聘专家讲师。随后,联合其他部委举办了“科学决策与九十年代科技讲座”,五讲的次序是钱学森、我、杨沛霆、蒋顺学(时任中央军事科学院院长)、盛树仁(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我们五位从不同方面去讲,也因这个机缘,我对沛霆同志也更加熟悉起来。

 

 

 

随后,在沛霆同志直接参与下,《迎接新技术革命》讲座走遍了中央部委和全国各省市班子,有总共百余位部级干部、1300多位局长先后现场聆听。这种讲座形式,对我国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对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干部领导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在相对落后的科技管理领域能够迅速地赶上去。

 

 

 

我后来负责国家科技部的领导工作,对于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自然非常关注。为此,我也会更加感兴趣国内外专家对于发展科技的各种真知灼见。其中沛霆同志的很多看法很新颖,我印象很深,也很认同。比如他说:“大家都认同‘科技兴国’,这当然是对的。但这只是结果,而还不是本质。因为决定科技水平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对于科技的管理水平。没有好的管理,科学技术是搞不好的。管理与科技是促进与制约的因果关系。而就管理而言,决策又是*位的。”我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多年,对此深有体会。

 

 

 

1991年,沛霆同志受我国“两弹元勋”钱三强同志的倡议委托,创办了《中外管理》》杂志。这是一本时代性、针对性很强,且与国情结合上有独到之处的刊物。我几乎每期都看。

 

 

 

《中外管理》的办刊宗旨是“开拓视野,理念领先”。除了每期文章的新鲜、有用之外,这一点也始终表现在他们举办的各种活动上。记得在《中外管理》创办之初,我们国家刚刚确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全国企业管理研讨会、训练班很多。但那时我只接受沛霆同志的邀请。因为我相信沛霆同志领导下的《中外管理》,不仅是杂志,办的会和班,也都会有很高的水平。事实也是如此。

 

 

 

1998年,正值国企解困关键之年,沛霆同志开始筹划为我国企业家与国际*水平的管理咨询专家搭桥,并于第二年邀请了世界四大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波士顿、安达信、罗兰贝格)联袂为中国企业出谋划策。我记得那是他们*的一次同台。这次会议让世界水平的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打破现实发展瓶颈的需求,实现了一次零距离接轨。成思危同志、袁宝华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也评价很高。我参加后,也确实感受到国外著名管理顾问公司给我们介绍经验、提出意见,对我们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确实是非常必要和有好处的,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信息科技革命的崛起,沛霆同志也和《中外管理》一起担负起了围绕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对接融合,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接近全球*管理水平的工作中。科技和管理,*次关系如此密不可分。而《中外管理》在很早就已捕捉到了这一点,并成为我国*早研讨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与数字化浪潮的科普媒体之一。这是很有前瞻性的。

 

 

 

随后,沛霆同志又通过举办企业评选(即“管理中国”总评选),来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现实标杆。在他们每届“官产学恳谈会”开幕式进行颁奖典礼时,我经常应邀作为颁奖嘉宾登台,也使得我有机会亲自见证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确实,不能不说,《中外管理》的活动特色,特别表现在自从1992年开始每年一度的“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过去20多年,我有幸经常应邀参加。除了为企业颁奖,除了与老友们重聚,这么多年我参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学习。与此同时,经济与科技的结合点落在企业,我在《中外管理》的恳谈会上,又总能够捕捉到企业促进科技发展的*动态。

 

 

 

这几年,我虽然年纪大了,也退居了二线,但是我对科技与管理的相互促进依然很有兴趣。而《中外管理》的活动总能让我有所收获。比如8年前,《中外管理》在已过八旬的沛霆同志支持下,很超前地将如今大家刚刚熟悉的AR(增强现实) 技术,引入到了恳谈会现场。又比如前几年,《中外管理》邀请了英国的管理学家佐哈尔来恳谈会做演讲。她通过研究量子力学感悟到了在信息化时代,不仅科技自身将从牛顿时代实现升级进入量子时代,管理也将随之进入量子管理时代。那次会议我就专门赶过去,听得津津有味。

 

 

 

活动再精彩,开完也就完了。而沛霆同志为我们企业发展所做的一切,*主要的是每每通过他20年每月不辍的和企业家们卷首谈心,真切地流淌出来,并凝固下来。20年来。沛霆同志的文章,词句并不华丽,但都是发自肺腑;每篇篇幅也不很长,但总是点中要害。我听说包括海尔CEO张瑞敏等很多优秀企业家,对沛霆同志的卷首语都是每月,很受启发。我也是。即便今日,随手翻看,他那些10 多年甚至20多年前的文章,很多并不过时。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很早就总结提出的:企业家一定要做到“想大事,做实事,不出事”。至今回想,大家是不是更觉很有道理呢?也因此,《中外管理》是我非常喜欢看的一本杂志。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沛霆同志,功不可没。

 

 

 

今年正好是沛霆同志九十寿诞,又闻听沛霆同志20年的卷首语,与他的接班总编杨光的10年著述这次合集即将面世,来纪念《中外管理》创办30周年,我很是欣喜,也很期待。愿以此为序,并为老朋友祝寿。

 

——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中外管理》顾问 朱丽兰


【书摘与插画】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先生对企业很尊重,对致力于管理实践创新的企业尤其关注。他对管理实践充满热情与激情,这是在其他管理学者身上较少看到的品质。正是因为对中国管理发展的一片赤子之心,花甲之年,杨沛霆先生才会担起创刊《中外管理》杂志的重任。

 

 

 

从这本杂志刊名中“中外”二字中可以看出,《中外管理》是开放的,视野是全球的,推动的是全球先进管理理念与中国实践的互动,但其倡导的并不是照搬国外模式和理念,而是通过对话、碰撞,为中国企业实践带来更多启发。可以说,海尔也是《中外管理》的受益者。杨沛霆先生自己谦称是“海尔成长理念的追随者、传播者”,我将此视为他对海尔管理创新探索的鼓励和肯定,而我也更愿意称他与《中外管理》是海尔管理实践创新的发现者。

 

 

 

2004年6月,我和杨沛霆先生在青岛有一次关于管理知与行的谈话。当时, 有“传奇经理人”之称的GE前CEO杰克·韦尔奇正受邀在中国巡回讲演。杨先生问我为何不去参加?我回答他,中国企业家去听演讲,是好事儿,会让我们眼界开阔甚至受到启发。但企业管理绝非一蹴而就,*重要的是必须要自立自强!我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像把贝克汉姆请来给中国足球队讲上三天三夜,中国足球的水平也不会迅速提高到哪儿去。这也是海尔的管理创新实践心得。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就是源自于海尔的实践,又在小微、链群的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而在向全球复制的过程中,像美国GEA、日本三洋、新西兰斐雪派克,以及全球7万多家复制和学习人单合一模式的企业,也都是在把握人单合一的根本理念,也就是人的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创新发展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实现了引领发展。

 

 

 

杨沛霆先生在此后的文章中谈及此事时,引用了德鲁克所说的: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中国企业面临着中国企业特有的问题,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企业也都面临各自的问题,这不是只靠学习管理工具和方法就能解决的,必须要“知行合一”,而且知与行要动态合一。

 

 

 

受这次谈话的启发,杨沛霆先生也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让中国企业能更好的活学活用,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始推广现场访学,而这也不是中外管理的*次创新。从*初的一本杂志,到1992年创办“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学者为后盾”的“官产学联手”模式,再到现场访学、赋能企业实践,《中外管理》自身也在服务企业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变革。

 

 

 

杨沛霆先生将关于管理实践的思考凝结成一篇篇的卷首语。自创刊以来,杨沛霆先生就坚持为《中外管理》杂志撰写卷首语,这一传统被杨光社长传承下来。每期短短千余字的卷首语实用又有启发性,亦能感受到鲜活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值得细细研读。而正在如火如荼行进的中国管理创新实践,和变化创新中的“中外管理”也让我们对下一个30年充满期待。

 

 

 

2021年初春,杨沛霆先生迎来了九十岁大寿,谨以此序言致敬先生,祝先生福寿安康。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中外管理理事长 张瑞敏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中外管理》杂志社创办人,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杨沛霆自1991年至2001年在主持杂志全面工作期间,为该刊撰写的“卷首语”的结集,一部文字生动、富有启示意义的管理学随笔集。作者是我国情报研究专家,曾多年供职于中国情报研究所,并有多部著作与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面世;作者同时也是一位管理专家,本书稿主要是结合当时宏观形势,集中讨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对的创业、生存、发展、创新等话题,劝导企业家在困难时期要守得住本心,兴旺时期要思考来日的巨变,从而把握住企业之舵。书稿内容丰富,立论有据,要言不烦,是一部有相当质量的管理学随笔。

 

作者简介
杨沛霆,1955年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从事情报学研究。1958年,参与筹备“情报大学”,并编写了我国大学首次使用的《情报工作讲义》,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方面多有著述,是优秀的情报专家,曾任全国情报学会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情所学术处处长;著有50万字的《世界科技通史》书稿,这是中国人首次编著的《世界科技通史》。1991年退休后创办《中外管理》杂志,任社长兼总编辑,并将该杂志办到了业内高度认可的水平,在业内享有良好声誉。现已完全退休。

目录
002/ 企业的繁荣与发展靠什么? 

004/ 政府应该为企业干些什么? 

006/ 企业机制转换的目标何在 

008/ 再谈政府转变职能 

010/ 要把管理人才培训放到战略位置 

012/“翻牌集团公司”可以休矣 

企业家呐喊:新婆婆来了

014/ 市场经济的社会机制 

专业化、社会化

016/ 企业竞争机制依靠政府政策 

018/ 朱镕基经济管理观念的启示 

020/ 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 

022/ 现代企业制度在从严管理中诞生

024/ 企业家的人生真谛 

026/ 中小企业设副职好吗? 

028/ 建立中国式企业领导体制 

030/ 职工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 

032/ 世杯赛与商战

034/ 企业,要警惕大小骗子

036/ 华人企业振兴之道 

038/ 国际企业的“再造热”和“外包热” 

040/ 成由勤俭败由奢 

042/ 从企业家的辛酸苦辣谈起

044/ 管理真谛是“义” 

046/ 当前,企业家要学会保护自己 

048/ 没有创新就没有管理 

050/ 再谈企业家要学会保护自己 

052/“认真”是质量的关键所在 

054/ 企业命运在于选拔厂长 

056/ 关键是企业的责任机制 

058/ 世界通用的识别人理论 

060/ 乌杰同志报告的启示 

062/ 青蛙、啤酒和悲剧的反思 

064/ 多元化经营是福是祸 

067/ 混合型企业会有大发展 

069/ EQ与人才标准 

071/ 产业同构与危机管理 

073/“烟草大王”失落的感受 

075/ 索罗斯与知识经济 

077/ 网络化数字化 

079/ 马俊仁、企业名星和炒家们 

081/ 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组织方式——外包

083/ 迎接莫测的巨变时代 

085/ 新年要有新思路 

087/ 企业持续发展的五大关键 

089/ 什么是幸福人生 

091/ 炒风不可长 

094/ 决策超前管理从严 

新加坡归来遐想 

096/ 呼吁:重视企业文化 

098/ 财富论坛后的静默 

100/ 向“常识”挑战 

102/ 新世纪需要新战略 

104/ 戴尔的故事 

106/ 请爱护企业家 

108/ 策划、MBA与炒作 

110/“e”是什么? 

112/ 万不可忽枧危机管理 

114/ 老总的哲学与品格 

116/“实事求是”是最高规则 

118/ 只在灯下找钥匙 

120/ 什么是领导? 

122/ 管理是圆形的 

124/ 人对人?制度对人! 

126/ 编辑发明了新手机! 

128/ 蝎子、青蛙与认清本质 

130/ 中国“大企业病”来了! 

132/ 以德立国与企业管理 

134/ 综合就是创新! 

136/ 7·13狂欢与“无为而治” 

138/ 世界名牌新排名说明什么? 

140/ 创业“三识” 

142/ 企业经营真的“无国界”了吗? 

144/ 从《韦尔奇自传》想到CEO之争 

146/ 竞争胜利=情报成功 

148/ 文化冲突浮出水面 

150/ 世界杯冷门告诉企业什么? 

152/ 科学太远 技术太烦=企业太弱 

154/“担保”,危险! 

156/ 盛会在即,恳谈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158/ 从寿星到百年老店的真理 

160/ 柯林斯“二鸣惊人”说明什么? 

162/ 借柯林斯放眼2003 

164/ 一个更替领导模式的时代! 

166/ 从美伊战争悟管理 

168/ 面临“非典”的挑战 

170/“非典”与文化

172/ 人、文化、管理 

174/ 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的瓶颈是非 

176/ CEO要学会讲故事 

推荐《管理故事与哲理》

178/ 大亚湾归来的感悟 

180/ 行业协会要大显身手! 

182/ 人·兽·权 

184/ 官、产、学三股道上的车 

186/ 呼唤“科学发展观” 

188/ 不可小看文化提升 

190/ 故事里的学习型组织 

192/ 对话张瑞敏与人生的“三个如此” 

194/ 从鞍钢学到了什么? 

196/ 中国企业离“了不起”还有多远? 

造访日本松下的感悟

198/ 谈谈企业人生 

200/“风云榜”与“三个有利于” 

掩卷2004年的思考

202/ 谦虚、感恩与尊重人 

感悟在袁老九十寿辰

204/ 养生之道与人生和谐之理 

206/ 瞧瞧星巴克,想想狗不理 

208/ 从连战“脱胎换骨”谈起 

210/ 都来保护“创牌”企业家! 

以人为本,以钱为本? 

212/ 我最敬仰的三大哲人 

庆贺于光远九十寿诞之感

214/ 领导者的“活法” 

感悟稻盛和夫 

216/ 海尔思想新起飞 

218/ 杜拉克与巴金的思想光辉永存 

深切悼念两位人类思想大师 

221/ 有感“富豪”严介和的生存理念 

224/ 听比尔·盖茨,想我们自己 

226/ 两会晤谈五老总的三大感受 

228/ 成功:打破窠臼,豁然开朗 

有感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230/“世界是平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平”旋风刮到中国

234/ 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236/ 攻坚国际品牌:难!却必行 ! 

238/ 十五年,意味着什么? 

240/ 武侯祠对联与杜拉克思想 

从“审势攻心”到“建设性矛盾” 

242/ 我所感悟的“效率、公平与和谐” 

245/“三个如此” 

249/ 两会新精神与企业新政策 

251/ 担当CEO需要什么条件 

254/ 为什么热衷领导而非领导的学问 

256/ 管理与人 

258/ 权力、人性与管理 

260/ 通用电气的接班人攻略 

263/ 世界级企业家的反主流人生 

263/ 感言盖茨与乔布斯的演讲 

感言盖茨与乔布斯的演讲 

265/ 重温袁老四句铭言 

写在《中外管理》创刊十六周年之际

269/“而立”之际悟道人生 

272/ 企业家“养生”之道 

感悟“自我管理” 

274/ 拜年,先拜健康! 

再谈养生健康的学问

277/ 从前辈感言想到管理者素质 

279/ 中国经济改革到了哪一步? 

感悟两位大经济学家的对话

282/ 中国企业要强化危机意识了 

284/ 为什么它们能幸免次贷危机? 

震灾之际再谈危机意识

286/ 震灾后,反思管理之本 

288/ 立人立言居内创外 

企业家成熟的两大表现 

290/ 奥运热中静读南怀瑾 

293/ 两国元首突然下台之恨 

秋高月圆之际,慎思明辨接班人

295/ 解救危机之道,是向潜规则开火 

慨然奶粉危机与金融海啸

298/ 感悟企业信仰的奥秘 

301/ 向问题“添加剂”挑战 

303/ 危机中企业精英们现况如何? 

305/ 吴炳新大作与人生哲理 

307/ 和老总们谈谈企业文化 

309/ 经济危机中,感悟“二次决策” 

311/ 盖茨父教之悟与中国教育之殇 

313/ 感悟三株吴炳新的《消费论》 

什么是社会、组织繁荣的决定性因素? 

316/ 企业大趋势:信息上行,权力下行 

南车集团赵小刚董事长的管理理念

318/ 六十年华诞重在警觉未来 

从中美博弈谈起 

322/ 喜听稻盛和夫与张瑞敏 

谈当今企业之本 

328/ 缅怀为国鞠躬尽瘁的钱学森主席 

331/ 从城管“进村”到房产“绑架” 

“以民为本”谈何容易 

333/ 中国不能再陶醉于GDP总量了 

335/ 比尔·盖茨的父教启示 

什么是培养企业家的正确道路

338/ 世博会应该给中国带来什么? 

回想1985年参观日本筑波世博会

340/ 当中国模式席卷全球,中国怎么办 

342/ 稻盛和夫:也是国人之师

内容摘要

企业的繁荣与发展靠什么?现代企业的繁荣与发展。靠什么?

  就此,有种种议论。

  我国有几十万个企业,上百万企业家,由于处境、地位不同,会有种种不同答案。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