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15 2.0折 ¥ 26 全新
库存29件
作者陈绍龙著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623712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8734956
上书时间2024-12-22
题 记:“稻”理
辑:稻影
第二辑:稻路
第三辑:稻场
第四辑:稻具
《稻里稻外》:
人人吃米,谁人问稻?稻出米,米非稻。
稻接地气,接阳气,接人气。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稻之一季,演绎庄稼的四季轮回,演绎村庄的四季轮回,演绎人生的四季轮回。
一粒稻,在其固有的基因里,有它对四季的期盼,有它对物候的感知,有它对土地的青睐,有它对阳光的依恋。
稻是一种子。种子是有生命的,有青枝绿叶的葱翠,有暗香浮动的馥郁,有发芽拔节的声响,有“喜看稻菽千重浪”般的欢笑。
圆润饱满的是米。米是稻的终结者。我写米,我也写稻。蛋好吃,我也想去看看下那只蛋的鸡。鸡活脱有生气。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珍爱粮食的“老课文”。我认定那盘中的“粒粒”粮食有稻,是米。我想告诉孩子们,这粒粒盘中餐“辛苦”何来。现在的孩子们对此未必有兴趣,但是,我想说,这一定是现在的孩子们所不知晓的。
其实,“老课文”也有它的短处,种稻和劳动不仅仅只是“辛苦”,也有它的快乐和甜蜜。这些,也应该告诉现在的孩子们。
“终结者”是没有悬念的答案,好比猜谜最大的魅力在于揭开谜底的过程。对于我而言,过程是有魅力的。稻是有魅力的。追寻这个过程,感受这个过程,记录这个过程,这也是写作本身的魅力所在。
有人问鲁迅,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怎么样。鲁迅说,这个孩弓会死的。
事实本如此。“结果”往往无趣得很。
米,充其量只是稻身上的一个“器官”,是稻穗上结的果实,是一个“结果”。稻身上还有很多的“器官”,稻是一个具体实在且立体的生命。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器官”,那是对稻的不公;如果我们只关注“米”,不也“无趣”的很么?那天,我遇见读师范时的一个同学,他是县城一所民营学校的校长。他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现在,不只城里的孩子不认识庄稼,就连农村的孩子都不认识庄稼了,于是,这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麦、稻、豆等庄稼和常见的木本植物;三、四年级的学生,要认识花卉等常见的草本植物;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见的昆虫和鸟。
听了他的话之后我沉思良久。
米和稻不只是过程和结果这么简单,只认识米不认识稻、不认识庄稼也不只是一代人的无知。
据说“五谷”无稻,这一度让我很是纠结。我努力多花一些笔墨去写稻,去写与稻有关的事情,以唤起人们对水稻的敬重,唤起人们对粮食的敬重。
我生活过的一个小村叫秋李郢,秋李郢有一个秋老六。没有多少人知晓秋李郢,也没有多少人认识秋老六。秋老六不识字,秋老六是一个种稻人。秋老六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记住秋老六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我一辈子忘不掉:“粮食,是人的命根子!”我们侍弄稻一季,稻喂养我们一生,这让我们心存感恩。我试图写出一代人对粮食的记忆,对水稻的记忆,对童年的记忆,对家乡的记忆。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在响,妈妈已老。我试着自己去堆一个“高高的谷堆”,从孩子的视角去关注庄稼、关注粮食、关注稻,去“讲那过去的事情”。
因为孩子的感受是真实鲜活的,因为记忆不老!很难想象,我如此专注一家报纸:《文汇报》,每天看《文汇报》的电子版。《文汇报》发表过一个作者专门写“草”的文章,还加了编者的话,说要发表作者的系列文章。后来我又在《文汇报》上看到有人写“看草”的文章,介绍写“看草”写成了一本书。我也跟着犯傻了,加之《文汇报》发表了我一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