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1.8 4.4折 ¥ 95 全新
库存271件
作者刘库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73600
出版时间2023-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95元
货号14097247
上书时间2024-12-22
刘库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访问学者。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观影征文一等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优秀文论奖与话剧类潜力剧本奖、湖南省电影局影评征文二等奖等省级及以上奖励17项。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等会员,《红网》影评专栏特约作家。出版著作2部;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科研项目等7项;在《光明日报》《戏曲艺术》《湖北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和主流媒体发表文章70篇;文章多次被人民网、光明网、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等全文转载。
绪论
第一节中国古代鬼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鬼戏研究的历程
二、鬼戏研究涉及的主要层面
三、鬼戏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节本课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古代鬼戏与鬼魂形象概说
第一节鬼魂形象考略
一、鬼魂观念的源起与衍变
二、鬼魂形象的深层意蕴
第二节鬼戏的界定.
第三节中国古代鬼戏的历史发展
一、鬼戏的缘起。
二、时代苦闷与鬼魂抒愤一元代鬼戏的发展
三、推崇教化与张扬人欲一明清鬼戏的发展第四节鬼戏分类与鬼魂形象・
一、情爱鬼戏一情爱之鬼・
二、冤鬼复仇鬼戏一一冤屈之鬼
三、宗教修行鬼戏一修行之鬼.
第二章古代鬼戏与民间鬼神信仰
第一节鬼神信仰概说
一、鬼神信仰的缘起与演变
二、对世界的体认:万物有灵
三、对生命的思考:人死为鬼和乐生恶死
第二节鬼戏与万物有灵之信仰
一、亦正亦邪的神灵:《遭盆吊没兴小孙屠》《再生缘》等
二、各具人情的鬼魂:《水浒记》《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
第三节鬼戏与乐生恶死之信仰
一、对生之眷恋:《临春阁》《娇红记》等
二、对“死”之敬畏:《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玎玎玷玷盆儿鬼》等...82第三章古代鬼戏与儒家思想
第一节鬼戏与仁爱思想
一、仁爱思想概说
二、鬼戏与仁爱思想:《穷阮籍醉骂财神》《诸葛亮夜祭泸江》等.....94第二节鬼戏与立身之道
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一一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
二、主张知恩图报:《袁氏义犬》《樱桃园》等
三、鼓励兄弟友爱:《神奴儿大闹开封府》《崔府君断冤家债主》等...99四、倡导女性守节:《坠钗记》《洛水悲〉等
五、宣扬子女孝道:《捌搜判官乔断鬼》《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
六、推崇至诚之交:《关张双赴西蜀梦》《死生交范张鸡黍》等........
七、珍视名声气节:《吴天塔孟良盗骨》《精忠记》等
第三节鬼戏与入世之道
一、治国、平天下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二、主张尚义崇公:《〈呜凤记》《愤司马梦里骂阎罗》等
三、提倡忠君报国:《承明殿霍光鬼谏》〈地藏王证东窗事犯》等......125
……
第一节概观:中国古代鬼戏的传统文化意蕴
第二节作为宗教剧的研究:由《香山记》看明代三教混融与宗教世俗化
一、形象设置上的三教混融特征
二、主题表达上的宗教世俗化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作为历史剧的研究一一超现实元素之于古典历史剧:原因作用与内涵
一、超现实元素在古典历史剧中出现的原因
二、超现实元素在古典历史剧中的作用与内涵
三、小结
第四节接续与发展:聊斋戏的创作与研究
一、聊斋戏创作的尝试与突破
二、聊斋戏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新时期聊斋戏发展的困境
四、小结
第五节古典爱情剧与儒家思想中的家国意识
一、“国”之大义
二、“家”之安宁
多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国古代鬼戏主要剧目
附录二:文中所引主要鬼戏剧目简要情节
后记
绪论
第一节中国古代鬼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根据许祥麟《中国鬼戏》(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与杨秋红〈中国古代鬼戏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对中国古代鬼戏的界定,其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鬼戏主要指出现鬼魂或类似形象如神魔妖怪的戏剧,狭义鬼戏主要指出现人的鬼魂且作为主要或重要角色的戏剧,本书所探讨之鬼戏即以狭义鬼戏为主,特殊需要处偶有涉及广义鬼戏。自宋元至清代,古代鬼戏始终伴随着传统戏曲的兴衰起伏,其间产生了众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的鬼戏作品,对鬼戏的品鉴批评几乎自鬼戏产生时即已有之,但古人的批评止于对单个文本的简短评介,未能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代鬼戏的研究虽远落后于其他戏曲课题之研究,但相较于前代已有较大进步,鬼戏研究专著与单篇论文日益增多,研究内容涉及总体评价、文化意蕴、鬼魂形象、兴衰历程、断代鬼戏、地方鬼戏、舞台艺术、经典个案八个方面。
一、鬼戏研究的历程
鬼戏作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众多题材的一类,其大多数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明代朱权曾在《太和正音谱》中据题材内容之异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其中最后一科“神头鬼面”类,即指鬼戏。
杂剧十二科:
一日“神仙道化”
二日“隐居乐道”(又日“林泉丘壑”)
三日“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
四日“忠臣烈士”
五日“孝义廉节”
六日“叱奸骂谗”
七日“逐臣孤子”
八日“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九日“风花雪月”
十日“悲欢离合”
十一日“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
十二日“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①
古代对鬼戏并未分门别类地做出系统研究,更多的是对一些有鬼魂形象出现的单个文本做出简短评论。较有代表性的如“明代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对〈精忠记》《张巡许远双忠记》《〈红梅记》等作品中鬼魂意象艺术功能的评价,又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对剧坛创作鬼怪形象的批评:‘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以鬼魅无形,画之不似,难于稽考。狗马为人所习见,一笔稍乖,是人得以指摘。可见事涉荒唐,则文人藏拙之具也。而近日传奇,独工于为此’”。②至民国时期,鲁迅先生也曾在《无常》《〈女吊》等文章中谈及鬼戏,文章指出在绍兴戏剧中有两种独特的鬼形象:一是“生人走阴”,“梦中入冥去当差”的无常形象,其“活泼诙谐”且多具人情,如戏中无常曾自述经历,“我道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半刻”。二是古已有之的女吊形象,其为了亡后鬼魂“易于和生人相接近”,生前多着“有阳气”之红衫投缳,舞台装扮近于美丽可爱
新中国成立后,对鬼戏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辩论期,“文化大革命”的空白期,“文化大革命”后的相对繁盛期。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鬼戏研究基本围绕鬼戏的有害与无害、人民性与反人民性、艺术性与封建迷信化、禁演与“放行”等问题展开,1957……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术书。本书尝试以中国古代戏曲中之“鬼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古代鬼戏之生成及其所反映的民间鬼神信仰、儒释道思想进行阐释。与分析。本书认为,古代鬼戏创作受到民间鬼神信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通过形象生动的情节设置反映了古人之“乐生恶死”的基本信仰,刻画了众多具有忠孝节义等品质的角色,表现了儒家所倡导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直接反映。了佛教之因果业报、轮回转世观念等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