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1.68 4.4折 ¥ 72 全新
库存70件
作者王功琪著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804539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2元
货号12270938
上书时间2024-12-22
第一章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相关理论…
第一节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我国乡村教育思想的梳理
第三节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缘起
第四节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启示…
第一节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乡村教育的发展启示
第三章 乡村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第一节乡村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
第四章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之教师发展…
第一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乡村教师教育教学实践
第三节乡村教师自主研修与校本培训…
第五章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之设施发展·第一节乡村学校基础设施现状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学校设施建设…
第六章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之学前教育发展·
第一节乡村学前教育现状
第二节乡村学前教育创新发展·
第七章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之义务教育发展
第一节乡村义务教育现状·
第二节乡村义务教育创新发展…
第八章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之职业教育发展
第一节乡村职业教育现状…
第二节乡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第三节乡村振兴高校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第一章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相关理论
本章对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为乡村教育的历史演进、乡村教育的思想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缘起、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育的概念出现较晚,但我国针对生产生活的教育活动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社会组织非常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家都是以家族部落的形势聚集在一起。在当时尚未形成城市结构,也就是没有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我国的传说故事中,神农氏、黄帝、炎帝、尧、舜、禹等都曾向族人传授如何耕种、治水、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当时部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后来,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逐渐由奴隶制度向农耕制度转变,教育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西周前的夏朝、商朝,应是我国乡村教育的萌芽时期。夏商时期远古先民从采集到渔猎,再到种植,这其中的教育元素逐渐增多,从“钻木取火”到“教民以猎”,再到“制耒耜,教民农作”,并由“结绳而治”到“易之以书契”。在这个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乡学。商朝时期我国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中华大地上开始出现邑、郊、牧、野等地域性组织;国家制度更加完备,农田分作公田与私田。同时农业、畜牧业高度发展,“酒池肉林”就反映出酒在当时已经出现,这也表明商朝农业的发展。同时祭祀制度的完备,在商朝末期已经有用牲畜、鸡鸭代替奴隶进行祭祀的记载,这也说明当时畜牧业的发展。而无论是农耕,还是畜牧养殖,这些都需要相关知识的积累与传承,这些无一不说明当时乡村教育的盛行。在《孟子》中就有“夏曰校,殷日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①的表述,朱熹也曾在《四书集注》中指出庠、序、校皆为乡学②。
到了周朝,城镇与乡村的划分更加明显,乡村教育开始正式形成并快速发展。
西周时期官员的采用施行的是举荐制,在各地设乡学,从乡学中举荐优秀者为官。宋濂曾在《元史》中提到“成周庠序学校,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举于乡,升于司徒、司马论定,而后官之。”③对周朝时期的教学活动和官员举荐方式进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成为当时重要的教学方式,而随着私学的盛行,儒、释、道、法、墨、农等各家都开始通过私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其中就有农家许行开学收徒数十人的记载。另外,尽管其他各家讲学内容各不相同,但都会多少涉及一些耕作相关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经验的传播。
秦朝、汉朝至宋朝期间,我国古代乡村教育正式确立,并在统治阶级的肯定下不断巩固。秦汉时期,官府与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并存,共同构成了当时的乡村教育体系,这也标志着我国古代乡村教育的正式确立。秦朝统一中国后,在乡野之间设置“三老”,来掌管民间的教化工作:“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两汉时期,根据民众聚居情况,分别设立不同层次的官学:庠、序,同时设三老进行民间教化。总结来看,在秦汉时期,我国乡村教育从形式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书馆蒙学,属于启蒙教育,教师被称为“书师”。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民众识字;二是乡塾经学,属于经义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粗知文义”,以规范社会道德;三是精庐教学,属于专经教育,带有研究、辨析的意味。同时,汉代家学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更加繁杂、丰富,不同家族的教学内容、程度、深度都有所不同。汉代家学不仅会对经义、知识进行传授,而且尤为重视待人接物的道德教育,同时对治学方法、讲学条件等都有所研究。
三国时期的魏国设有官办乡学。在曹操掌权后,对乡学制度进行改革,要求各郡县内人口数满五百户,就要设置校官,收纳当地青少年入学。三国时期的私学从数量到规模相比汉代都有小上很多,私学的教学内容也多侧重儒学精义。两晋时期乡村教学仍以官办为主,私学数量相较三国时期要多,但私学不再限于家学,而是由很多当时的大儒、学者开设,进行讲学。南北朝时期,北魏国内乡学非常普遍,私学也非常发达,很多学者沿袭前朝做法,开设私学。如南朝沈道虔“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乡里少年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以立……
本书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围绕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启示、乡村学生发展、乡村教师发展、乡村教育设施发展等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书中详细介绍了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梳理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思想,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缘起,阐述了乡村学生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介绍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实践及自主研修与校本培训、乡村学校基础设施现状及建设路径,分析了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教育创新路径,并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的新作为做了展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