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73.1 8.5折 ¥ 86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阿什温·N.阿南塔克里希南(Ashwin N. Ananthakrishnan),(美)瑞米尼克·J.泽维尔(Ramnik J. Xavier),(美)丹尼尔·K.波多尔斯基(Daniel K. Podolsky)著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915510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6元
货号10804468
上书时间2024-12-20
本书为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消化科著名炎症性肠病专家团队主编,针对临床医生的IBD临床诊断治疗指导性图书。本书内容包括了炎症性肠病相关*进展,从病理生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结合大量临床数据和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目前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发病率逐渐升高,是消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尚缺乏本领域权威的临床指导性图书,本书的翻译将填补相关空白,有着广阔的市场。
李景南,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制定多个全国和亚太地区临床共识指南的制定;发表论著数十篇,承担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研究基金。现担任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常委兼副秘书长,胃肠激素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等多个学术兼职。担任中华内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J DigestiveDisease等杂志编委。参编写著作10余部。主编:《消化系统疾病饮食须知》,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主编:《结直肠癌的和筛查-2017观念》,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2017 主译:《胃肠病学手册》,科学出版社 2013 参编:《消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1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免疫相关性疾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更好发于青年人群。临床上常呈现出反复缓解和加重的病程特点。据估计,欧美各有220万和150万人患有此病。近些年来,一些发病率和患病率极低的地区也逐渐呈增加趋势,亚洲就是其中之一。CD发病高峰年龄是20~30岁,而uC则为30~40岁。当然,至少还有15%患者在大于65岁后才会出现IBD相关症状,因此也有研究发现uc第二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岁。另外,有一组患者可在小于2岁时即可出现临床表现,被称为极早发型IBD(VEOIBD),这类患者可携带易感基因,临床上治疗效果差,合并严重肛周病变,对骨髓移植治疗效果良好。
西方多个国家均有长期大规模人群的uc发病率数据,而全球其他国家则缺乏相关数据。在北美,uc发病率为0~19.2/10万,欧洲也是类似的情况。而欧洲CD发病率为0.3~12.7/10万,北美为0~20.2/10万。长期连续性人群队列研究可发现有趣的趋势变化。在明尼苏达Olmsted的研究发现,uc发病率从1940~1943年的0.6/10万升高至1990~1993年的8.3/10万,在1970年代上升最为明显。CD也从1940~1943年的1.0/10万人年升高至1984~1993年的6.9/10万人年。系统性综述发现’75%CD和600h,uC的发病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群的研究出现一致的下降趋势。与西方人群相比,亚洲CD(O~5.0/lO万)和UC(0.1~6.3/10万)发病率均处于低值。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部分亚洲国家或地区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包括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等。有趣的是,uc发病率首先升高,10年后CD发病率才出现升高。
不同种族之间的发病风险也不相同,性别的差异尚不一致。大多数研究中,CD和UC发病无性别差异,也有部分研究认为男性uC患者稍多,约占60%,女性CD患者比例更高。这两种疾病在犹太人中高发,犹太人CD发病风险是非犹太人的3~8倍,uc风险也有相对升高…。西班牙裔犹太人发病率低于德系犹太人,以色列的也低于欧美的。亚太地区八个国家和地区的队列研究发现澳洲发病率高于亚洲,而且亚洲各地区各种族间发病率也不相同心‘。在IBD高发国家,也有部分人群并不常见该类疾病,例如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原住民的一个民族)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在北美,非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发病率均较低,不过近年来数据显示其开始逐渐上升,与高加索人的最低值相持平旧。。从低发区移民至高发区人群的IBD风险差异较大,英联邦和瑞典研究发现,此类人群发病率快速(一两代内)接近于当地居民,这一现象在uC中更为突出。然而,这一结论与移民来源的国家相关。南亚和西亚相比东亚低发区而言,发病风险更高‘引。
发病机制
IBD核心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个体对共生菌反应引起的免疫调节异常(图1.1)。家族史是IBD最强的危险因素。只有10%~20%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然而,如果父母一人患病,其后代患病风险增加2~13倍。如果双亲患病,则绝对风险高达36%。同卵双胞胎较异卵双胞胎也有更高的一致性(30%~35%),高度佐证遗传在该疾病的作用。然而,除了白介素(IL)一10受体突变所致vEOIBD外,仅有基因突变并不足以致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