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53.72 7.9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拓,张威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719058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535251
上书时间2024-12-20
丛书总序
丛书自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冰冻圈微生物学及其与冰冻圈科学的关系
1.2 冰冻圈微生物学的意义
1.2.1 为天体生物学研究提供线索
1.2.2 为古气候环境和优选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2.3 为拯救濒临消失的冰冻圈生态系统提供科学支撑
1.2.4 为全面深入了解优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1.2.5 为揭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研究模型和科学资料
1.2.6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途径
1.3 冰冻圈微生物学的范畴与研究内容
1.3.1 冰冻圈微生物学的范畴
1.3.2 冰冻圈微生物学的内容
1.4 冰冻圈微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1.4.1 冰冻圈主要要素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1.4.2 冰冻圈病毒的研究概况
1.4.3 冰冻圈微生物组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概况
1.4.4 冰冻圈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原位研究概况
1.4.5 中国冰冻圈微生物学的研究简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冰川微生物
2.1 冰川微生物种类
2.1.1 细菌
2.1.2 古菌
2.1.3 真菌
2.1.4 真核藻类
2.1.5 病毒
2.2 冰川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2.2.1 冰川雪微生物
2.2.2 冰川冰微生物
2.2.3 冰尘穴微生物
2.2.4 冰川上空微生物
2.3 冰川微生物的研究意义
2.3.1 冰川微生物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2.3.2 历史上的冰雪事件与生命演化
2.3.3 地外冰环境与地外生命探索
思考题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第3章 冻土微生物
3.1 冻土微生物的活性
3.2 冻土微生物的数量、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特征
3.2.1 冻土微生物的数量
3.2.2 南北极冻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征
3.2.3 中国高海拔地区冻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征
3.3 优选气候变化下的冻土微生物响应
3.4 冻土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3.4.1 甲烷产生和氧化
3.4.2 有机质降解
3.4.3 氮循环
3.4.4 铁还原
3.4.5 硫循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冰川前缘裸露地微生物
4.1 冰川前缘裸露地微生物的种类
4.1.1 细菌数量及其群落结构特征
4.1.2 古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特征
4.1.3 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特征
4.1.4 病毒数量和群落结构特征
4.2 冰川前缘裸露地中微生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4.2.1 微生物与碳和氮的关系
4.2.2 微生物与土壤磷含量的关系
4.2.3 微生物与土壤硫含量的关系
4.2.4 微生物与土壤酸碱度的关系
4.2.5 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4.2.6 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4.2.7 微生物与冻融的关系
4.3 冰川前缘裸露地中微生物演替策略与生物地理格局
4.3.1 冰川前缘裸露地中微生物的演替策略
4.3.2 冰川前缘裸露地生物地理格局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冰下湖微生物
5.1 冰下湖生境
5.1.1 南极冰下湖
5.1.2 北极冰下湖
5.2 冰下湖微生物的分布特征
5.2.1 冰下湖微生物的丰度及形态
5.2.2 冰下湖异养微生物的分布
5.2.3 冰下湖自养微生物的分布
5.3 冰下湖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3.1 冰下湖微生物的异养过程
5.3.2 冰下湖微生物的自养过程
5.4 冰下湖微生物研究的意义
5.4.1 稀有基因资源
5.4.2 生命演化的证据
5.4.3 地外生命的探索
思考题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第6章 海冰与海底多年冻土微生物
6.1 海冰微生物
6.1.1 海冰微生物的种类
6.1.2 海冰微生物的数量
6.1.3 海冰微生物的活性
6.1.4 环境变化对海冰微生物的影响
6.2 海底多年冻土微生物
6.2.1 海底多年冻土中的微生物活性
6.2.2 海底多年冻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6.2.3 海底多年冻土微生物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
思考题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第7章 冰冻圈微生物的冷适应机制
7.1 冰冻圈微生物冷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
7.2 冰冻圈微生物冷适应的生理生化机制
7.2.1 提高细胞膜结构稳定性
7.2.2 合成低温酶
7.2.3 合成冷适应蛋白质
7.2.4 产生低温保护剂
7.3 冰冻圈微生物冷适应的组学特征
7.3.1 冰冻圈微生物的基因组学特征
7.3.2 冰冻圈微生物的蛋白组学
7.3.3 冰冻圈微生物的转录组学
思考题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第8章 冰冻圈微生物资源及应用前景
8.1 冰冻圈微生物资源
8.1.1 嗜冷微生物资源
8.1.2 耐冷微生物资源
8.1.3 冰冻圈中的微生物新种资源
8.2 冰冻圈微生物功能基因资源
8.2.1 可培养微生物的功能基因资源
8.2.2 微生物宏基因组的功能基因资源
8.3 冰冻圈微生物资源应用
8.3.1 低温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8.3.2 冰冻圈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8.3.3 冰冻圈微生物
第1章绪论
冰冻圈微生物学是随着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主要研究冰冻圈诸要素微生物过程和机理及其相互影响。本章对冰冻圈微生物学进行定义,阐述冰冻圈微生物学与冰冻圈科学的关系、学科研究概况与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研究意义,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1冰冻圈微生物学及其与冰冻圈科学的关系
冰冻圈(cryosphere)是指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有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它由以冻结状态存在的水体及其混合物组成,包括冰川(含冰盖和冰帽)、冻土(包括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地下冰)、河冰、湖冰和雪,冰架、冰山、海冰和海底多年冻土,以及大气圈对流层和平流层内的冻结水体(秦大河和丁永建,2009)。现今,冰冻圈覆盖着约1/5的地球表面和近55%的陆地表面,约10%的陆地被冰和冰川霜盖:地球9%~12%的陆地面积为多年冻土,而季节性冻土和季节性冰雪覆盖的总面积超过了50%,北半球多年平均最大雪覆盖范围达到陆地表面的49%;地球上5%~7%的海洋为海冰和冰架所覆盖。这些冰冻圈储存了全球淡水资源的75%,其中冰川和冰盖约占全球淡水资源的70%(Thomas and Dieckmann,2002)。
冰冻圈科学是研究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过程、机理、变化,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影响和适应的科学。冰冻圈科学是以冰冻圈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等)和各要素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为基础,以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为重点内容,以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目的的一门交叉性新兴科学(秦大河和丁永建,2009)。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其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的科学。
冰冻圈微生物学既是冰冻圈科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冰冻圈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冰冻圈微生物学是研究冰冻圈各要素中微生物的种类与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生长繁殖与适应机制、物种与基因资源,以及微生物与冰冻圈相依互馈关系及其在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中的意义等的学科(李师翁等,2019)。随着对冰冻圈研究的不断深入,冰冻圈微生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冰冻圈所提供的冷环境是地球上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e)和耐冷微生物(psychrotrophs)及其基因资源的宝藏,是当今冰冻圈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
冰冻圈是地球上面积巨大并对地球系统具有重大影响的圈层。因此,冰冻圈也是地球表层独特而严酷的生境,意味着其中生存的微生物的独特性,构成了地球生物圈的独特景观。静态上,冰冻圈微生物的研究正在丰富和拓展着地球生命系统的信息。动态上,由于冰冻圈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性,不断变化着的冰冻圈必将对其中的生命系统和全球生物圈产生重大影响。冰冻圈微生物学正是在冰冻圈科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并渗透到冰冻圈科学的各个层面(图1.1)。冰冻圈微生物学的研究不仅要借助于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还要借助于冰冻圈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为揭示和丰富冰冻圈科学和微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及新的领域而服务。无疑,冰冻圈微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必将担负起重要的学科使命。
……
本书系统论述冰冻圈微生物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研究意义,归纳了冰冻圈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概述了冰冻圈主要组成要素(冰川、冻土、冰下湖、海冰与海底多年冻土)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主要涵盖微生物种类、影响因素、研究意义等,阐释了冰冻圈微生物的冷适应机制,介绍了冰冻圈微生物在工农业、环境治理和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及前景。 本书可供生态学、地球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和产业有关人员使用和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