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4.15 4.9折 ¥ 4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司马法良编著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52985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8676159
上书时间2024-12-20
玉史
新石器时期
夏商时期
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时期
宋代时期
三宋时期
明清时期
玉鉴篇
玉鉴
鉴定玉器的意义
鉴定玉器的方法
古玉的鉴别
玉类篇
玉器类
各类玉器的品种及用途
玉仿篇
玉仿
新石器时代
夏商时代
西周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
秦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
唐代
宋代
辽、金、元时代
玉工篇
玉工
概述
新石器时期
夏、商、周时期
战国及其后时期
赏玉篇
赏玉
玉石品种概览
内容摘要
石家河文化玉器
石家河文化分布于湖北、湖南、河南局部地区,文化中心区域在江汉平原。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对一些遗址的命名不太一致。80年代后期,石家河文化的特点及分布日见明确,文化命名也取得共识。它的年代同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体相同。
石家河文化遗址已发现多处。许多遗址中出土了玉器,较重要的发掘有如下之处。
罗家柏岭遗址:出土玉器40多件,有玉凤、玉兽面、玉蝉、玉璧、璜、管、棒形器等。
钟祥六合遗址:遗址瓮棺中清理出玉器17件,为玉入首、玉锛、玉簪、玉璜、玉兽、玉管、玉坠。瓮棺的形制同石家河同类器物相同。钟祥地区文化普查中,还发现有玉制的鹰凿、簪。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由北大考古系、荆州博物馆、湖北考古所联合发掘。肖家屋脊17座瓮棺中贮玉器12件,其中W二中有56件,发现玉器有纺轮、簪、叉形器、璜、坠、珠、锥形器、鹰、兽面、人面等。
江陵马山镇枣林岗遗址:发现玉器约200件,有琮、璜、刀、锛、锥形器、凿、簪、人面兽、蝉、散见的玉牙璋、镂雕玉风、玉龙等。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石家河文化用玉量已很大,有较系统的用玉体系,有由工具演变而来的玉器。几何形状的玉器,还有较多的仿生物玉器。在加工上,石家河文化具备了很高的加工技术,能够进行较复杂的器型及纹饰加工。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已发现有可实用工具、礼器、装饰、动物、人物等不同类别。
实用工具:工具主要是斧类,用材较好,加工较细,美观而实用,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短斧,其形短而宽,而且较厚,一端有刃,刃部平直,近似直线,两面的磨成坡面构成。石家河文化的短斧,刃部平直近似直线,两面的磨面较明显,且磨面不对称,角度大小不一致。一些斧上带有穿孔,穿孔的位置不确定;另一种是长形斧,整体上近似长方形,较短斧要薄,或有孔,或无孔,有些作品不甚方正,刃部略斜。
礼器及礼仪用器:我们把琮、璧、圭、璋、璜、琥称之为玉礼器。很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出现了玉礼器和玉兵器。玉兵器可能是军权的象征,亦可用于礼仪活动。礼器主要有:
玉钺:近似于方形,较薄,前部为弧形刃,中心有一大孔。
牙璋:汪家屋台遗址出土,长条形,一端似柄,可系绳,称之为“内”。内与牙璋前部之间有向两侧凸出的装饰性齿牙,内上有一穿孔。牙璋的前端一般都有刃。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的牙璋,前部有两种:一种端部略显平齐,形状同商早期的戚相似;另一种前端有两个尖角。 璧、璜:罗家柏岭遗址出土了少量玉璧,厚度不甚均匀,多处遗址出土有璜,形状不统一,有的带有一个穿孔,有的带有两个穿孔。
佩饰类玉件:佩饰类玉件主要是用来装饰的,主要有:
锥形玉:主体为粗细不等的长圆柱体,直径粗细有变化,端或为榫,另一端呈尖顶状。直径变化往往出现台阶形,有明显的分界。这种玉饰上常有穿孔,或在玉器的中部或玉器的榫部,可以穿绳而用。有些作品细而长,是用于头部的发簪。
P6-9
主编推荐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且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本书参考了大量的关于玉的文化、研究和鉴赏文献后编写而成,对玉器的艺术特征、鉴赏要点、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作了详尽的阐述。
精彩内容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无数精巧的美石制品。
石之美者,玉也。玉不仅是古人对具备色泽、声音、纹理、硬度和质地等条件的美石的定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古人的心目中,玉是品格的象征。当人们赞赏某人崇高品格时往往说“洁身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话,可见玉已经深入到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各个领域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并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学者说:“伏思吾国文艺之开化,以玉为其他皆在其后。”因此,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一部中国古玉历史,也堪称是一部中国文明的进化史。
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且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黄金有价玉无价”,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玉的概念很宽泛,内涵也颇为丰富,并非矿物学上定义的那么严格、狭小。例如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得到赵国的一件玉器“和氏璧”,竟愿以15座城池交换,演绎出了“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在现代社会中,古玉的价值仍然不菲,随着“收藏热”的兴起,许多人正在极力寻觅和收藏古玉,乃至数千年来,人们对玉的崇敬和热爱始终未变,其传统绵延不断。
本书是在参考了大量关于玉的文化、研究和鉴赏文献后编写而成的,对玉器的艺术特征、鉴赏要点、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作了详尽的阐述,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相信本书对广大玉器爱好者和研究者将有所裨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