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窗月色978754266525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窗月色978754266525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2.61 6.3折 52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滋芜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5256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9533582

上书时间2024-12-20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滋芜,本名朱志武,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委员、编审,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安徽省新安画院院长,《美术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主编,多所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目录
代序
一幅画·一诗·一本书
——滋芜印象记
影横窗俏
又一春
致杜公的一封信
乡情
——读新版《歙县志》有感
好年
仿品两帧散记
王厚信先生归画记
从傅雷与黄宾虹的书信谈起
文化良心与知识力量
——读阮文生《徽州物语》
一曲《天边》入耳来
文化自信从认识开始
眼睛中的光芒
月星如故
宣扬地域文化培养文学才俊
与物相语
——跋张泉先生画集
我从诗意悟书魂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含泪送别沈培新名誉社长
书画三家村
大匠之门
——汪观清的艺术世界
鲜花一束奉先贤
德钿文学五十年
砚神锋棱画意在外
——方见尘雕刻与绘画艺术赏析
心系修篁景书写翠竹情
——张春生墨竹赏析
回忆葛庆友先生
怀德抱艺半唐耸秀
——本刊顾问王伯敏先生逝世周年祭
符众花开
诗心飞絮
丹青豪情


内容摘要
    致杜公的一封信

     杜公:

     大安!

     您在《文摘周刊》《中国书画报》两报上用红笔画出重点示我阅览,我认真阅读了,并深刻省思一番,感触颇多啊。

     1.《中国社会要给失败者更多宽容》:①对创新喊得很多;②稳。(见2010年8月18日《文摘周刊》7版)

     您在《文摘周刊》上圈出的这两点,可谓是字字如金,高屋建瓴。您善于在长篇大论中,用一两句精辟的话概括出中心,然后施教于我或者其他人。我在反思的同时,更要体会您所修行的恕道。其实人生正如宋人晏殊在《蝶恋花》中的词句:“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做事要瞻前顾后,急景流年,一生过得很快,不可大起大落。求安,求稳,可成逸士之风。文化是在宽容的前题下才繁荣起来的。杜公旧学及思辨能力非凡,所说之语堪称人生哲学也。

     2.《引起人们精神感发的绘画才有意味》:①他心中之竹已经不是眼中之竹;②他画画的时候笔下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③认识的体现的三阶段:看竹、体会竹、写竹;④西方是这样吗?画个西瓜。眼中的西瓜和心中西瓜一模一样,画出来的西瓜和真实的西瓜一模一样;⑤而这种灵智和心灵的模仿能超越一些客观的、如实的模型。(见2010年7,月31日《中国书画报》B3版)

     由杜公画出的这五点来看,您已悟出中国画是先有形尔后脱形而写,直抒胸臆。眼高啊!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儒术》中说道:“‘儒者之泽深且远’,即小见大。我们由此可以明白‘儒术’,知道‘儒效’了。”杜公曾言喻与我,绘画若归位于哲学,太大,也太空洞;中国画,应归属于国学这一层面,具体来说即“儒、道、释(佛)”(作者注:见2010年5月20日《美术教育研究》刊杜公《学画心得》。在该文中,杜公阐明中西文化各有不同技法。对于中西绘画所使用材料的区别,杜公更是深谙其要,深入浅出,用短短百余字,使读者一目了然。)思想出自心灵,再如何画竹,当然又是另一门学问了。杜公的“即小见大”与潘天寿同出一脉。这些体会,是您融熔学问后转换思维到绘画领域之初试,且在绘画中身体力行地做到了水色沉吟、笔墨华滋拙朴。您真是手艺不凡啊!

     杜公,您与我系老乡,虽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在我眼里,您是位仁者,如在高校当系终生教授或博导之辈。很值得我尊重的是,您爱才、惜才,有一颗包容之心,胸襟坦荡。我曾多次多方受益于您的帮助和学术指点。杜公,您是真有学问的天才,无论干什么、看什么,都能洞察秋毫,且始终鲜活地求新求变。这无形中也是在激励我更加勤奋、刻苦、努力啊!

     以上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尚请批评指正。

     您的课授得好啊。谢谢!

     向胡阿姨问好!

     即颂 秋祺!

     晚辈、后学:冷青禾

     于2010年8月23目匆匆编者注:

     ①杜公是本文作者对杜诚的敬称;胡阿姨即胡秀兰女士,系本文作者对杜诚夫人的称谓。

     ②冷青禾是作者的笔名。

     乡 情――读新版《歙县志》有感

     歙县,一座典型的皖南文化古城。

     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收到周德钿先生委托存山兄邮来的由黄山书社出版的新版《歙县志》上下卷,存山兄又专程打电话来嘱我这个游子为家乡志写两句。家乡修志,是件好事。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所以,历代都很重视修志。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新版《歙县志》的付梓问世,无疑将有资于后世治道,志本身也会成为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为新版县志写两句,也就成了义不容辞的事了。当然,首先得申明,我不是方志学家,生平并未研究过方志这门学问,所以这篇文章只能算是一个游子凭着对故乡的热爱所说的呓语吧。

     捧着泛着书墨香的县志,一股异样的情绪涌至心头,大约是“近乡情怯”在作怪吧。翻开志书,熟悉的山川、人文……迎面扑来。建置?区划、环境?资源、人口、城乡建设等等,一编编浏览下去,大有一睹为快之感。新志如实记录了歙县有文字记载以来至2005年方方面面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歙县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符合志详今略古的风格。编撰者学问之专、用功之深、翻阅的资料之广(可以说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也是一点不为过的),由此可见一斑。毕竟,上下五千年,可写可记可说的实在太多,想在短短的两卷书中记载完,没有运筹帷幄、收放自如的功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我画过几幅画,写过几首诗,勉强算个文化人。所以当翻到文化艺术这一编时,我格外注意。一部志书,必然表现出其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也是该志书与其他志书的主要区别。徽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歙县为徽州首县,是徽文化发祥与传承的重要地区,其性地位不言而喻。因此,表现出徽文化的独特性与显著性也成为《歙县志》与其他地方志重要区别之一。为此,新志的编者在文化艺术这一编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他们充分调动了“述、记、志、传”等诸种方志基本体裁形式,在志书中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记述,不仅篇目布局恰到好处,而且使歙县文化的特色事物都在这一编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匠心独运的是,编者充分运用了图片“言文字之不能言、述文字之不能述”的特殊功用,在惜墨如金的志书中,足足用了十来个版(占全部彩色照片数量的三分之一)的图片来“再现”歙县的文化艺术,着力表现了特色事物的原貌,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采用了歙县砚墨、四雕等的图片,不仅形象直观,而且还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行文至此,忽又想起志中《附录》部分记载的一些轶事,如“寄信割驴草”等。我感到特别亲切。这些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我幼时便在家中听祖母说起。地方志多为官修,主修者往往是一地父母官,所录的内容大都是“官方语言”,然而,“志书人不能造史,不能歪曲历史,也不能丢掉历史”。编撰者费心收录起这些民间传说、地方谚语等等,可以说是给这部志增添了不少色彩,弥补了方志记录的乏味与枯燥,用心不可不谓之良苦。

     作为一个离土不离乡的游子,对于家乡,我自认熟悉,但我亲身感受的毕竟是这茫茫沧海之一滴水珠。这次翻阅新版《歙县志》,对家乡才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所以,我要感谢为编撰新版县志做出贡献的一切人员。新版《歙县志》,历时5年,5易编目,4改书稿,262.8万字,是为歙县第9部县志。这些数字,在旁人看来,只是毫无感情色彩的阿拉伯数字,而对于《歙县志》的编篡者而言,却包含着几多辛苦几多愁。他们没有被途中的艰难所阻,而是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这才为我们呈现了这部饱含着智慧与汗水的“大作”,才为当代人了解家乡、经世致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后代人存史、资治、教化提供了依据。P5-10

精彩内容
  继2015年春天滋芜在武汉举办的“与造物者游——滋芜画展”轰动江夏之后,2016年春天,“大地情——滋芜画展”又进军上海,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轰动申城。他举办画展,既是为了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也是为了征求方方面面的评议和指点,以寻求艺术更上一层楼。今天下午的研讨会有许多专家、教授要发表高见。我对于绘画是外行,不敢在此场合班门弄斧,只想从个人同滋芜先生的交往方面,从一幅画、一诗、一本书的管窥中说点看法。
  一、一幅画与滋芜的生命基因
  我看过滋芜的不少绘画,但印象深的还是《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这幅画可以说是滋芜生命基因的艺术表达。“一画”(石涛语)见天地。
  十多年前,我在《冷砚斋滋芜画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中见到了《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这幅画。这是一幅皖南山村风景的大写意,颇有点欧洲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和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的神韵:画面上,杨柳依依,春燕喃喃,红日冉冉,大河漫漫,一位骑在水牛背上的小男孩可爱,身上除了一块红肚兜外,几乎是赤身裸体,草帽边上调皮地插着一枝刚采下的柳枝,在奔跑的牛背上,他神情专注地瞅着一本已翻开的书……画角,作者还附上了一句抒情诗——“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
  滋芜生在水边(新安江畔),长在水边,望着那漫漫的长河,好奇心使他对生命有了原始的基素。
  生命,从河流的那一端漂来!这个解答,既肯定又模糊,既有诗意又很现实。“那一端”是什么?是源头?是彼岸?是天国?是人间?……但不管如何探寻,“那一端”的根基是皖南山村的明山秀水,是徽州文化的丰厚底蕴!通观滋芜画作,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无不有着皖南山乡的身影,无不有着徽州人文的缕缕痕迹!这大概就是乡愁吧!
  徽州这一块灵山秀水,如今成了世界风水宝地:“薄海之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已。”(徐霞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