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报告978703076800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报告978703076800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48.5 7.5折 19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立娜,周伟奇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68001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16190889

上书时间2024-12-20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中国城市群与东部超大城市群概况

第一节城市群的基本内涵与识别划分标准

第二节中国城市群及东部超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第三节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

第一节生态质量及变化

第二节环境质量及变化

第三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变化

第四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第五节大气环境监测预报关键技术

第六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对策.

第七节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

第一节生态质量及变化

第二节环境质量及变化

第三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变化

第四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第五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技术第六节水环境一体化治理关键技术

第七节污染场地环境质量修复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第八节典型流域和村镇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关键技术参考文献

第四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环境

第一节生态质量及变化

第二节环境质量及变化

第三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变化

第四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第五节大气污染物监测、减排与防治研究

第六节工业退役场地修复智能管理平台第七节固体废物产排规律与资源化技术第八节产业绿色发展与环境管控研究参考文献

第五章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政策成效

第一节生态保护政策分析

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分析.

第三节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政策分析参考文献

第六章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成就与建议第一节总体成就

第二节生态环境改善原因

第三节保护建议

附录

附录A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附录B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中国城市群与东部超大城市群概况城市群是世界经济重心大转移的主要承载地,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目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经进人引领全球城市群发展的新时代。2013年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家连续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把城市群确定为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全国19个城市群以占全国25%的陆地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7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85%以上的经济总量。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东部超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近40%,是牵引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是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唐立娜等,2023)。

第一节城市群的基本内涵与识别划分标准

一、城市群的基本内涵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城镇化格局中具有纲举目张的独特作用(姚士谋等,2006)。目前,对于城市群的基本内涵及定义并未形成统一公认的标准。1998年发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将城市群定义为在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992年,姚士谋将城市群定义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借助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14年,方创琳进一步将城市群概括为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一个超大、特大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由三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陈伟和修春亮(2021)认为城市群是两个以上城市体系组成的巨型城市地域,是兼具形态连续性和功能内聚力的城市系统,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是认识城市群空间内涵的基本视角。总的来说,城市群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形态连续性、功能内聚性等重要特征。

二、城市群发育阶段

城市群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城市空间范围的扩张、人口和产业的增加、城市间依存和竞争关系的变换,其发育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合作与依存阶段。城市群的发展源于相邻城市及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依存关系。合作和依存关系使得城市及区域不断扩张,周边的人口和产业被不断吸纳,城市和区域之间相互融合,形成连片发展的趋势。该阶段为城市群的雏形阶段,合作和依存关系导致各城市和区城内部产业等形成一定的同质化。

竞争与合作阶段。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区域之间的竞争加剧,城市群进人竞争与合作阶段。该阶段,由于产业等同质化导致城市群内各城市及区域之间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口、产业等资源而相互竞争。与此同时,城市及区域之间还需协作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合作吸引更多的资源。

整合与发展阶段。最后城市群逐渐成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与区域之间竞争减少,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合作更加密切,形成更加高效的城市集群,

城市群发育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空间范围的演变上,单个城市最终会演变为多个城市高效连接、有机结合的城市集群。陈伟和修春亮(2021)凝练了城市群发育的基本判断条件:良好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大都市区与多个城市系统、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性与紧凑性、发达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深人协调的功能分工与经济联系、相对一致的社会网络和文化认同。方创琳等(2011)对城市群空间拓展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即城市群将会沿着城市一都市区一都市圈一城市群(大都市圈)一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的时空演进主线,经历四次拓展放大的过程,每一次空间范围的扩展结果都将使城市群拥有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城市群的识别与划分标准

城市群是一个十分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因概念认识、界定标准设定、分析单元选用、识别方法选择等的不同,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识别标准(陈守强和黄金川,2015)。已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群的识别大致可分为基于属性和基于网络的识别方法(张艺帅等,2020)。属性识别法是根据特定区域内城镇集聚特征等,运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密度等指标识别城市群。例如,方创琳等(2018)总结了120年来国内外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的判断标准,结合中国城市群发展特征,从城市数量、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人均CDP、经济密度、城市交通、非农产业值比率、城市首位度、经济外向度文化认同度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的十大定量标准。网络识别法重在测度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以及内部城市与外部城市的联系强度,运用人口流动、信息交流、产业联系等指标来识别城市群。例如,张艺帅等(2020)综合考虑网络中心度、网络关联度、地理邻近性、城市个体数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常住人口等网络类指标和属性类指标制定了城市群的识别标准。



精彩内容
本报告聚焦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多维生态环境数据,从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四个维度阐明了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环境现状及20年来的演变历程,梳理了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实践案例,评估了国家与地方层面生态环境政策和举措的成效,提出了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推动超大城市群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本报告适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以及关注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士阅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