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69.8 ¥ 6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张程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53536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29144879
上书时间2024-12-15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本书分为十五章,以叙议结合的散文,辅以众多实拍照片、馆藏文物图片,主要讲述了北京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主要宫殿的职能、皇权在故宫各建筑和宫内制度上的体现、整体价值等,具体涉及皇帝理政、大臣辅政参政、皇子教育、宫内各种人的饮食起居、故宫警卫、宫中所藏珍宝等知识,是一次对故宫文化的系统描述。也是对故宫建筑和宫内管理制度的历史价值做的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业余作家。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出版有《衙门口》《制度与人情》《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简史》《清朝反贪大案》等图书。曾任多所院校兼职教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
千年帝国的结晶
003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014 24 位皇帝的“家”
021 四门与角楼
028 皇权照耀下的宫室
紫禁城“户型图”
037 宫殿布局三原则
041 金銮殿及其广场
059 后三宫/ 御花园
068 从乾清宫到养心殿
072 外东路与外西路
皇帝坐朝与治天下
081 大朝会
089 风骨圣地左顺门
096 皇帝不坐朝?
从内阁到军机处
105 内阁小院与大库
111 “临时”军机处
117 小军机的日与夜
126 朝臣待漏五更寒
太监的两重天
133 二十四衙门/ 司礼监
140 内务府/ 敬事房
147 太监的三个“儿子”
154 太监的日常生活
皇子教育记
161 文华殿/ 清宁宫/ 端本宫
168 毓庆宫/ 北五所/ 南三所
173 上书房读书
179 明暗太子
宫里的女人们
187 皇帝选秀与大婚
194 东六宫/ 西六宫
204 后妃悲喜剧
213 女官与宫女
在紫禁城养老
221 皇太后安置难题
227 慈宁宫的高光时刻
235 宁寿宫的颐养梦
245 以孝治天下
吃在紫禁城
251 聚天下珍馐
258 御膳房
263 皇帝的食谱
268 御膳的味道
紫禁城大夫
275 太医院与御药房
281 “传御医!”
286 紫禁城名医
290 月子房与三婆
紫禁城警卫
297 侍卫处/ 御前大臣
305 紫禁城防线
紫禁城的神灵
317 钦安殿/ 天穹宝殿
320 大佛堂/ 中正殿/ 雨花阁/ 英华殿
326 城隍庙/ 奉先殿/ 传心殿
332 皇权与神灵
风雨雷电中的紫禁城
337 紫禁城消防简史
346 天火与防雷
349 排水与采暖
珍宝之城
357 珍宝目录与造办处
366 皇家出版事业:武英殿/ 文渊阁
373 紫禁城的古树名木
两朝家风一座城
后记
387 “活的紫禁城”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本书分为十五章,以叙议结合的散文,辅以众多实拍照片、馆藏文物图片,主要讲述了北京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主要宫殿的职能、皇权在故宫各建筑和宫内制度上的体现、整体价值等,具体涉及皇帝理政、大臣辅政参政、皇子教育、宫内各种人的饮食起居、故宫警卫、宫中所藏珍宝等知识,是一次对故宫文化的系统描述。也是对故宫建筑和宫内管理制度的历史价值做的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业余作家。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出版有《衙门口》《制度与人情》《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简史》《清朝反贪大案》等图书。曾任多所院校兼职教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
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
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以工部尚书宋礼为首的多位大臣,离开首都南京城,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他们奉命到当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征发人力和物资,为一项即将开始的国家工程做准备。
这项工程就是在距离南京千里之遥的北京城,修建一座恢宏壮丽的宫城!
这座宫城凝聚着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梦想,寄托着朱棣治国理政的宏伟规划与深思远虑。作为一位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的原藩王、一位刚刚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内战洗礼的新皇帝,“得位不正”的梦魇始终萦绕在朱棣的心头。这个噩梦不仅是精神道义上的,更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局势不稳。朱棣希望逃离侄子建文帝的故都,迁都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早在夺位的年,朱棣便下令将北平城改名北京,透露出了明确的迁都信号。当然,他摆在台面上的理由是元朝残余势力盘踞在蒙古高原,“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有利于对抗北元。他要效仿父皇朱元璋,建立不世功业,名垂青史。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朱棣强力压制反对迁都的声音,将各种资源持续输送到北京城去。
一座配得上朱棣政治蓝图的伟大宫城,呼之欲出!
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时,不会预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会持续10年之久。他们深入原始森林,寻找阳光下好的金丝楠木。这种楠木高大坚固,香味隽永,且不怕虫蚀、不易糟朽,是宫殿梁柱的绝佳材料。楠木的问题是生长周期长达300年,到永乐年间只存在人迹罕及的怒涛悬崖之处。宋礼带领的伐木队伍,“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将近一半的建设者没有看到宫城开工的那一刻。这些历经危难、采自西南深山层峦的巨木,借助长江水力,顺流而下,“一夕自谷中出,抵江上,声如雷”。它们将一路呼啸,在两岸官民的惊讶目光中,抵达遥远北方的北京城下。
在如今的保和殿后方,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块艾叶青石,石长17米,宽3米有余,厚1.7米,重200多吨。这块巨石采自北京西南良乡的大石窝。且不论挖掘之难,单就运输当年就征调了数万名劳工。即便是数万人也搬不动如此巨石,只能选在寒冬腊月,先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再从井中汲水泼地建成冰道,然后前拉后推,用了28天才将石头运到工地,后雕成石陛。
宫殿的地砖来自鱼米之乡苏州。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明初负责修建宫殿的苏州工匠们纷纷推荐家乡的产品。工部终选定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镇余窑村生产。余窑村土质优良、烧制有方、产砖颗粒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朱棣赐封此地为“御窑村”。御窑所产地砖得名“金砖”。黏土砖为什么冠名金砖?一种说法是金砖成品质地坚硬,有金属质感,敲击时发出金属声响,因此得名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生产严格、制作考究、工序繁复,从取土练泥到出窑磨光需要一年半时间,光烧窑就需要上百天。出窑的成品必须体质细腻,棱角完好,有一丝瑕疵就弃之不用。
每一块运到工地的金砖都极为昂贵,价同黄金,故名金砖。此外,山东临清生产建筑用砖。每一项建筑原料,无不慢工细作,无不精益求精,十年光阴不知不觉中便流逝了。
“倾天下之力”,莫过于此。
在此期间,朱棣的宏伟蓝图渐次铺展开来,北伐草原、西下南洋,建章立制、破立有道。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君臣统一了迁都思想,正式选定“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的万世之都——北京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明会要》)。万事俱备,只欠动工了。第二年二月,以泰宁侯陈硅为主,柳升、王通为副的新首都营建工程正式开始。
古老的中华帝国积淀数千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都将凝聚在北京城,
朱棣毕生的宏图伟志和所有参与者的所学所思都倾注在了即将拔地而起的宫城之上。
如果说都城是帝国的精华,那么宫城就是其中炫目的结晶。
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发达程度显耀的明珠。
大明帝国在朱棣的指挥之下,在前期十年的准备之下,开足马力改建北京城。中国都城形制在五帝时期是“单城制”,发展到夏商周时代实行“双城制”(宫城与郭城),北魏首都洛阳城首开了“三城制”(宫城、皇城、郭城),一直延续到朱棣时期的首都设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日趋繁荣,北京城发展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朝堂煊赫、四民聚集、百业兴旺,是彼时文明的中心。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确了北京三城,外侧是由内城和外城构成的“郭城”a,护城河环绕着高大的城墙。其范围就是现在北京二环路以内地区。前三门大街划分内外城,大街南侧为外城,也称北京“南城”;大街以北是内城。内城南墙开三门,东西北各开两门,一共九座城门,皇城就在内城中南部。皇城以内,汇聚着朝廷衙署和所有与皇室有关的机构。皇城南起长安街,北至地安门大街(时称北皇城根),东到东皇城根,西抵西皇城根。四条大街原本围成一个规整的南北竖长矩形,由于西南建有元代大慈恩寺,所以皇城在西南角凹进一个小矩形,也就是现在府右街和灵境胡同西南的区域。民间以“皇城根”代称北京城。
陈硅等人将皇城之内建筑腾空、居民外迁,开始铺设各种街道、修造各处衙署,并在核心的中南部大兴土木,兴建宫城。皇帝为上天之子,奉天承运,替天牧民。从秦汉至盛唐,人间帝王所居的宫城都模仿上帝所居的紫微垣,将宫城称为“紫宫”;皇帝居所为禁区,官民不得无故禁入,也称“禁城”。计划中的宫城便得名“紫禁城”。紫禁城的名号,没有法定文字,也没有公开匾额,但在皇权的加持和民俗的流传之下,深植中国人的内心。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