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23.72 6.8折 ¥ 35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王佐良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39017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9464593
上书时间2024-12-13
序 所谓境界,是指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英国诗所达到的境界,在这个集子所谈到的作品里是有多种表现的,但并非全貌。有不少重要诗人——例如乔叟、莎士比亚、特莱顿、彭斯和当代的泰特?休斯、东尼?哈里逊 等——没有包括在内,包括了的也未必涉及其重要的作品,这是因为本书并非系统的学术著作,而是若干则读诗随笔,每则也只谈一二点笔者确有所感的,不求全面,写法也是看人看诗而有不同。 但在随笔这一体裁所允许的范围内,我也进行了一点试验。 其一是,看看能否通过译诗来讨论诗艺。通过译诗来讨论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却在于它还有诗艺。人们常说诗不能译,主要是指诗艺难于通过译文再现。这里试验的结果是:好的译诗多少可以传达一点诗艺,或传达诗艺中的某些部分,例如结构、句法、形象、某些(不是全部)音韵效果、某类气氛。有些东西在翻译 过程里是会失落的,但这不限于译诗,译散文或任何体裁的文章也都会有所失落。说译诗难是不错的,但如进而说诗根本不可译则等于否定了一切翻译。 自然,这里的译诗——例如我自己的不少试译——未必都做到了上面所说,但是我所选用的师友们的译作却常能做到,这也是令我感到鼓舞的。 无论如何,通过分析译诗,既可以谈内容,也可以谈诗艺,谈的方面和程度取决于译诗的质量和分析的精粗。 其二是,看看能否把诗艺同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谈。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能把二者融而为一。为了叙述方便,当然可以分开来谈。但是到了紧要关头,二者实不可分。一个思想、一样感情可以有多种表达法,但只有一种是精确、恰到好处的。形式是内容或意义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在文学作品中,一切出之于语言,因此不通过具体语言来分析作品,很难抓住真正的、从表面到深层的意义。同时,又不能只就语言谈语言,还得看看语言背后的社会环境和心智气候。换言之,谈的是语言、技巧的小节,要具体,要深入,但又必须看到它们后面的大块文化或整个思想潮流。这事不易做,但值得一做。 此外,我也注意写法。既是随笔,就该努力写得放松、亲切一些,开门见山,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却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他能有耐心倾听我的小小的心得,如果他能因此而进一步阅读原著,那就更是我的希望了。 王佐良 1987年12月
《英诗的境界》收录31篇翻译家王佐良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以轻松、亲切的语言呈现出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章zui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国内曾出版多次,受到了较高评价。作者围绕英语诗歌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包括中古民谣、弥尔顿、蒲柏、布莱克、华兹华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艾略特、奥登等,包含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诗歌翻译是王译经典英诗的完整版或片段,英、中双语,便于读者对照学习。个人心得方面,作者希望能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他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果若如此,无论对学习语言,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会很有帮助。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融为一体,增强了阅读的完整性与趣味性。
《英诗的境界》收录31篇翻译家王佐良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以轻松、亲切的语言呈现出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章zui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国内曾出版多次,受到了较高评价。作者围绕英语诗歌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包括中古民谣、弥尔顿、蒲柏、布莱克、华兹华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艾略特、奥登等,包含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诗歌翻译是王译经典英诗的完整版或片段,英、中双语,便于读者对照学习。个人心得方面,作者希望能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他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果若如此,无论对学习语言,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会很有帮助。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融为一体,增强了阅读的完整性与趣味性。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英语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1935 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之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1939 年留校任教。1947 年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茂登学院,获硕士学位。1949 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期刊《外国文学》主编,多语种学术杂志《文苑》主编等。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外国文学组组长,国家教 委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等。王佐良先生一生致力于外语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事业,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和学术骨干,还与老一代学者一道为我国外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学术视野开阔,对西方历史、文化、语言有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了解,以此为背景展开的英国文学研究体大思精、成果丰硕,从而跻身国际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列。他是中国现代以来少数几位用英语撰写比较文化与文学研究论著的先驱之一,所涉及的多为该研究领域内影响重大的学术议题,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会通中外文化的高度融摄能力。他以民族文化为立足点,吸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翻译理论,且身体力行,翻译了多部佳作,并参与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翻译工作。
目录
i 序
1 中古民谣
9 斯宾塞(1552—1599)
17 弥尔顿(1608—1674)
21 蒲柏(1688—1744)
23 安德鲁·马伏尔(1621—1678)
30 托马斯·格雷(1716—1771)
46 布莱克(1757—1827)
54 华兹华斯(1770—1850)
58 司各特(1771—1832)
66 拜伦(1788—1824)
72 雪莱(1792—1822)
77 济慈(1795—1821)
84 哈代(1840—1928)
92 霍思曼(1859—1936)
94 叶芝(1865—1939)
102 缪亚(1887—1959)
108 艾略特(1888—1965)
114 麦克迪尔米德(1892—1978)
121 欧文(1893—1918)
126 燕卜荪(1906—1984)
131 奥登(1907—1973)
140 司班德(1909—1995)
142 R. S. 托马斯(1913—2000)
148 拉金(1922—1985)
153 琼生(1573—1637)
156 兰陀(1775—1864)
159 莫里斯(1834—1896)
167 格瑞夫斯(1895—1985)
172 麦克尼斯(1907—1964)
177 绍莱·麦克林(1911—1996)
183 显默斯·希尼(1939— )
《英诗的境界》收录31篇翻译家王佐良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以轻松、亲切的语言呈现出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章zui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国内曾出版多次,受到了较高评价。作者围绕英语诗歌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包括中古民谣、弥尔顿、蒲柏、布莱克、华兹华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艾略特、奥登等,包含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诗歌翻译是王译经典英诗的完整版或片段,英、中双语,便于读者对照学习。个人心得方面,作者希望能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他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果若如此,无论对学习语言,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会很有帮助。诗歌翻译和个人心得两部分融为一体,增强了阅读的完整性与趣味性。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英语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1935 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之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1939 年留校任教。1947 年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茂登学院,获硕士学位。1949 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期刊《外国文学》主编,多语种学术杂志《文苑》主编等。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外国文学组组长,国家教 委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等。王佐良先生一生致力于外语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事业,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和学术骨干,还与老一代学者一道为我国外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学术视野开阔,对西方历史、文化、语言有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了解,以此为背景展开的英国文学研究体大思精、成果丰硕,从而跻身国际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列。他是中国现代以来少数几位用英语撰写比较文化与文学研究论著的先驱之一,所涉及的多为该研究领域内影响重大的学术议题,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会通中外文化的高度融摄能力。他以民族文化为立足点,吸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翻译理论,且身体力行,翻译了多部佳作,并参与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翻译工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