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黑兰读:以阅读来记忆 9787513561181
  • 在德黑兰读:以阅读来记忆 9787513561181
  • 在德黑兰读:以阅读来记忆 9787513561181
  • 在德黑兰读:以阅读来记忆 978751356118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德黑兰读:以阅读来记忆 978751356118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8.4 8.0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纳菲西 著,朱孟勋 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61181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3738305

上书时间2024-12-1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后也是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
  有些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大西洋月刊》

 



作者简介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对外政策研究院的对话研究项目负责人。曾在伊朗的德黑兰大学、自由伊斯兰大学以及阿拉美塔巴塔拜大学教授西方文学。1981年因拒戴头巾,被逐出德黑兰大学。1997年,从伊朗到美国。

  纳菲西因《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她获得的奖项包括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俄克拉荷马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蒙特霍里约克学院、斯腾山大学、戈切尔学院、巴德学院以及拿撒勒学院等多个高校均向她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纳菲西的文章广受欢迎,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新共和》等著名媒体。著作另有:《我所缄默的事:一个叛逆女儿的回忆》《反地域:纳博科夫小说的批评性研究》《比比和绿色的声音》《想象共和国》等。

目录
洛丽塔

盖茨比

詹姆斯

奥斯汀

后记

谢词

内容摘要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后也是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

  有些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大西洋月刊》


 



主编推荐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对外政策研究院的对话研究项目负责人。曾在伊朗的德黑兰大学、自由伊斯兰大学以及阿拉美塔巴塔拜大学教授西方文学。1981年因拒戴头巾,被逐出德黑兰大学。1997年,从伊朗到美国。
  纳菲西因《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她获得的奖项包括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俄克拉荷马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蒙特霍里约克学院、斯腾山大学、戈切尔学院、巴德学院以及拿撒勒学院等多个高校均向她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纳菲西的文章广受欢迎,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新共和》等著名媒体。著作另有:《我所缄默的事:一个叛逆女儿的回忆》《反地域:纳博科夫小说的批评性研究》《比比和绿色的声音》《想象共和国》等。

精彩内容
1995年秋,辞去上一份教职后,我决定纵容自己去圆一个梦。我挑了七位秀用功的学生,邀请她们每星期四早晨到我家来讨论文学。她们清一色是女性——在我私人的住所开男女合班的课风险太大,即使讨论的不过是小说。我们的课堂虽是男性止步,但仍有一名男学生锲而不舍,坚持伸张他的权利。于是他,也就是尼玛,私下照样阅读指定的作品,并在某些特殊的日子到我家来讨论我们正在看的书。
  我时常玩笑似的以斯帕克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提醒学生,并问:“你们哪个后会出卖我?”因为我生性悲观,相信到头来总会有人背叛我。娜丝琳曾调皮地回答:“你自己说过,到头来我们都会背叛自己,成为出卖自己基督的犹大。”玛纳则强调我并非布罗迪小姐,而她们不过就是她们自己罢了。她让我想起我常挂在嘴边的叮咛:无论是什么情况,千万别把小说当成现实人生的翻版,而小看了它;我们在小说中探求的并非现实,而是真相的顿悟。不过假如要违背自己的告诫,选一部能反映我们在伊朗生活的小说,那绝非《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或《一九八四》,而是纳博科夫的《斩首之邀》(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或更贴切的《洛丽塔》(Lolita)。
  我们的周四晨间研讨会进行了两年,我在德黑兰的后一夜,有几个朋友和学生前来道别,顺便帮我打包。当我们将屋里所有的东西打包,当所有物品和色彩褪成八只灰皮箱,像精灵幻化成烟、缩进瓶中后,我和学生们衬着餐厅光秃秃的白墙,合拍了两张照片。
  那两张相片此刻就在我眼前。头一张有七个女人,她们倚墙而立,按当地法律规定,穿戴黑袍黑头巾,全身包得密不透风,只露出脸蛋和双手。第二张照片还是同一批人,同样的姿势,倚着同样的墙壁,不同的是,她们除去了外层的包覆。她们因缤纷的色彩而有所区分,因衣服和头发的颜色、式样与长度而独特,就连那两个仍戴着头巾的女孩看起来也不太一样了。
  第二张右边穿白色T恤和牛仔裤那个,是我们的诗人玛纳,她入诗的题材往往是多数人不屑一顾的事物。照片没反映出玛纳黑眼珠奇特的晦涩不明,未能显露出她内敛、隐秘的本性。站在玛纳旁边的是玛荷希,她的黑色长头巾,与细致的五官及腼腆的微笑,显得格格不入。玛荷希其实很能干,但她浑身流露出的优雅考究,令我们不由得称呼她“夫人”(my lady)。娜丝琳过去常说,我们不只用它来形容玛荷希,还扩展了“夫人”的含义。玛荷希十分敏感,有一次雅西告诉我,玛荷希就像瓷器一样易裂,在不熟的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可是谁敢招惹她,准没好下场。雅西继续敦厚地说:“我则像耐用的塑料,不论别人怎么对待,都不会龟裂。”

  ……



媒体评论

  一个关于伊朗女性以秘密的方式反抗政权的深刻而炽烈的故事。 ——《沙龙》
  激动人心地记录下了对智识之自由永不满足的渴望。
  ——《今日美国》
  难以归类为回忆录、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本书称得上这三个类别中的佳作……纳菲西写出了一部关于生命和文学之关系的独创作品。
  ——《出版人周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