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学课堂 当哲学家遇到认知语言学 978710016649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语言学课堂 当哲学家遇到认知语言学 9787100166492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4.7 7.7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西村义树 [日]野矢茂树 著 郑若曦 李菲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6492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9405264

上书时间2024-12-1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本书的日文原版,自2013年6月出版发行至今,受到了对语言感兴趣的很多日本读者的热情欢迎。这无论对于我们作者还是编辑来说,都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当然,这与本书采用的是容易让人亲近的对谈形式而非论文体有关。但毕竟这是一本以“语言学”为书名的、内容上高度专业的书,所以它能够如此受到关注还是很让人意外的。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奇迹(至少对于作者之一的我来说这真的是个奇迹),我想应该和“前言”和“后记”中提到的本书非常特别的成书过程有关。具体是怎样成书的,还望大家去阅读本书的“前言”和“后记”。总之,我想正是因为作者、编辑以及各位合作者都有着“无论如何都要做一本好书”的强烈信念,且为之付出了的努力,才共同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吧。
  中文版的两位译者,对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业界同行。读书期间,她们在东京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长年上我的课,我也全力指导了她们的论文和研究发表。而现在,她们都是活跃在认知语言学(也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的线的学者。她们两位不光是出色的语言学研究者,在我从1993年以来指导过的无数以日语为研究对象的留学生中,她们的日语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无论是在日常会话中,还是在学术研讨和论文写作中,她们的日语都达到了几近母语者的程度。因此,能够有这样两位译者来深入而准确地理解原书的思想并将其译成中文,对于我们作者来说,更准确地说是对于原书来说,真的是的幸运。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书的内容哪怕有一点点疑问,都会不厌其烦地逐一来向我确认,并和我探讨直到疑问解决。我从心里感谢她们的付出。同时,也非常感谢潘钧老师在翻译的每一个阶段认真、负责、专业、耐心的审译工作。我衷心希望他们的这份努力和付出能够使本书在中国再次缔造奇迹。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西村义树,1960(昭和35)年, 生于日本山口县。1987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系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认知语言学、语义学、日英对比语言学。



野矢茂树,1954(昭和29)年, 生于东京都。1985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博士课程。现任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哲学。



译者简介:


郑若曦,1986 年生于中国天津。200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获学士学位。2010 年起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师从西村义树,攻读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致力于认知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教学和研究。



李菲,1984 年生于中国天津。2012 年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博士课程。现任教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外语培训中心,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汉语语法。



目录

讲 认知语言学的诞生
间接被动
语言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乔姆斯基的革命
生成语义学的失败
语言知识与心理活动
认知语言学特有的问题

第二讲 语法是否独立于语义存在
广义的语法与狭义的语法
词项
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否独立于语义存在
客观主义的语义观
认知主义的语义观
「てくゐ(“来”)」的语义分析
语法化
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是不是对立的

第三讲 原型与百科知识语义观
范畴化
古典范畴观
新范畴观
原型语义学
样本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关东和关西的“土豆炖肉”意思不同
原型是什么
百科知识语义观
各种各样的“读”
典型的狗的跑法
语法项的原型

第四讲 致使句的家族相似性
语言学里的“致使”
自他对应
“太郎打开了窗户”的原因事件是什么
英语与日语的自他对应
词汇型致使和迂说型致使
“死杀致死”
“这个药应该可以让你觉得舒服一点”
日语里有没有无生命物做主语的致使句
工具做主语的致使句
“花子让风把帽子吹跑了”
被动和致使
日本人和致使句
致使句的原型
无生命物做主语的致使句和隐喻
工具的行为
扩展为“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什么也不做也是一种行为

第五讲 如何看待转喻
这也算转喻吗
转喻和一词多义
动词的转喻
参照点理论
领属结构的分析
转喻的单向性和参照点理论
框架和焦点
谁能说出“巴门尼德”指的是什么
tough结构
早期的分析
认知语言学提出的新方案
“管子堵住了”
句式语义和转喻性的一词多义
受害被动

第六讲 从隐喻到新的语言观
隐喻的事例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概念隐喻
是语言学还是哲学
无规则的创造性
隐喻的诞生和消亡
隐喻和转喻
语言无时无刻不在“震荡”
后记
附录——对谈中的一个小片段
延伸阅读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西村义树,1960(昭和35)年, 生于日本山口县。1987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系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认知语言学、语义学、日英对比语言学。


野矢茂树,1954(昭和29)年, 生于东京都。1985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博士课程。现任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哲学。


译者简介:

郑若曦,1986 年生于中国天津。200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获学士学位。2010 年起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师从西村义树,攻读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主要致力于认知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教学和研究。


李菲,1984 年生于中国天津。2012 年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博士课程。现任教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外语培训中心,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汉语语法。



精彩内容

野矢:而且是硬汉派小说。这种表达方式可能多少还是有点翻译的味道吧。不过,虽说有点翻译腔,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表达方式已经大量渗透进了日语的书面语。我想、今后这种以无生命物为主语的致使句也会越来越多吧。当然,我承认一般我们不这么说。

西村:是的。这么多各式各样的「読む(读)」,应该怎样从原型的角度去把握它们呢? 野矢:确实引人思考。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认知语言学的课题到底是什么呢?现代日语中,默读是「読む(读)」的典型,出声朗读是「読む(读)」的周边事例,而「地図を読む(读地图)」、「先を読む(读出下一步)」则是「読む(读)」更周边的事例。像这样把现代日语的使用习惯记录下来,难道还不够吗?认知语言学是不是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弄明白。

野矢:哈哈,可能真是这样。我们还可以再细分一点。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因所处年龄层或团体的不同,对什么是原型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说,个人经验的不同,也会造成语义理解的不同。这一点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每个人对语义的理解都不同的情况到后连沟通交流可能都无法进行了。对于研究哲学的人来说,这是个复杂而又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