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9787508682501
  •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978750868250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9787508682501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4.93 7.1折 49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美]菲利普·费恩巴赫(Philip Fernbach)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2501

出版时间2018-0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5197081

上书时间2024-12-12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三名士兵坐在一个三英尺厚的混凝土掩体中,聊着各自的家乡。突然,谈话随着水泥墙体的剧烈摇动而中断,接着停止,地面晃得简直像抖动的杰乐果冻(,美国果冻食品品牌)一般。此刻,在他们头顶上方三万英尺处的一架 轰炸机上,机组成员因机舱中充斥的热流与浓烟而咳嗽不停,并因为几十个闪光灯和警报器同时启动而争吵不休。与此同时,在向东英里的海面上,不幸的“幸运龙五号”渔船(第五福龙丸)全体船员站在甲板上,惶恐而惊愕地盯着海天之际。这是年的月日,身处太平洋远洋海域的他们都见证了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的爆炸事件:绰号为“虾”,代号为“喝彩堡垒”的氢弹爆炸。不过,好像哪里不对劲儿,而且错得很离谱。那些置身比基尼环礁掩体中的军人们接近核弹的爆心投影点。他们曾目睹过以往的核弹爆炸,这不像地震那样不可预期,他们应该能够预知爆炸发生秒后袭来的冲击波。再说的机组人员,他们进行的是一次载有科学使命—放射性沉降云采样与放射性测量的飞行任务,理应在安全高度内航行,而这架飞机却被烧得都要起泡了。这些人都比第五福龙丸上的船员要幸运得多。爆炸发生两小时后,一片放射性沉降云笼罩在渔船上空,使船员们暴露在放射性碎片下长达数小时之久。他们几乎立即出现了辐射综合征的急性症状—牙龈出血、恶心、灼烧感—其中一人在送至东京医院后几天内就死亡了。爆炸发生前,美国海军曾护送几艘渔船离开危险海域。而第五福龙丸早已在美国海军划定的危险海域以外了。更令人痛心的是,几小时后,放射性沉降云随即飘过了朗格拉普环礁和乌蒂里克环礁,使本地居民都受到了辐射。这是居民们从未经历过的。他们在罹患急性辐射综合征三天后被疏散撤离,并暂居于另一个岛上。他们于三年后返回环礁,但又因癌症发病率激增而被再次疏散。为悲惨的是孩子们,他们始终眼巴巴地盼着回家之日的到来。爆炸的威力远远大于预期,这是灾难发生的原因。当量是用于衡量核武器威力的指标。年于广岛爆炸的代号为“小男孩”的裂变式原子弹,其当量为吨(三硝基甲苯,常用于制造炸药),足以让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彻底变为废墟并夺走万人的生命。研制“虾”的科学家们对其威力的期待大约是“小男孩”的倍,即兆吨。然而,“虾”实际释放了兆吨的爆炸威力,几乎相当于“小男孩”的倍。科学家们预见了这次爆炸会威力惊人,却没想到低估了那么多。这一错误源于对该炸弹主要成分之一锂 –的误解。在“喝彩堡垒”事件前,锂 –被认为是相对惰性的。事实上,锂 –在受到中子轰击时会发生强烈反应,通常衰变为氢的不稳定同位素,然后与氢原子结合,释放出更多中子的同时也释放巨大的能量。此外,负责评估风向的团队也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未能预测较高海拔的东风将推动放射性沉降云飘向有居民的环礁。这个故事诠释了人类的心智是一个矛盾体,即人类心智是天资与悲怆、聪慧与愚昧的合体。人类能力极致的展现莫过于对神力(超自然力)的藐视与反抗。我们从年首次发现原子核到有能力制造兆吨级的核武器不过用了年的时间。我们学会使用火,创建了民主制度,登上了月球,并培育出转基因番茄。然而,正是这样的我们,也有着傲慢、愚勇的一面。我们不仅会犯错,有时还会失去理智,常常表现得很无知。实在难以想象,会产生核聚变反应的氢弹竟出自人类之手。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居然真的造出来了(尽管直到它腾空爆炸之时,我们也没有完全掌握其背后的反应原理)。同样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我们早已发展出精密的政府机制与经济体系,然而大多数人在享受其带来的有序现代生活的同时,却并不了解它们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不过,人类社会目前似乎一切如常,至少核辐射不会在下一秒降临到你我身上。人类何以能够兼具创意与无知,时而把大家哄得团团转,时而又被自己气得捶胸顿足?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如此有限,又何以掌握如此多的技术与能力?以上问题你都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思考是种集体行为世纪年代,认知科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研究人类已知领域中非凡的特质:我们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思考是如何实现的?究竟是什么在人类大脑中,使我们对数字敏感,用数学去计算和理解死亡率,让行为符合道德却有时又很自私,或让我们做出哪怕只是用刀叉吃东西这种简单的行为?做出以上这些行为的能力都是人类独有的,你无法在机器或其他动物身上找到。研究人类心智已成为一项志业。史蒂文作为一位认知科学教授已从事此课题超过年。拥有认知科学博士学位的菲尔精通市场营销,他致力于了解人们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纵观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逐步探明人类心智如何不断撷取惊人成就,相反地,多年来认知科学总是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做什么”—我们的局限在哪里。认知科学更令人沮丧的一面是,其一系列关于人类能力的启示虽不是针对所有人,但对大部分人而言,都表明我们的工作方式及成就都高度受限。每个个体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完自我介绍的下一秒可能就忘记了对方的名字)。人们常常缺乏看似基本的技能,比如评估某一行动可能存在的风险,甚至好像永远也不会从中学到教训(因此绝大多数人,包括本书的作者之一,总是可笑地恐惧于搭乘安全的现代交通工具之一——飞机)。或许更重要的是,个人所涉及的知识十分浅薄,与世界真实的复杂性相比不过皮毛而已,更何况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其结果是,人类对目前已知事物的了解少得可怜,却常常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我们的故事将会带你进入一次跨学科之旅,涵盖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机器人技术、演化理论、政治学以及教育学,这一切都旨在引领我们探索心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思维到底是什么。并且,你也会明白,为何回答以上问题对于解释人类心智之浅薄与强大并存至关重要。人类的心智并不是一台计算机,生来就是用于储藏海量信息的。我们的心智经过演化成为一个懂得灵活变通的问题解决专家,学会只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举一反三地应用于新情势,引导我们做出决定。于是,个体极少耗费大脑资源储存细枝末节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社会更像蜜蜂和它们的蜂巢:我们的智慧是集体式的而非个体式的。当这种智慧发挥作用时,个体不仅仅依赖各自脑中的知识储备,还需要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体、周遭环境,尤其是他人头脑中的信息。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加在一起,便会发现人类的思想是多么令人震撼。但别忘了,这是群体的产物,而非个人所能及。“喝彩堡垒 ”核试验计划是蜂群思维的一个案例。这一复杂项目需要约一万人直接参与其中,更别提那些必要的数不胜数的间接参与者,譬如募资的政客和营建基地与实验室的承包商。在这个项目中,数百名科学家负责炸弹的各个不同组件,数十人负责监控气象,还有研究放射性危害的医疗团队。此外,反间谍部门确保通信加密,并确保俄罗斯潜艇不能足够接近比基尼环礁以窃取秘密情报。这一项目还需要厨师负责伙食,清洁人员负责后勤卫生,以及水管工人保障厕所下水道畅通。没有任何人能完全掌握这当中所需知识的千分之一。我们通力合作,为了共同追寻的艰难事业,集众人心智,化不可能为可能。这固然是积极美好的一面。而躲在“喝彩堡垒”阴影下的是核军备竞赛与冷战氛围。下面我们要关注的是这种极具代表性的狂妄自大:引爆一个兆吨级炸弹的背后动因。这至今也未被全部理解。无知与错觉事物总是比其看上去要复杂得多。你不会惊讶于现代汽车结构、计算机系统或空中交管制度的复杂性。但,马桶呢?我们的生活中有奢侈品,有实用品,更有那些“没你不行”的品。冲水马桶无疑被归在后一类。我们对如厕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发达国家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个卫生间,餐厅基于法律的规定也必须设立盥洗室,还有,谢天谢地,你通常也能在加油站和星巴克咖啡馆找到它们。它们的实用与简便程度简直是奇迹,让人人都觉得其工作原理简单易懂。无疑,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不是吗?让我们花一点时间,试着解释按下冲水按钮的瞬间发生了什么。你真的了解冲水马桶运作的一般原理吗?事实证明,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马桶其实是个简单的设备,其基本设计原则已存在数百年之久。(与坊间传说不同,托马斯·克拉普并不是冲水马桶的发明者,他只是对设计进行改良并因此狠赚了一笔而已。)在北美地区,流行的冲水马桶是虹吸式马桶。其主要的部件包括一个水箱、一个水盆和一个排污通道。排污通道通常为形或形,向上隆起且高于水盆的排出口,下接排水管并终引入下水道。水箱开始是装满水的。当我们冲厕所时,水从水箱迅速流入水盆中,使得水盆的水位高度高于排污通道的倒形点。这时排污通道中的空气被挤出,水流涌进。一旦排污通道被水填满,奇迹便发生了:虹吸效应使得水流出水盆,经过排污管并从下水道彻底消失。你甚至可以用虹吸效应来窃取汽油,只需将管子一端接在油箱上,即可从另一端吸走。当水盆中的水位低于排污道的个折弯处(形点)时,虹吸停止,使空气流入。一旦水盆中的水被吸走,水将再次被泵入水箱中等待下一次虹吸发生。这是一个精巧的机械设计,对使用者而言简直轻而易举。那么,它真的很简单吗?或许它的确简单到只需一段话便可描述清楚,却又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尽人皆知。事实上,现在你正属于那为数不多知道其中奥秘的人之一。若要完全了解马桶,一个简短的机械装置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具备陶瓷、金属及塑料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马桶的材质构成;还有化学知识,以便了解如何做好密封,使马桶水不会漏到浴室地面上;更有人体工学知识,以便确保马桶的大小和形状符合人体需求。或有观点认为,若要全方位地了解马桶,还需要经济学知识来为马桶合理定价以及选择原配件进行制造。这些原配件的质量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及购买意愿。这时,掌握心理学知识对于理解为什么消费者更青睐某一颜色的马桶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人能对哪怕一项事物面面精通。即使制造和使用简单的东西也需要复杂的知识体系。我们甚至还没提到自然界中真正复杂的事物,如细菌、树木、飓风、爱情以及繁殖的过程。它们都是如何运作的?恐怕大多数人都说不出咖啡机的工作原理,胶水如何把纸张粘在一起,或照相机如何对焦,更别提如爱情这般令人费解的难题了。我们并非认为人们是无知的。只是人们比他们认为的自己要无知得多。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一种错觉:我们认为自己了解世间万物,而事实上我们的理解是何等微不足道。有些人可能会想,“嗯,虽然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如何运作,但我也并不是生活在幻象里。我既不是科学家也非工程师,但这不妨碍我了解事物,至少我明白哪些东西必须懂得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哪个领域是你有深入研究的?历史?政治?经济政策?你真的对自己擅长的每一件事物了如指掌吗?日本于年月日袭击珍珠港。当日本与德国结盟,世界身陷战火之时,仍未参战的美国很显然是站在同盟国而非轴心国一边。上述众人皆知的事实已为我们如何理解珍珠港事件定下基调。但是,你真正了解日本为何发起攻击吗?具体而言,为什么日本选择攻击夏威夷群岛的海军基地呢?你能解释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吗?事实证明,袭击珍珠港事件爆发之时,美日战争可谓一触即发。日本正陷入远征的泥淖,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年发动南京大屠杀,以及年侵略法属中南半岛。夏威夷海军基地存在的原因即防范日本蠢蠢欲动的侵略企图。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年将原驻圣地亚哥基地的太平洋舰队移防夏威夷。由此而见,日本的攻击行动对美国而言并非意料之外。攻击发生前的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的美国人预计美国将在一周内与日本开战。故此,袭击珍珠港事件与其说是欧洲战场的后续,倒不如说是东南亚矛盾长期胶着的结果。即使希特勒并未于年发起闪电战入侵波兰,袭击珍珠港事件依然有可能发生。袭击珍珠港事件无疑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战事,但它并非由此而起。此类事件在历史中屡见不鲜,人们对看起来众所周知的事件形成了刻板印象,但其真正的历史脉络却与我们想象中的情况大相径庭。随着各利益集团简化故事、编造传言以为己服务,复杂的细节也随着时间而消散。当然,如果你仔细研究过针对珍珠港的袭击事件,你会发现我们大错特错,其中有太多问题仍待讨论。但这种例子并不多见。因为没人有时间去一一理清多如牛毛的历史事件。我们打个赌,除了你精通的几个专业领域,你对某一事物机制层面的了解是相对浅薄的。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是懂得操作设备、器械,而是对某事物之起源、开展及后续影响都了然于胸。但在你驻足反省自己究竟了解多少之前,你可能很难意识到自己对某一领域的认识有多浅薄。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理智让我们甚至不曾动过这样的念头。我们依靠的是抽象化的知识,它们模棱两可又未经推敲。但我们都见过例外情况—总有人钟爱深究事件细节且乐于滔滔不绝地讨论它们,有时这一讨论方式令人神往。况且,我们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其了如指掌。但对大多数事物而言,我们不过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知识无非就是一堆联结物,是物或人之间的高度相关,而非支离破碎的细枝末节。那么,为何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如此无知呢?为何我们自认为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拥有足以解释一切的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何我们身陷一种对理解力的错觉之中?我们为何而思考为什么这种错觉对我们的思考来说极为重要,更好地了解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我们为何而思考。思维为服务不同的职能而演化。思维的功能可以是对世界的表征—在我们的脑中构建一个按要素对应现实世界的模型。思维还赋予我们语言能力,使人际沟通成为可能。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的能力也是思维的产物。或许,思维还能朝着特定的意图演化,例如发明工具或求偶时的炫耀行为。上述概念对于理解思维都有所助益,但思维的演化无疑有更大的目标—一个集合了上述所有意图的远大目标:思维是为了行动。思维的演化首先是将其作为有效行动能力的延伸,此外,它使我们更善于开展那些有助于目标达成的行动。思维使我们能够预测每项行动的后果或设想采取不同行动导致的结局,并据此在一系列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行动是先于思维而存在的。即使是原始的有机生物体也具备行动能力。在演化早期出现的单细胞生物也会进食、移动和繁殖。它们有所行动;它们用行动改变世界。演化筛选出那些善于用行动求生者,以及那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有效调节其状态者。假使你依靠吸取路过的动物的血液为生,那么接近任何与你擦肩而过的东西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它好是一只美味的啮齿动物或禽类,不是一片随风飘落的枯叶。用于鉴别规定情境下之行动是否合宜的方法,是评估能够处理信息的心智能力。其中,视觉系统必须能够执行大量而复杂的处理程序,以辨别靠近我们的是老鼠还是树叶。其他心理过程也对选择适当的行动至关重要。记忆有助于提示我们哪些行动在过去的类似情境下有效,推理能够帮助我们预见在新情境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行动的有效性。从这一角度来看,思维乃行动之延伸。要理解思维如何运转并非易事。人们是如何为了行为而思考的?哪些心智能力能够使人们运用记忆和推理追寻其目标?我们将会发现,人类是推论世界运行规则,即因果关系的行家。对行为之后果的预测要求由因至果的推理,而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则需要由果溯因的推理。心智便是为此而设计的。无论我们思考的是具象的物体、社会系统、其他人、我们的宠物狗,还是其他任何事物,我们的专长就是挖掘出行为及其他因素是如何引发结果的。我们知道踢球一脚能把它送上天,但踢狗一脚会让你疼上半天。我们的思维过程、语言以及情绪是用来进行因果推理,帮助我们采取合理行动的。这使人类的无知显得更加匪夷所思。如果因果关系对择取行动方案如此重要,为什么人类个体对于世界运行规则的所知少得可怜?这源于思维的强大驾驭能力,能够取其所需,去其无用。当你听到一整句话时,你的语音识别系统会提取句中核心意思、潜台词或引申义,但不会逐字记住原句的措辞。同理,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因果系统时,你也会提取主旨并遗忘细节。假如你是一位修理巧匠,有时你可能会拆开一件旧电器,比如一台咖啡机,当你进行此项操作时,你不会记得咖啡机的形状、颜色或每个部件装配于何处。相反地,你会关注那些主要的组件,并尝试理清它们与其他组件如何相接,以便解决核心问题,比如怎样让咖啡机内的水被加热。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咖啡机的内部结构兴味索然,那么你对它的工作原理也只是略知一二。此时,你的因果理解只限于使用须知:怎么用它做出一杯咖啡(所幸,在这方面你已经是行家了)。心智不是为了获取每一个个体或情境的细节而存在的。我们从经验中学习,进而能够举一反三,以应对新的个体或情境。想要在新环境中有行动能力,需要具备对世界运行规则深层次、规律性的理解,而非拘泥于表面的细节。


导语摘要

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主义式的教育和管理总是无疾而终。
对“无知”的了解,是我们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理性地对待技术,更客观地面对烦冗的信息,与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和谐共处。



作者简介

[美]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

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学教授,《认知》杂志主编。史蒂文长期致力于研究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他对因果推理、判断和决策等认知相关问题有独到见解,在主流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多部作品。

[美]菲利普·费恩巴赫(Philip Fernbach)

认知科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揭示认知科学如何影响社会问题,如政治、基因科学及消费者如何决策等,曾受邀作为TEDx演讲嘉宾就此类话题发表演说。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等有影响力的媒体上。 



目录

推荐序 无知怎么破解?没人知道 V

前 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IX

章 我们知道什么 001

我们究竟有多无知 008

错觉的诱惑 018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思考 021

一个好大脑 026

明察秋毫的大脑 029

富内斯的诅咒 033

第三章 我们如何思考 037

因果推理大师 041

推理的正向和逆向 048

讲故事的能力 052

第四章 我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 059

我们所知甚少,但够用 065

两种思维 067

直觉、慎思与解释性深度错觉 072

第五章 身体记忆卡和世界存储器 077

具身智能 084

认知革命 087

世界存储器 090 

大脑,心智的一环 095 

第六章 他人的智慧 101 

狩猎共同体 104 

智力爆炸 107 

共享意向性 110 

作为常态的团队合作 114 

模糊的知识边界 116 

为共同体而生 121 

知识共同体的代价与好处 122 

第七章 与技术共事 127 

思想的延伸 131 

无法共享意向性的技术 137 

真正的超级智能 144 

与系统一起工作 148 

第八章 科学的错觉 151 

公众理解科学 156 

忠于共同体 159 

错误的因果模型 163 

修正错误信念 168 

第九章 政治的错觉 171 

解释你的立场 177

价值还是后果 183 

“无知”的选民 189 

第十章 聪明新定义 195 

智力的定义 203 

智力测验简史 205 

集体智力测评 208 

群智及其影响 213 

第十一章 变得更聪明 217 

发现你的未知 222 

知识共同体与科学教育 225 

学习共同体 232 

第十二章 做更聪明的决策 237 

解释的朋友和敌人 243 

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246 

蜂巢经济 250 

推向更好的决策 253 

结 语 无知不可避免,错觉亦有价值 261 

致 谢 273 

注 释 275



内容摘要

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主义式的教育和管理总是无疾而终。

对“无知”的了解,是我们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理性地对待技术,更客观地面对烦冗的信息,与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和谐共处。



主编推荐

[美]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
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学教授,《认知》杂志主编。史蒂文长期致力于研究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他对因果推理、判断和决策等认知相关问题有独到见解,在主流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杂志上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