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5.22 5.0折 ¥ 70 全新
库存49件
作者王斌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58449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0元
货号29670107
上书时间2024-12-03
本书是近代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中国实干企业家的先驱者——张謇的传记。作为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开路先锋,科举应试、仕途从政、兴办实业和地方自治,构成了张謇的人生主线,在众多领域演绎了他的人生的跨界传奇。作者还从传主的日记、来往信函等私人文献和诗歌作品等着手,在细微处探寻他的“-朋友圈”、日常生活、家庭纪事、教子之道等,多层面展现了张謇最具个性的侧面(侧影)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试图揭示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当下人生的启迪,令人耳目一新。
王斌,1967年2月出生,江苏南通人,现为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地方史研究,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因工作关系开始涉足张謇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纵横》《新华日报》《炎黄春秋》《同舟共进》《书屋》《领导文萃》等报刊,发表三十多篇相关论文、随笔等作品。
本书是近代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中国实干企业家的先驱者——张謇的传记。作为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开路先锋,科举应试、仕途从政、兴办实业和地方自治,构成了张謇的人生主线,在众多领域演绎了他的人生的跨界传奇。作者还从传主的日记、来往信函等私人文献和诗歌作品等着手,在细微处探寻他的“-朋友圈”、日常生活、家庭纪事、教子之道等,多层面展现了张謇最具个性的侧面(侧影)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试图揭示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当下人生的启迪,令人耳目一新。
王斌,1967年2月出生,江苏南通人,现为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地方史研究,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因工作关系开始涉足张謇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纵横》《新华日报》《炎黄春秋》《同舟共进》《书屋》《领导文萃》等报刊,发表三十多篇相关论文、随笔等作品。
“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张謇“半生文章、半生事业”,地方自治是伴随“半生事业”的主线。其政治主张几经变化,但对地方自治的执着却从未改变,他说自己一切活动“最后的目的,则尤在纯粹自治”。苏北小城南通,为何能借助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在全国上千个州县中脱颖而出,成为享誉中外的“模范城”;与同时期各种地方自治的理念和探索相比,张謇的实践有着怎样别具一格的特点?
无疑,张謇是南通地方自治的总设计师。他凭借其个人声望与影响,以地方自治之名,在家乡进行早期现代化的综合性试验。1915 年,《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出版,标志着张謇地方自治思想走向成熟,其实践初具规模。前一年的 6 月,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向担任农商总长的张謇详细了解南通的自治事业。张謇与张詧等人商议,委托得意门生江谦领衔,组织编写《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绩》,进而示范全国。全书由实业、教育、慈善和自治等章节构成,对每项事业的历史缘起、运作系统、预算等细节,都作详尽说明。张謇频繁与张詧、江谦和地方官员通信,对书的结构框架、内容风格和写作进度,具体提出要求,强调条理须明而不繁、简而不漏,要用逻辑方式来表达事物的重要性—例如工厂的利润是如何为学校的建立提供资金来源,师范学校是如何带动小学和中学的发展,勘测的需要是如何导致了师范学校中测绘科目的建立。他建议,书中不仅包括已完成的工程,而且也要包括正在实施和将要施行的项目,还主张引用比文字更能有效表达的地图、表格、专栏和统计数据。此书原名《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绩》,正式出版时被张謇改为《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所谓“十九年”,张謇认为其地方自治始于筹办大生纱厂的 1895 年。该书第一次全面记录了南通地方自治的历程,充分反映了张謇地方自治理念,无疑对地方自治在南通及其他地区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昭示和引领作用。
张謇地方自治思想的发展,从自在自发到自觉自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滥觞(1886—1894)
张謇地方自治思想的萌发,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其振兴实业的责任在士大夫的观念,最早是在 1886 年第一次会试落第后萌生的。那时张謇除为科举备考外,作为乡绅的他“尽力乡事”。比如,谋求通海花布减捐,倡导改良和发展蚕桑业,主动参与地方教育文化事业,向学部为当地争取扩大拔贡名额,主持赣榆、崇明等书院,编修东台等县志。再如,积极从事慈善公益及其他社会事务,设立具有赈灾平粜功能的义仓,恢复慈善机构溥善堂,一度受调任开封知府的孙云锦之邀,协助治理黄河,赈救灾民。另外,还筹办民间自卫组织“滨海渔团”。在经营乡里的过程中,张謇对百姓疾苦和社会实情有了进一步认识,积累起治理乡务的经验,这也可看作是他地方治理的最初尝试。更重要的是张謇由此开始思考依靠实业、教育、慈善推行自治的最初方向。不难看出,他所拥有的“穷则兼济一方”的士子初心,超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书生观念。
(二)孕育(1895—1905)
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产生于他实业和教育救国的实践。巨大的民族危机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双重刺激,是促使张謇走上自治之路的重要原因。甲午战败成为张謇人生的拐点。面对外侮纷扰、内政腐败和黎民疾苦,张謇毅然把救亡图存的理想付诸实施,先是创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等实业,后来又开办了通州师范、南通博物苑等教育文化事业。张謇还创立了一些自治机构,如 1904 年成立南通总商会。与此同时,张謇对地方自治的认识更为深入,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一些改良和立宪政治主张,如 1895 年《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901 年《变法平议》,就涉及地方自治内容。1903 年,张謇对日本进行考察,日本市町村实行的地方自治做法,对他启发很大。
伴随着清政府预备立宪,张謇地方自治思想逐渐成形。1906 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地方自治成为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张謇认为“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此后,清政府颁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和《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自治范围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善举、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八项。在此前后,张謇开始使用地方自治一词,公开亮出地方自治的旗号。如在 1906 年《请拨给捐款补助通州中学公呈》中,他就提及地方自治,“今国家方宏普及教育之仁,父老亦将有地方自治之望”。张謇对照清廷地方自治章程,对南通“原已举办者”“甫经创办者”“尚待筹办者”“不能强办者”仔细研究,详加规划,他后来的实践远远超出清政府所规定的自治范围。1908 年,通州地方自治会成立,张謇担任议长。1912 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有关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兴办实业、发展慈善四个方面的主张,对张謇触动很大,并在已有成效基础上,对南通地方自治进一步规划,逐步加以提升。
(四)成熟(1915—1926)
张謇在人生最后十年,大力总结、宣传和展示南通的地方自治。1915 年,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愤然辞职的张謇,从此“遁居江海,自营己事”“盱衡世界潮流之趋向,斟酌地方事业之适宜”,推动南通地方自治取得更大的成效。1915 年张謇不无得意地评价说:“南通自治为全国先,历十余载……南通自治,似亦足备全国模范之雏形。”海内外慕名而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他对地方自治认识也上升到民族存亡的新高度,认为,“国可亡,而地方自治不可亡”“国亡而自治精神不变,虽亡犹不亡”。1922 年,张謇拟举办南通地方自治二十五年报告会,筹备中的分类展览场馆有:实业,包括农、垦、盐、工、商等方面物品的陈列;教育,包括初高小学、中学、男女师范、幼稚园、盲哑学校和农、商、纺织、医诸校办学业绩的展览;慈善,包括育婴、养老、贫民工场、游民习艺、
残废、济民、栖流等情况介绍;公益,包括水利所建各堤闸、涵洞、河渠、桥梁和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从《南通地方自治之成绩》出版到筹备南通地方自治二十五年报告会,不难看出,在张謇的经营下,南通不仅是推行地方自治起步最早的地方,同时也是成效最为突出的城市。20 世纪 20 年代初,荣德生、卢作孚等实业家纷纷来通考察,效仿张謇的做法。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一部以至于许多部详细传记的。——胡适
为地方兴教养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慈孙,尤属望南通后进;以文学鸣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编。——蔡元培
南通是我们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南通教育会和各团体是我国教育界中之先进者,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梁启超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张謇热爱南通,南通怀念张謇,张謇与南通这两个名字已经紧紧联在一起。——章开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