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对的 9787521736526
  • 你是对的 9787521736526
  • 你是对的 9787521736526
  • 你是对的 9787521736526
  • 你是对的 978752173652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你是对的 9787521736526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9.23 6.8折 58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惠信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6526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411655

上书时间2024-12-03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你所认为的感同身受是什么?

有位母亲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孩子回家后对妈妈说:“我是打了同学,但是他先惹我的。老师狠狠骂了我,我知道错了。妈妈,对不起。”母亲安慰他说:“先动手打人就是你不对。你知道错就好。下次不许再这样了。”没想到孩子委屈地哭着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对啊。是同学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说我不对呢?”

这个故事的关键就是”共情“。

感同身受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人,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去共享同一种体验。这就是共情。我们往往只关注“事”,而忽略了“情”,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没有得到理解甚zhi被否定时,内心就会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她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以及使用方式,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和与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商品简介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你所认为的感同身受是什么?

 

有位母亲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孩子回家后对妈妈说:“我是打了同学,但是他先惹我的。老师狠狠骂了我,我知道错了。妈妈,对不起。”母亲安慰他说:“先动手打人就是你不对。你知道错就好。下次不许再这样了。”没想到孩子委屈地哭着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对啊。是同学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说我不对呢?”

 

这个故事的关键就是”共情“。

 

感同身受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人,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去共享同一种体验。这就是共情。我们往往只关注“事”,而忽略了“情”,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没有得到理解甚zhi被否定时,内心就会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她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以及使用方式,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和与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作者简介

郑惠信(???) 从事精神科医师三十多年,曾与一万两千余人进行交流。近十五年来,与政治人物、法律人士、企业CEO和员工等各领域的佼佼者畅谈心事,与此同时也在社会各个角落陪伴心灵创伤者。
   作者曾协助国家暴力受害者成立「真实的力量」财团,并在其中带领团体咨询,也为双龙汽车遭解雇劳工及其家属成立心理治疗空间「Warak」。在世越号悲剧发生后,立刻迁居安山,成立「邻友治疗空间」,全力协助世越号受害者的治疗。此外,也与首尔市共同进行疗愈计划「你我需要母亲」,向市民传播同理心的力量。
 



目录


目录
序言:诊疗室中的改变                       
自序:表达安慰的关键对话


第   一  章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你一  ding  有非那么做不可的原因”
爱表现自己的人,是因为很少被关注
“你z  u i 近心情怎么样?”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第二章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视他人如空气的社会风气
和妈妈手牵手去医院的时候好开心
男人的“产后抑郁症”
z h i 少得有一个人关心我们
让逐渐消失的“自我”重生


第三章 共情,不只是理解:快速、精准、撼动人心的力量
共情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好吗?
只有共情,并不能完成善行
共情的原则1:世间万事以自己为焦点
共情的原则2:共情并不是只说好话
共情的原则3:就好像你是那个人
共情的原则4:并不无聊,我愿意听
共情的原则5:内心的感受永   远   是对的
共情的原则6:情绪永   远    正确,行为则不  一    定


第四章 我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痛苦


提高共情的精准度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明确你的极限 
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   一  方法,就是直言相告


第五章 恰到好处的共情


共情的障碍1:何时温柔,何时坚定
共情的障碍2:有些积极乐观可能更糟
共情的障碍3:对未被满足的爱的渴求
共情的障碍4:深埋在心底的自卑
共情的障碍5:清楚看待自己,准确理解他人
共情的障碍6:准备好听真相了吗?


第六章 如何成为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真心好奇,疑问自然出现
感受不到与对方相同的情绪也无妨
不强求,无期待
用尽全身的力量向受伤害的孩子道歉
克制批评指教的欲望
亲子教育中的小把戏


结语:在生命中感受与经历过的点滴



内容摘要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你所认为的感同身受是什么?


有位母亲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孩子回家后对妈妈说:“我是打了同学,但是他先惹我的。老师狠狠骂了我,我知道错了。妈妈,对不起。”母亲安慰他说:“先动手打人就是你不对。你知道错就好。下次不许再这样了。”没想到孩子委屈地哭着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对啊。是同学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说我不对呢?”


这个故事的关键就是”共情“。


感同身受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人,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去共享同一种体验。这就是共情。我们往往只关注“事”,而忽略了“情”,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没有得到理解甚zhi被否定时,内心就会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她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以及使用方式,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和与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主编推荐

郑惠信(???) 从事精神科医师三十多年,曾与一万两千余人进行交流。近十五年来,与政治人物、法律人士、企业CEO和员工等各领域的佼佼者畅谈心事,与此同时也在社会各个角落陪伴心灵创伤者。
   作者曾协助国家暴力受害者成立「真实的力量」财团,并在其中带领团体咨询,也为双龙汽车遭解雇劳工及其家属成立心理治疗空间「Warak」。在世越号悲剧发生后,立刻迁居安山,成立「邻友治疗空间」,全力协助世越号受害者的治疗。此外,也与首尔市共同进行疗愈计划「你我需要母亲」,向市民传播同理心的力量。
 



精彩内容

内心的感受 永    远   是对的
    在一个讨论与分享共情的场合,有位小学生的母亲递给我一封信。
    某天,孩子的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我家孩子打了其他孩子。因为这种事之前没有发生过,我很好奇具体的情况,也认为应该和孩子严肃谈论这件事,所以和孩子促膝长谈一番。
  “我是打了人,但是因为那个人先惹我的。老师发了好大脾气,我知道我错了。妈妈,对不起。”
    我心想孩子在学校已经把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便对孩子说:“好,无论如何,先使用暴力就是不对的。你知道错就好。下次别再那样了。”
    没想到孩子委屈地哭着对我这么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可以啊。是那个人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怪我不对呢。”话一说完,孩子立刻放声大哭。
    那时候我才知道,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孩子有多伤心、为什么只能选择打人,这些问题我一个dou没问。我犯了大错,没有关心他做出打人动作前的心情,甚zhi没有先安慰被老师骂过的孩子,就先追究他为什么打人。
    我这时才意识到表面看似解决了问题,其实孩子的心情并未就此平复,也发现承认自己错误,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的人,其实也渴望得到共情。越敏感的人,越是如此。
    孩子边哭边说的这段话,隐藏着许多信息。
    “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可以啊。是那个人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怪我不对呢。”
    孩子的一言一语,精准指出共情必须切入的时机与位置。而全然接受孩子的感受,对此自我反省的这位母亲,也得到了深深的启发。
感受与行为是两回事
    可能会有人说,对于想法与行为偏差的人,怎么能给予共情?如果不告诉当事人那是错的,他就会继续犯错不是吗?其实没必要担心那些。共情所关注的,不是对方的想法与行为,而是他的内心,也就是他的情绪。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是同理标靶上的核心目标。(所谓“内心”,是情绪、感受等单词的同义词。人们更容易将内心理解为等同于情绪、感受的用法,也许是因为这样,当我询问人们“你的内心感觉如何”时,多数人dou会说出自己的感受。)
    就算不认同孩子打别人的行为,只要了解当时孩子的内心,就能立刻共情孩子。当自己的内心得到共情,即使没有人告诉孩子对错,孩子也会立刻知道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在没有造成亲子关系决裂或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孩子便主动承认了所有过错。其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个人的想法、判断、行为再怎么不对,只要有任何人关心、询问他的内心,原本复杂的情况将立刻迎刃而解,其效果令人惊讶。确信自己内心得到共情的人,必  定愿意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角色或代价,负起该负的责任。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得到他人完  全的接受,委屈得以释放。所以,“人心永   远   是对的”这句话   永    远  成立。
    
在检察机构中备受同事与晚辈敬重的L检察官,不仅为人温和,其调查能力也堪称表率。在检察机构频繁使用暴力(甚zhi拷问)的年代,即使是处理重大案件,他也从不使用胁迫的手段,却总能比别人更快速、从容地解决案件,因此享誉检察界。
    在调查嫌犯时,他问了不少和案件无关的私人问题,如此一来,不但问到关于嫌犯家人的信息,也探听到嫌犯艰困的家庭遭遇和悲惨身世。和对方聊这些话题的同时,也与对方产生了一  定的亲近感。L就是这样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在对方的私事上,所以即使没有胁迫对方,嫌犯也常会主动坦承过错。
    L检察官给人富有同理心的形象。先不说他是否有纯粹的同理心,就调查技巧方面来说,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维持那样的态度,确实堪称优秀的共情能力。
    L检察官曾讲到某次个人经历,他正听着嫌犯琐碎的私事,然而在某个话题的尾声,嫌犯忽然提起许久前杀人的细节。这名男子一五一十交代完具体的犯罪过程后,躺在审讯室的长椅上呼呼大睡。尽管嫌犯之后还得为过去的犯罪付出代偿,但是相较于现实情况中的刑罚,他的内心却是无比自在。
    一个人的行为和想法,与他的内心是两回事,只要知道这个事实,我们就能尽情给予他人共情,对共情的顾忌也会消失。只要尽全力共情对方,即使对方性情再怎么倔强、凶残,也能撼动对方的心。反之,即使是平时讲究公平合理的人,当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得不到他人的共情时,自身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也将无法正常发挥。甚zhi他擅用的合理性反而可能沦为诡辩,用以维护自己扭曲的内心,终于离本意越来越远。当众人眼中平时思考缜密、态度谨慎的人,开始提出牵强且不合理的主张,让人难以理解时,就很可能是没有得到共情所造成的。
共情是问出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
    接到老师来电的母亲,认为当时情况有必要严肃处理,于是开始和孩子对话。然而在孩子敞开胸怀前,母亲早已自行做出判断与评价了。这位母亲并不知道,在了解孩子的内心前,不必急着掌握整个事件的全貌。
    当母亲认为必须用严肃的表情和孩子对话,才是正确的做法,并且以这种态度和孩子对话时,那一刻起,她已不是一位母亲,而是执行终审判决的法官。这时,对话的目的只在于宣判结果和惩罚,而不是探究孩子的内心。此时母亲的眼中只有我(母亲),没有你(儿子)。对话必须在有我有你的前提下展开,所以这对母子的对话自然不可能正常展开。
    听见孩子哽咽的回答,那一瞬间母亲才意识到"你(儿子)"的存在。
    那位母亲的态度令我深深感动。我想身为这样一位母亲的儿子,自然会愿意毫不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也必然清楚知道自己的内心应该受到何种对待。过去在这对母子之间关于内心的无形学习,at last保护了孩子自己。虽然是打了人的孩子,但他的感受和内心永  远是对的。



媒体评论

“虽然我一直认为‘共情和沟通’是政治的基本,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所理解的共情是多么的肤浅和表面化。”
——韩国前总统,文在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