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9787506067737
  •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9787506067737
  •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9787506067737
  •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9787506067737
  •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9787506067737
  •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978750606773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978750606773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1.46 7.0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秉元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7737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23475896

上书时间2024-11-30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熊秉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告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即便是那些在我们看来与经济毫无关系的事情,如家庭伦常关系、诚实的品质、司法的“公正”等。
  本书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就能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同时塑造我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他也是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永谦讲座教授,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并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两岸三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他是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



目录

推荐序 茅于轼
自序 何处是起点?
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概念
 章 经济学的基石
 第二章 稻草人的由来
 第三章 那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章 对铜臭味的追求
 第五章 谁懂谁的心?
第二篇 社会关系有“价签”
 第六章 这种孩子,不养也罢
 第七章 大道之行也
 第八章 流逝的景观
第三篇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对话
 第九章 政治过程的基本元素
 第十章 真理和圣人
 第十一章 到民主之路
第四篇 当法学遇上经济学
 第十二章 公平正义的真正意义
 第十三章 司法有价吗?
 第十四章 司法女神的举止
第五篇 “钥匙”怎么用?
 第十五章 以管窥天?
 第十六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无处不经济
 照我的形象造神
 情人眼中出西施
 洪氏法则
 稻草人
 传统智慧的智慧
 制度的基础
 无处不在的市场机能
 回归基本面
 做事情的方法
 价值的寄居处
 比聪明
 到繁荣之路
 跨越自然形成的秩序
 樱桃树的故事
 樱桃是柠檬吗?
 诚实的价值
 给同学的一封信
 无所不在的竞租
 问情是何物
 疏离的眷恋
 内敛的浪漫
 资本论
 价值的凝结
 量变和质变之间
 当小朋友不回家吃晚饭时
 一条裤子的启示
 人类往何处去?
 “市场机能”和“政治过程”的ABC
 大家都站着———之一
 大家都站着———之二
 圣人满世界?
 赢家和输家
 当老太太造访你家后院时
 为真理而战
 民主的真谛
 民主的基础
 到民主之路
 民主的精髓
 有关“公民投票”的“公民投票”
 金手指的故事
 智慧的火花
 令人伤心和伤神的难题
 多少柔情多少泪
 “买路钱”的联想
 先见之明的从容
 后见之明的奢侈
 “先见之明”或是“后见之明”
 智慧的结晶
 指导原则
 天平的机械原理
 其情(不)可悯?
 远庖厨之后
 相对的好坏
 A—A1———之一
 A—A1———之二
 科学之钥和心中之尺
 一以贯之的道
 分别心
 经济学无用论?
 我是体育老师



内容摘要

熊秉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告诉我们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即便是那些在我们看来与经济毫无关系的事情,如家庭伦常关系、诚实的品质、司法的“公正”等。
  本书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就能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同时塑造我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主编推荐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他也是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大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大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永谦讲座教授,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并在澳门大学法学院任教。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两岸三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他是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



精彩内容

如果要给理性和自利一个定义,该怎么下呢? 在经济学者的眼里,“理性”指的是,人是能思索、会思索的生物;而“自利”则是指,人总是会设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能思索和会思索,并不表示不会犯错。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时点:t1 和 t2;t1 先出现,然后是 t2。当我站在 t1 这个时间点上,我可能认为好去看场电影。看完电影回家之后,我已经在t2这个时点上。这时候,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不该去看一场奇烂无比的电影。可是,这已经是在不同的时点上,我所拥有的信息已经大不相同。理性,指的就是在作决定的那个时点(t1)上,一个人是具有思索分辨的能力,而不是意味着因为人能思索判断,所以不会做错事和后悔。
  至于自利,可能比较没有争议,人总是会设法增进自己的福祉。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利是指人会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是无稽或可笑、可悲的选择。关于人的自利心,下面的故事是很平实的描述。
  情人眼中出西施
  几年前有一位我教过的大学生来找我,希望我帮他写封推荐信,他好申请奖学金。我当时忙得很,就要他自己先打个草稿,我再润饰。
  几天后他在我信箱里放了一份推荐信的草稿,信里描述这个学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常有过人的见解;课余则饱览群籍,常找老师切磋讨论。学业成绩出类拔萃之外,课外(公益)活动也有声有色……
  我看了有点儿惊愕。印象里,教书几年来好像没教过这么好、这么完美的学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写道: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热情浪漫,有正义感;也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样,他偶尔也会翘几堂课。但是,比较不一样的是,他一直试着去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试着去关怀他自己生长的社会。相信贵会乐意鼓励这样有血有肉、乐观进取的年轻人……
  后来他得到了那份奖学金,带了一小包糖果来看我。他略带腼腆地说,那封推荐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写的。
  多年前,有一回妈妈从台中来台北玩,住在家里。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讲电话。听她和对方讲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又聪明又可爱;要他表演,花样多得很,会真笑、大笑、微笑,还会假笑……她讲完电话,我问她刚才说的是谁家的小孩子,那么有趣。她满心欢喜地说:是“呆呆”啊!我听了差点没把嘴里的豆花喷出来。小犬呆呆哪里是那种孩子!哭闹叫跳,无所不来,把内人和我搞得惶惶终日、心力交瘁;呆呆哪有“那么好”!
  事后想想,也难怪老妈爱孙情深。家里五个兄弟姊妹都晚婚,婚后又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两位老人家威胁利诱多年,才在退休前得偿抱孙之乐,当然欢喜异常。小鬼用色笔把墙壁涂得一塌糊涂,说是有艺术细胞;把地板上的东西拣起来往嘴里送,说是有冒险精神;我坐在地上看报纸,他走过来一掌把我的眼镜扯掉,说是动作灵活而且有个性……反正,孙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赞叹夸耀的材料。
  其实,人不都是这样吗?拣自己喜欢听的听,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选自己愿意讲的讲。不只老爸老妈如此,学生家长如此,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内人怀孕待产时,我走在街上,看到的尽是怀孕大肚子的妇女,心里还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产妇?孩子生下来之后,走在街上,眼里所见又都是其他的娃娃,好像又看不到半个孕妇了。
  下次教经济学谈到“人性自利”的时候,也许我可以把这些例子拿出来讲一讲!
  在我教过的课程里,往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才能澄清理性和自利这两个概念。曾经有一位优秀军官,在课堂上很精确地背了很长一段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然后,他质疑:林觉民为了救国救民、为了革命献出生命,难道他是“自利”的吗?
  我的解释很简单,林觉民刚新婚不久,娇妻才怀孕;他愿意放下家小爱妻,追求一个他所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目标,他不只是自利,他甚至是很“自私”——为了自己所执著的目标,竟然置家小于不顾!所以,虽然每个人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标,但人都是选择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即使有人拿着枪指着你的头说:“要钱还是要命?”你还是可以做某种选择,虽然是不愉快、不情愿的抉择。
  我可以补充一下:那位优秀军官,原先对经济学排斥,经过一个学期的脑力激荡,后来不只接受经济学,而且深得其中真谛(要不然不会是“优秀军官”),变成经济学的卫道者和传教士。
  关于人为了自利而具有的高度理性,下面的故事作了生动的刻画。
  洪氏法则
  因为“历史”发生时,亲身参与或目睹的人往往不自觉(掉在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在哪里?),所以后人记下的历史和真正发生的事经常有段距离,史实反而湮没不彰。因此,斯蒂格勒(G.Stigler)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除了得到诺贝尔奖,还为“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正名。现在,科斯定理已经是经济学里著名的定理,斯蒂格勒当然功不可没。同样的,这是一篇关于经济(思想)史的文章,希望也能有正本清源、确认史实的作用。
  因为有关史实,所以人、事、时、地、物都明确可查:1998年11月19日下午6点多,我和几位朋友在台北市安和路的“五颗星”啤酒屋小聚。除了几位经济学者,还有《经济日报》的总编辑颜光佑。光佑的事迹虽然和洪氏法则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也值得小记一笔。光佑身高不过1米6,体型不特别魁梧,但是在大学时代,光佑是台大足球校队里的本地生,其余全都是侨生。而且,光佑大学读的是政治系,却能经过多年历练,当上经济专业性报纸的总编辑。由这两件事,足以反映出光佑(同事昵称“老大”)的特殊。
  酒过三巡之后,光佑说:“虽然现在是休假,不过机会难得,还是要做一下新闻采访。我想请问在座各位,对于今上‘戒急用忍’(‘戒急用忍’一语出自清朝康熙皇帝赐给雍正的话,意思是让他处事不要着急要沉稳,凡事多忍让。自1997年底被李登辉用作对大陆的政策,意在阻碍两岸经贸、文化、学术、宗教、体育等领域的往来关系)的政策,你赞不赞成?”
  我说:“只要不登我的名字,我不赞成。”
  又问了两位经济学者,也表示反对。
  后一位是管理学院的洪教授,光佑把头转向他:“你赞不赞成‘戒急用忍’?”洪教授面不红、气不喘、慢条斯理地冒出一句:“我没有意见,因为你没有付我钱!”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笑成一团。都说经济学家和管理学院老师的差别,就是管理学院算得更精。不过,事后再想起洪教授的名言,我觉得在嬉笑之外,还寓有深意。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除了买东西的时候牵涉到金钱,绝大部分的行为都和钱没有关系。所以,在脑海里浮现的,通常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赔了多少钱。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自然反应:看到长辈,点头问好;看到红灯,停止不前。或者,在自然反应之外,脑海里会有“理当如此”的念头:同事结婚,祝贺;朋友请托,情理兼顾。
  因此,在所有的这些行为里,“个人利益”这个念头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可是,稍微深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看到长辈或红灯会自然反应,是因为自己在脑海里已经设下一些行为规则;根据这些规则行事,可以更有效地因应环境。所以,个人的利益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出现,而且就在于遵守规则、应付裕如。
  在结婚请托的例子里,也许心里经过一番斟酌,后才决定“从俗”;可是,“从俗”正表示不愿意和其他人唱反调,以免带来批评和责难。因此,消极地看,从俗可以避免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境;积极地看,从俗可以得到从俗带来的好处——维持友好的关系、得到别人的肯定等等。无论消极和积极,都是不折不扣的“洪氏法则”——只会做、而且只愿意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因此,表面上看,一般人的行为是受道德伦常、风俗习惯所节制;可是,在表象之下,事实上却是受“洪氏法则”的统御。人会以各种直接或间接、明白或隐晦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福祉。洪氏法则,只不过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行为背后的逻辑而已!
  为求史实正确,谨记下当时在场的人士:颜光佑、礼正投顾董事长毛邦杰、台大经济系教授钟经樊、管中闵和我。
  洪氏,是台湾地区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系教授洪□□——因为他没有付我钱,所以我不愿意透露他的大名、帮他打知名度!

  对于人的理性和自利还有怀疑的人,不妨自问(或问别人):如果自己是民意代表,会支持甲案以造福自己选区十万个选民,还是会支持乙案以造福别的选区二十万个选民?

  ……



媒体评论

熊教授的这本书主要是用经济学原理作进一步思考用的,是写给一般读者,也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看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认识和分析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特别是如何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这一点正是我们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而言,*缺乏、*需要补充的东西。
  ——茅于轼
  “熊秉元的心脏是在正常位置,他对经济学的兴趣是正确的趣味所在,而且观察力很有两手。”
  ——张五常
  “有人说经济学家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并让大家自觉得很笨的那种人,熊秉元正好相反,笔下常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为发端,运用带有魔力的笔,把充满了数字与符号的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清楚可亲,让人在享受阅读的趣味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经济学的奇妙世界。”
  ——《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