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脆弱养育 9787521739350
  • 反脆弱养育 9787521739350
  • 反脆弱养育 978752173935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反脆弱养育 9787521739350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1.15 5.3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玛德琳·莱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9350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29388627

上书时间2024-11-27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是一本关注过度保护的养育指南,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富裕时代孩子的压力,父母的焦虑等问题,指出了当代富裕家庭面临的挑战。本书认为拜金文化、对孩子成就的过分要求,过多的物质给予和过度保护,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沮丧并且会在无形中剥夺孩子的内在成长机会。作者分析2~17岁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父母在各阶段的教养策略,让父母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并告诉父母要关注当下,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走出教养的误区。



商品简介

这是一本关注过度保护的养育指南,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富裕时代孩子的压力,父母的焦虑等问题,指出了当代富裕家庭面临的挑战。本书认为拜金文化、对孩子成就的过分要求,过多的物质给予和过度保护,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沮丧并且会在无形中剥夺孩子的内在成长机会。作者分析2~17岁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父母在各阶段的教养策略,让父母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并告诉父母要关注当下,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走出教养的误区。



作者简介

玛德琳·莱文,美国专业临床心理医师、亲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30多年,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各地从学前班到高中、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顾问。她的教育专著《教好你的孩子》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20周之久。玛德琳·莱文博士认为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她的另外两部著作《暴力观察》、《非礼勿视》出版后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父母欢迎。



目录

部分 为什么生活更好了,孩子却不快乐?
章 生活富足的孩子内心或许更贫乏
为什么物质丰裕的孩子会觉得如此空虚?
我们太关注孩子“做什么”,忘了孩子“是什么”
第二章 为什么孩子总是很苦恼?
请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青春期的叛逆,长大不就没事了吗?
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不是一定会获得所有需要的帮助吗?过度关心带来的压力
为何父母的关心总是不够?
第三章 为何金钱买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
金钱无法让我们更快乐
丰沛的物质如何妨碍孩子的情绪发展?
拜金主义,带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
搞不定孩子就利用物质来解决?
拜金下的竞争很危险?
孩子的内心伤口是无法靠钱来治愈的
收买孩子,只会加深孩子的贪念
内在的激励,才是促使孩子发展兴趣、能力的推动力


第二部分 富裕文化如何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
第四章 什么是健康的“自我”?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的生活 
学习放松、适时放手,才能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能够控制他们的冲动
培养有“同理心”的孩子,对人慷慨又充满爱心给孩子一个可以喘息、冷静下来的“内在家园” 让孩子保有安全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
让孩子知道什么真的重要以及什么无所谓
第五章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养策略
二到四岁,神奇的年龄
五到七岁,宇宙的主宰
八到十一岁,我做得怎么样?
十二到十四岁,我的孩子怎么了?
十五到十七岁,塑造“真实的我“


第三部分 认识教养的关键与重点
第六章 懂得亲情交流才是教养的关键
认识你的教养形态
以温情保障情绪的发展
为何夸赞有时起了反作用?
避免由批评和抗拒造成的伤害
第七章 纪律和控制扮演“黑脸”的狠角色
技巧 1 坚定而清楚地阐明你的权威
技巧 2 掌握孩子的行踪
技巧 3 适当约束,让孩子知道你说到做到
技巧 4 保有弹性,知道何时该让步
技巧 5 从孩子小时候就树立规范
技巧 6 厘清“掌握情况”与“掌控”之间的差异


第四部分 为什么你必须比孩子更早独立?
第八章 理性面对文化和社会中的挑战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不人云亦云
要求孩子对自己负责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过分要求完美,可能会带来更大失败
和孩子一起克服对物质生活过分渴求的欲望让自己免受暴力的欺凌
离婚的威胁和可能失婚的形态
萨曼莎的故事:在黑暗中摸索
第九章 除了缺的,什么都不缺的富妈妈
认清“做个好妈妈”的压力
正视我们的教养问题
别害怕流露自己的脆弱
面对忧郁的心情
父母也要照顾和结交朋友
已婚妇女工作与否的利弊得失重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关注过度保护的养育指南,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富裕时代孩子的压力,父母的焦虑等问题,指出了当代富裕家庭面临的挑战。本书认为拜金文化、对孩子成就的过分要求,过多的物质给予和过度保护,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沮丧并且会在无形中剥夺孩子的内在成长机会。作者分析2~17岁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父母在各阶段的教养策略,让父母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并告诉父母要关注当下,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走出教养的误区。



主编推荐

玛德琳·莱文,美国专业临床心理医师、亲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长达30多年,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各地从学前班到高中、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顾问。她的教育专著《教好你的孩子》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20周之久。玛德琳·莱文博士认为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她的另外两部著作《暴力观察》、《非礼勿视》出版后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父母欢迎。



精彩内容

过分要求完美,可能会带来更大失败
富裕社区通常过于强调个人、完美主义、成就、竞争和拜金,而忽略了互助合作、利他和博爱慈善等对社会有利的价值。或许已有不少人警觉到把这些不健康的标准带进家庭中可能带来的伤害,而试图扭转局势。问题是,不是只有社区里普遍认定的价值观会对我们的家庭或家人造成伤害,即使我们自我警惕不要受到这些外在价值观的影响亦无法完全防止其侵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反躬自省。富裕的社区里充斥着才华横溢、坚毅、能力佳、好胜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功人士,放眼所及都是这些闪耀光芒的人,再坚定的人也难免被功利的价值观和行为荼毒,久而久之也会开始期待自己看起来也是如此完美。
“不费吹灰之力的完美”是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所创造的新词汇,用来形容女性想要出类拔萃的强大压力,其中有来自传统“男性”的标准(成就、造诣、优异的成绩,以及干劲十足的事业),也有传统“女性”的标准(纤瘦苗条、漂亮,以及身着华服)。如果说有越来越多拼命工作、努力表现的年轻女性有酗酒、滥用药物、饮食失调的问题,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她们常有说不尽的烦恼和困扰无从发泄。“不费吹灰之力的完美”一词充满了矛盾,“不用努力就能变成专家”(或精通任何事情)真的是个既愚蠢又危险的念头。一直要保持“出类拔萃”的形象真的会累坏人,也剥夺了让我们充电、追求卓越的其他要素,像是人际关系、自由创意,以及适当的自我意识。
谈到完美主义的荼毒,这里忍不住要说说我的亲身经历。我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非常投入,甚至连续几个星期窝在书房里,足不出户,只有到厨房和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时才会出现。对我那温和的先生来说,这段时间我仿佛失踪了一样,虽然是暂时的,但却也让他感到相当挫败,于是,有天晚上他把我拖离电脑,坚持跟我出门走走,我们去看了场电影。当时,我关掉电脑就出门了,穿着磨损破烂的“写作”衫、顶着一头需要整理的头发、没擦半点儿口红,出门前连镜子都没瞄一下,浑身上下居家到不行,一路上我拼命祈祷可别撞见任何认识的人才好。
很不幸地,我们还是遇到不少朋友、同事,甚至是我的病人,我发现自己不停地在为外表道歉。等我们看完电影离开时,我甚至把运动衫的兜帽拉到脸上,迅速躲回车子里。那个晚上,我对自己的素颜不安到甚至放弃了与同事交际以及和好朋友趁机聚聚的机会。感觉“不够好”是多么微妙又可笑的事,我就像典型的中上阶层分子,为了表象而自责,反而忘记体谅自己是因为工作忙碌而疲惫。
“不够好”的声音日复一日地在我办公室里响起?它从墙面反弹回来、从被球队淘汰而泪汪汪的十二岁孩子口中说出、从成绩已经够好却不够的高中生嘴里说出、从疲于奔命照顾家庭和孩子的疲惫母亲口中说出……然而令我痛苦的是,自己后也成为“不够好”的受害者——我是如此努力地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却仍常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一般来说,像我这样的母亲——既要赶稿,又要不分昼夜地加班,还得照顾一家大小,表现得已经“够好”了,但在一个全职妈妈拼命创造完美家庭、双薪爸妈拼命爬到事业、孩子拼命做出棒和聪明表现的社区里,“够好”就等于不够。因此,我对我的青少年病人的沮丧真的很能感同身受,当父母说“你的成绩还不够好,我们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时,盯着你,跟你说“要尽全力”的眼神与口气实在很让人丧气。这些爸妈期望的是孩子的表现必须是“的好”,而不能只是个人好的表现。伏尔泰所说的“好往往成为好的敌人”(意思是目标太高反而容易失败),就是这些父母的座右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