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48.24 7.0折 ¥ 6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张耕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14990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28558787
上书时间2024-11-15
人们常常要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史家也往往要问:历史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那意义也不是客观世界先天给定的,而是要待到人们探索之后才给定的。这便是通常所谓的历史哲学。凡是未能对此作出答案的,可以说都未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历史本身作出答案的,可以说是历史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对历史学本身作出答案的,则是历史哲学中的认识论。 当我们问“物理学是不是一种科学”,实际的问题是:以这种研究逻辑来研究物理世界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设问历史学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历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它几乎涉及我们大部分的认知形式和知识品种,如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的理论概括、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这些不同的认知形式,生产不同的知识产品,体现不同的认知属性。本书将历史认识活动划分成不同的层面,剖析其不同的认识形式和知识属性,以便完整地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性。历史是什么?有什么用?历史为什么会重演?历史是否是虚构的?这些日常所见的基本问题都是本书讨论的对象。
张耕华,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历史哲学引论》《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史学大师——吕思勉》等。
一 史学是什么 1. 质疑与批评 2. 历史学的科学化 3. 彻底的批判与反思 4. 史学理论研究的起步 5“. 史学概论”,概论什么? 6“. 历史认识论”的兴起 7. 何、庞之分歧 8. 元问题及其研讨路径
二 史实与史家 1. 历史学的“月亮问题” 2. 事实能否自己说话? 3. 以事实为中心的史学理念 4. 事实与非事实 5. 史实与史家的关联性 6. 谁决定了历史的意义? 7. 有几种历史事实? 8. 历史事实的类型 9. 普遍事实的量化问题
三 历史的真实 1. 历史学的分层 2“.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3. 认知图式与双向建构 4. 对符合说的诘难 5. 一种弱化的检验 6. 真的融贯说 7. 李凯尔特的文化科学观 8. 历史个别的非同一性 9. 历史学有没有“范式”? 10. 事实能否说得清?
四 理解与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学Ⅱ”? 2. 移情与体验 3. 历史的“真了解” 4. 理解的差异 5. 覆盖定律及其他 6. 演绎的危险 7“. why”和“how” 8. 文本的权威消失了? 9. 硬性与软性 10. 史家的“弹性”
五 叙事与想象 1. 叙事问题 2. 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3. 历史就是虚构? 4. 建构与解构 5“. 大屠杀”问题 6“. 关联性”原则 7. 历史的谎言 8. 小说的真实性 9. 想象与证据 10“. 反事实”的想象
六 历史的重演 1. 科学的尺度 2. 个别论与借用论 3. 分歧与症结 4. 什么是重演? 5. 相似与同类 6. 历史的相似与重演 7. 澄清一种误解 8. 历史能否预言? 9. 从因果性到因果律
七 因果关系与理论命题 1. 何为历史学的原因? 2. 复杂化与简约化 3. 理论陈述的非清晰性 4“. 相干性”问题 5. 测不准和不确定 6. 概率问题 7. 历史学的概括 8. 理有概然,势无必至
八 历史学的人文性 1. 史学要不要评价? 2. 从柯林武德的一段话说起 3. 历史需要不断地重写 4. 历学哲学的特殊问题 5. 配景论与有限的普遍性 6. 客观性不等于真理性 7“. 实然”与“应然” 8“.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毁灭”? 9. 寻找普世的评价标准 10. 是法理思维,还是科学思维
九 历史之用的特殊性 1. 历史有什么用? 2. 记忆的自然作用 3. 遗忘也是生活所必需 4. 求真,还是致用优先? 5. 不论真假,都有效用? 6. 历史之用的虚拟性 7. 历史该怎么用? 8. 史学的异化和社会良心 9. 历史学家的责任 10. 如何遏制历史之滥用
|
人们常常要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史家也往往要问:历史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那意义也不是客观世界先天给定的,而是要待到人们探索之后才给定的。这便是通常所谓的历史哲学。凡是未能对此作出答案的,可以说都未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历史本身作出答案的,可以说是历史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对历史学本身作出答案的,则是历史哲学中的认识论。 当我们问“物理学是不是一种科学”,实际的问题是:以这种研究逻辑来研究物理世界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设问历史学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历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它几乎涉及我们大部分的认知形式和知识品种,如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的理论概括、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这些不同的认知形式,生产不同的知识产品,体现不同的认知属性。本书将历史认识活动划分成不同的层面,剖析其不同的认识形式和知识属性,以便完整地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性。历史是什么?有什么用?历史为什么会重演?历史是否是虚构的?这些日常所见的基本问题都是本书讨论的对象。
张耕华,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历史哲学引论》《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史学大师——吕思勉》等。
历史该怎么用? 说起历史之用,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历史是前车之鉴。所谓前车之鉴,即前人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后人可奉以为法;失败的,后人当引以为戒。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文明比作一种“挑战与应战”,那么,借助昨日的经验来应对今日或明日的挑战,就是历史学的另一种功能,或称之为历史的“应对挑战”之用。 不过,把历史视为“前车之鉴”也常会落空。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内靠戚族,外靠宗室”,以求长治久安,永保王位,结果尸骨未寒,便有吕后篡权,其后又是七国发难,同姓诸王自乱天下。宋赵匡胤加强集权,以“矫唐末之失策”,结果藩镇割据的问题似乎解决了,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积贫积弱,文官不能治国,武官不能打仗,虽有军士百万,仍为外来的侵扰所倾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其诺防线,是法国人认真总结两次德法战争(普法战争和次世界大战) 的经验后作出的战略决策,以为敌方突破这条固若金汤的防线是不可能的。但是历史并不会简单地重复,德军以“黄色计划”,而不是“史里芬计划”,绕过了防线,结果法军全线崩溃。吕思勉先生认为,这都是历史的误用。以史为鉴,易导致的失误是“执陈方以医新病”,“世事亦安有真相同的?执着相同的方法,去应付不同的事情,哪有不失败的道理?在社会变迁较缓慢之世,前后的事情,相类似的成分较多,执陈方以医新病,贻误尚浅,到社会情形变化剧烈时,就更难说了”。显然,应对挑战,借鉴经验,并非依样画葫芦这般简单,否则就会错用或误用了历史。 史学家弗兰克·安克斯密特在《为历史主观性而辩》一文中,有一段有关“历史之用”的论述: 正是在历史著述中,而不是在不管有什么变化的理性主义和先验论观点中,我们将找到可靠的工具来决定我们可取的政治的和道德的价值是什么。可以说,历史著述是一块试验田,我们可以用它来验证政治的和道德的价值,并且,在其中,我们有权评估全部表现性成果的审美标准各自的优缺点。另外,我们本应在实际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中验证不同的伦理和政治标准的优缺点,然而,历史写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块试验田,使我们可能避免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灾难,这一点,我们应当特别感激。在以某些政治理想的名义开始一场革命之前,人们好先尽可能准确地和冷静地评估一下由这种政治理想激发的同类历史写作的优缺点。 为了避免因我们的计划(规划) 的失误而带来的灾难,把本来要付之于现实社会的种种措施、政策、行动等,先将它们在历史中“实施”,作一番历史的实验,将历史视为现实的试验田,这确实是一个“理性地运用历史经验”的理想模式。所以汤因比也认为:近代人有积累的经验作为指导,因而有一个较好的机会来避免过去如此多的试验所遭遇的那个命运。 这是无可怀疑的。但是,同样无可怀疑的是,人是否都能够很理性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呢?黑格尔曾说过: 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 |
历史学就像雅努斯——它有两副面孔,既面向过去,也面向未来。
任何学术思想,凡是不经过一番批判的洗礼的,都只能是一种经学信仰,而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论证。 ——何兆武
写作本书,是想通过对一百多年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的全盘清理,试着提出自己的一种解释,也为学生提供一本研讨史学理论的基本读物。史学理论研究,常常不能引起历史学者的注意,甚至引来反感,原因之一就是命题结论常常表现为外在的强加,而不是内在的自然引出。理论研究,不可能有一锤定音,不可能有终结的解答。故而,有关的讨论,就如一次学术会议,让古人、前贤,乃至今日学界同人都来参与发言。读者阅读此书,一如亲临会场,既可聆听各家的高见,又可“按图索骥”追寻思想资源。读者如能以本书为垫脚石,登堂入室,进而做自己的思考研究,则本书所期望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张耕华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