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寂静惊醒/凤凰爱乐丛书 9787559450135
  • 被寂静惊醒/凤凰爱乐丛书 9787559450135
  • 被寂静惊醒/凤凰爱乐丛书 978755945013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被寂静惊醒/凤凰爱乐丛书 978755945013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4.01 4.8折 4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慧元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50135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140516

上书时间2024-11-14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著名乐评人马慧元经典乐评集,由马慧元本人重新选篇并作序。

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为“音乐识小”,漫谈古典音乐史上巴赫、帕赫贝尔、布克斯特胡德、达坎等大师的音乐特质和创作故事,也从古尔德、西蒙、图雷克、怀尔德等当代演奏家的诠释出发,解读古典乐之美。

下篇以“乐器之王”管风琴为主题,以“古典音乐之父”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为线索,讲述管风琴音乐的发展史,同时勾勒近代社会技术变革背景下西方古典音乐的变迁。



作者简介

马慧元,生于天津,现定居加拿大。知名乐评人、管风琴手、软件工程师。


学习钢琴、管风琴多年。早年以“管风琴”之名写作乐评而蜚声天涯论坛,长期为《爱乐》《万象》《书城》《生活》等报刊撰稿。


已出版音乐评论随笔集《管风琴手记》《管风琴·看听读》《书生活》《宁静乐园》《音乐的容器》《星船与大海》等,以优美灵动的文笔和对古典音乐的独到理解,收获众多拥趸。



目录

两手掰开回忆,青春无路可逃(自序)


 


辑  音乐识小


当代音乐识小


从一本《巴赫》说起


巴赫的孩子们


巴赫在深处


巴赫生日姑且写下


车里的声音


全集时代


磁带


消失的天才


温哥华早期音乐节小记


 


钢琴节上的西蒙


钢琴节花絮


哈罗尔的独奏会


图雷克


一些古尔德


弹琴碎想几则


今天的兰多芙斯卡


管风琴之夜


舒伯特的四手联弹


巴赫,还是巴赫


 


The Art of Piano


The Art of Violin


Bach管风琴音乐集萃


巴洛克乱想


Great Composers之Bach


布克斯特胡德、帕勒斯特里纳合唱小记


怀尔德,怀尔德


贾尼斯


闲话古尔德


 


第二辑 管风琴笔记


上课小记


管风琴之旅


弹琴小记


亲爱的老布


巴赫的四十五首小曲(BWV599—644)


巴赫的《十八首众赞歌》


《键盘练习第三部》


巴赫的五首协奏曲(BWV592—596)


巴赫的管风琴三重奏鸣曲


达坎之声——兼及法国巴洛克管风琴音乐


巴赫之前


管风琴是怎样发声的


管风琴简史(至1750年,巴赫的时代结束)


巴赫的管风琴音乐



内容摘要

著名乐评人马慧元经典乐评集,由马慧元本人重新选篇并作序。


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为“音乐识小”,漫谈古典音乐史上巴赫、帕赫贝尔、布克斯特胡德、达坎等大师的音乐特质和创作故事,也从古尔德、西蒙、图雷克、怀尔德等当代演奏家的诠释出发,解读古典乐之美。


下篇以“乐器之王”管风琴为主题,以“古典音乐之父”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为线索,讲述管风琴音乐的发展史,同时勾勒近代社会技术变革背景下西方古典音乐的变迁。



主编推荐

马慧元,生于天津,现定居加拿大。知名乐评人、管风琴手、软件工程师。

学习钢琴、管风琴多年。早年以“管风琴”之名写作乐评而蜚声天涯论坛,长期为《爱乐》《万象》《书城》《生活》等报刊撰稿。

已出版音乐评论随笔集《管风琴手记》《管风琴·看听读》《书生活》《宁静乐园》《音乐的容器》《星船与大海》等,以优美灵动的文笔和对古典音乐的独到理解,收获众多拥趸。



精彩内容

当代音乐识小

 

当代音乐和巴洛克、古典、浪漫音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分类方法有多种。从“构成”来看,个人能表达的一种区别是:20世纪后,旋律在各种音乐元素中所占比例减弱了,而音色对比、调性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式都比旋律重要,外加跟姐妹艺术的复杂互动、互文,故传统音乐的观念趋于模糊。

而对非专业听众来讲,音乐很大程度上就是旋律,它是带动人形成音乐印象的本质元素。旋律清晰、连续的音乐,容易让人抓住情感波澜,故显得“自然”“真挚”“技术不明显”。而旋律性弱、音响不协和的音乐,因为让情感无所追随和依托,听上去就“只剩技术”了。

不仅是当代音乐,别的当代艺术也有类似特征:某些传统中占主导的元素被减弱了分量,各种元素的比例被打碎了重新分布。比如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绘画中的形象,等等,都被当代作者有意弱化。文明在发展,艺术形式的定义在偏移、模糊、杂化,这都是“形式”被长期使用的必然结果。

回到音乐的话题——在种种对当代音乐的质疑中,跟“技术太多”相联系的,就是“没有思想”。而我认为,这是因为欣赏者尚无相配的情绪经验跟它们互动。

思想这个东西说起来十分空洞,要说的话,也许会涉及整部音乐史。我以为,思想总是文本化的,跟人的情绪经验和文化“上下文”相关,需要经验的积累。声音本身并非表达思想的途径,语言才是。但声音在生活中跟情景和情绪的上下文相联系,故“感染”了思想,或者说,对思想产生了联想。

所以,音乐中思想的来源,正是“非音乐”,比如宗教、文学、绘画、社会生活、情感经验,等等。音乐可以表达什么思想,跟时代有关,因为思想要借助当前人们的情绪联想习惯,才可形成。西方历史上,早成系统、被记录传唱、有意识写作的,是教堂音乐,而教堂音乐的歌词和声音的联系,就是以后音乐文本性的基础。纯音乐元素如和声、旋律等,在歌词和情绪的反射下,形成并吸纳了程式,而程式本身可以在某些条件下成为大单位的技术元素,比如赞美诗中的反复、羔羊经慈悲经、圣咏的套路,等等。这些习惯都在记录和启发着情绪。

巴赫的思想在哪里?从受难乐、合唱来看,多以《圣经》的故事或信仰的情绪为指导。这些确定的内容大抵可以算是他的“思想”。这些有所依托的概念,比如爱、力量、持久、信心,等等,因为被人们的经验证实过,容易引起共鸣。人们也不怀疑肖邦有无思想,因为他的美感可以让人跟随并且呼应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英雄的或者温柔细腻的,月影摇曳的或者奔涌壮美的,听他的音乐,我们随时通感和联想着。而当代音乐中的序列主义等手法,有可能跟数学存在着呼应,但不太容易被通感到美术和文学中去,形成完整的理念。当初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恐怕也有这样的特点,它在当时是“超前”的,因为人们的审美经验还没准备好,所以听上去只有“技术”。

此外,思想虽然跟声音有所互动,却是有误差和偏离的互动,好比空间两个方向的电子云相交错,既不完全对准也不完全相反。所以,“思想起源”说来简单、可解释,但它被音乐的技术语言带领之后,会出现包裹思想的“光晕”,这样一来,音乐的思想之间,不再有清晰的轮廓,无法被文本归纳。比如巴赫除了合唱作品,还有大量纯技术的器乐曲,它们激发情绪但难以被描述。不仅如此,技术手段的复杂化,也复杂着它们的情绪指向。比如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因为随心所欲不逾矩外加强有力,它引发的幻想可能在局部彼此矛盾,但仍能生成相对完整的结构。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成品,无法跟生活中的简单情绪变更形成反射,故不易被听者吸收。

那么,到底是“复杂”好还是“简单”好?这实在难以一言蔽之。简单的东西容易疏导情绪,迅速达成听者和作曲家之间的交流,生出美感;而经常听复杂音乐的人,自我情绪感受和表达会被细化——悲喜之间的区别,可能不是音量、音色,而是“上下文”的区别,需要耐心辨识才有所获。从这一点来说,人类要保持智力上的丰富性和活力,必须恭敬地给“复杂”留出足够的空间。



媒体评论

她(马慧元)的文字越来越像管风琴的声音,阳光一样地向我们洒落。

——严锋

 

慧元下笔,既有典籍之依据,又有个性之诠释,更有文字之犀美。她广闻众碟,博览群书,却从不死读书,总能从书的字里行间看出别人读了千遍百年也没读将出来的新意思。

——赵晓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