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非花:蒋蓉传 978755943600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花非花:蒋蓉传 978755943600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1.71 4.8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风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36009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7906824

上书时间2024-11-14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是当代紫砂花塑器艺术的开山人物、紫砂花器艺术的一代宗师。本书以蒋蓉70余年漫长曲折的紫砂生涯为线索,把蒋蓉的生世命运和时代兴衰、紫砂沉浮联系在一起,全力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当代传奇女性。本书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资料图片还原了一代紫砂大师蒋蓉的生平,并将她的创作历程进行了白描式的展现,让读者领略到蒋蓉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这位女性紫砂艺人独特的人格特质。



作者简介

徐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紫砂文学领军人物,江南文化学者。著有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文学传记等著述十五种,四百余万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文学创作出版精品工程”。作品屡获全国报告文学奖、徐迟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获2015年中国好书奖。现居陶都宜兴。



目录

章   壶中女孩


第二章   沪上春秋


第三章   寂寞乡关


第四章   雾失霓虹


第五章   春华无梦


第六章   炎凉随心


第七章   风生波起


第八章   情归何处


第九章   烟笼寒水


第十章   又见彩虹


第十一章   白发姻缘


第十二章   老树遒劲


 


观喜心


—修订版后记


 


蒋蓉年表



内容摘要
中国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是当代紫砂花塑器艺术的开山人物、紫砂花器艺术的一代宗师。本书以蒋蓉70余年漫长曲折的紫砂生涯为线索,把蒋蓉的生世命运和时代兴衰、紫砂沉浮联系在一起,全力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当代传奇女性。本书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资料图片还原了一代紫砂大师蒋蓉的生平,并将她的创作历程进行了白描式的展现,让读者领略到蒋蓉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这位女性紫砂艺人独特的人格特质。



主编推荐

徐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紫砂文学领军人物,江南文化学者。著有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文学传记等著述十五种,四百余万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文学创作出版精品工程”。作品屡获全国报告文学奖、徐迟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获2015年中国好书奖。现居陶都宜兴。



精彩内容

民国32年,蒋林凤从上海回来了。

蒋蓉,而不再是蒋林凤。给自己改名是她回到家乡的做的件事。

70多年后的一个初秋的下午,蒋蓉老人在时间的深处幽幽述说有关为什么改名以及后来的种种故事。她的语气平和,了无波澜;像家乡蜀山脚下那条蠡河的平静水面。

光阴荏苒,我在距离那个平淡下午13年后的一个冬夜,重新打开采访笔记,再次沉浸于那些泛黄而脆薄的细节,像谛听平静水面深处蕴动的激流。

芙蓉是她喜欢的花。她做花器。蓉,是一种新生活的绽放,是一种久长的馥郁,是一颗敏感的心灵对未来的期盼。

然而,从上海回来的蒋蓉在初的一个月里竟然找不到感觉。窑场断烟了,家家的作坊里死疾般冷清;一个新名字只给了她暂时的爽利和希冀。潜洛村正以前所未有的荒凉凋敝,踉跄地步入1943年的早春。县志记载这一年的宜兴到处都在逃难。日军的大规模“清乡”和“扫荡”每天让数以千记的难民居无定所。在逃难的人群里我们找不到蒋蓉以及她的年迈衰老的父母、还没有成年的弟妹,原来他们在几十里外的张渚山里投靠了一个远房的亲戚。挖野菜采野果成了蒋蓉和弟妹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来自山外的消息说,一种叫“霍乱”的瘟病正在全县蔓延。县城出版的《品报》报道说,徐舍区洴浰村瘟疫延续40天,全村100多户,死亡200余人。有10余户一家老小全部夭亡。

有如惊弓之鸟的蒋蓉一家不敢下山,但躲在亲戚家显然不是长久的办法。一天下午,蒋蓉搭乘一辆骡车去了丁蜀镇,深藏着紫砂矿土的黄龙山已经筑起了日军的碉堡,原先日夜喷吐火舌的几十座龙窑几乎全部熄火,昔日忙碌嘈杂的陶瓷驳运码头变得冷冷清清,所有的作坊紧闭着它们原先夜里也敞开的大门。这个以陶闻名的千年古镇在日本人的蹂躏下已经丧失了元气。总之,一路的见闻让蒋蓉颇为伤感,战争让所有的寻常巷陌不再带有平常的温情,生活的出路也变得模糊不清。

21世纪的一个秋天的下午,我沿着蒋蓉记忆中的线路驾车慢慢行驶在通往丁蜀镇的路途上,因为蒋蓉当年坚持说,那一次丁蜀镇之行对她后来的影响很大。当时她先去上袁村找顾景舟,因为没有预约,景舟先生不知在何处云游。其时,丁蜀镇窑场已遭受重创,全镇40余座龙窑,已有20多座被日军侵占用作炮楼。蒋蓉花了半天才绕过那些破败的窑场,找到了一条名叫白宕的巷子,白宕无宕,乃是几百户世代抟陶的艺人窑户聚居之地;蒋蓉来这里拜访一个名叫华荫堂的陶业长辈,华荫堂堪称丁蜀镇的陶业老板、著名的开明绅士,又是这方圆几十里窑场的活字典。是个一言九鼎的重量级人物。华荫堂知道蒋蓉的才艺以及她的上海仿古阅历,他很欣赏这位干练的紫砂女才子。但当时华荫堂手下的若干座龙窑全部歇业,工人们都在家里饿着肚子,因此他无法满足年轻的蒋蓉要在这里谋一份工作的愿望。不过蒋蓉仍然在这里得到了一份她意想不到的惊喜。华荫堂破例拿出一件镇宅之宝:清代制壶女名家杨凤年的代表作《风卷葵壶》,让她观赏。这是一件让蒋蓉受到极度震撼的作品。

 

风来了,葵花在欢快地起舞;仿佛那是一只极其温柔的手,是造物主无所不能的魔手;世界感动,万物在一种别具情致的动感中,在难以言传的婀娜里翩然起舞。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蒋蓉抬起头时已经泪光闪烁。许久许久她沉浸在一份深深的感动里。过去她只听伯父说过杨凤年这个名字。她也是生于制壶世家,是制壶名手杨彭年的妹妹。也许女人与女人之间,有一根特别的心弦,它们的沟通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把《风卷葵壶》以风吹葵叶的动感入壶,在茶壶的造型中非常少见。体现了作者观察生活提炼植物形态的高超能力。60年后已经度过百岁诞辰的华荫堂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蒋蓉当时见到《风卷葵》时那种久久凝视、极其虔诚的神态。

“美的东西都是一步到位。”

她喃喃自语:

“真的,见到这把壶是我的造化。”

《风卷葵》对于蒋蓉的特别意义,还在于为她今后坚持紫砂花器创作奠定基础。杨凤年这个名字,既是她前世的一个良师,又是她今生的一个梦幻。

后来他们谈到了时局,都痛切地感到紫砂艺人和国家其实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国亡了,何来紫砂的地位,何来紫砂艺人的活路?同时他们相信日本人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紫砂是中华国宝,它是夺不走、烂不了的,总有一天,它会扬眉吐气、重显光华。

华荫堂告诉她,日本人几次来打听这把壶。无论如何,这把壶在家里是待不住了。他打算把它藏到乡下去。

“日本人凭什么掠夺咱们的好东西?!”

然后,华荫堂认真地向蒋蓉订了一把《老南瓜壶》。他随手写给蒋蓉一张字条,那是三斗米的米票。凭这张字条,可以去市面上任何一家米店兑换。蒋蓉的壶,哪里卖过这样高的价钱。

况且,壶还没有做呢。

一时间,她怯生生地不好意思去接那张字条。

华荫堂笑了。

华荫堂先生的铁骨风范,还有那种长辈般的殷殷诚意,让蒋蓉感动。她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只是因为激动,满头是汗。她只能向华先生深深鞠躬。

与华荫堂告别后蒋蓉打算回家。她不应该在大街上遇到一个名叫吴碧云的女人,但事实是她和这个打扮妖冶的女人原先是前后村的乡亲,自打她嫁进城后再也没见过面。因此她们站在路边寒暄了几句。听吴碧云的口气她和日本人很熟,而且日本人非常喜欢紫砂茶壶。蒋蓉立刻感到对方的气味不对,便借故告辞。吴碧云追上来说日本人没有那么可怕,他们也欣赏有才气的人。蒋蓉不再理她,如躲避瘟神般飞快地离去。

之后,吴碧云又到潜洛村来找过一次蒋蓉。她说日本皇军喜欢她的茶壶,愿意花重金购买。蒋蓉反感地说:“你是中国人,怎么替日本人说话?你看看窑场还冒烟吗?我们也早已经不做壶了!”

吴碧云说:“好姐姐你就帮我一个忙吧,让我在皇军面前有个交待。”

蒋蓉冷笑道:“你把我的手剁了去送日本人吧!”

家徒四壁空无一物的蒋家让这个为日军效力的女人感到失望。据说无功而返的吴碧云在村口被某家的狗咬了一口。又据说有人看到了她别在花裤衩上的一支乌亮的手枪。还有人说这个女人经常在日本人在青龙山的炮楼里出出进进,但没有人能说出她的确切身份。几十年后吴碧云这个名字则还让蒋蓉付出了意想不到的沉重代价。

所有的出路都显得渺茫。只有潜洛村的老屋还是他们的蔽身之所。到处都是嗷嗷待哺的饥民,光秃的田埂上已经不再有野菜草根,一些人家在吃光了树叶后尝试着用观音土充饥。用紫砂壶泡茶已经成为遥远往事中的一种奢侈。

 

蒋蓉在油灯下专心制作华荫堂先生所订的《老南瓜壶》,这样的年景,华先生还订她的壶,不但是对她的鼓励,也是一种含蓄的接济。做壶的时候她又想到一层意思,这《老南瓜壶》,是乡下人的俗称,它还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东陵瓜壶》。其中还包含着一个励志故事,很小的时候,她就听伯父讲过。说是古时候有个人叫召平,他在秦始皇时期做过东陵王,后来秦朝灭了,新皇帝几次出面请他出来做官,他心念旧主,坚辞不从,在城外租了几亩地种瓜。他种的瓜又大又甜,被人们称为东陵瓜。朝野的人说到东陵瓜,都知道那是暗喻一种难得的气节。陈鸣远的《东陵瓜壶》有一种老迈的清趣与从容,它一点也不倨傲,却透现着些许的遗世的孤高。蒋蓉的《老南瓜壶》,则接通着更多的地气。是暖融融的烟火气息,是一份知足的欢乐。看似老成持重的格调里,有难掩的隽秀与英挺,气质里有一种民间恩养的情趣。

这年深秋的一个风雨之夜,伯父蒋宏高在贫病中去世。他临终前的遗憾,是这一生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上打过印章。就像自己生的孩子全都用了别人的姓氏。莫大的悲哀已经扩散到垂危生命的每一个细胞。虽然学问和绝技都不是这个乱世所需要的,但他在离开这个冷酷的世界的时候仍然告诫侄女,无论如何不能把紫砂丢掉,今后,无论做什么壶,都要堂堂正正盖上自己的印章。

村西的坟场上多了一座用黄土垒起的新坟。雪片似的纸钱一直在蒋蓉的脑海里纷飞。把自己关在作坊里,她决意要好好做一把壶,只有好好做一把壶,才是对伯父好的祭奠。有风轻轻叩动门扉,像伯父往昔的叮咛;灵泉之下的伯父应该含笑瞑目,蒋氏作坊的灯火没有熄灭,传薪有人;只要一触摸到紫砂泥她的心就会沉静下来。世界骤然变得只有一把壶大。自从在华荫堂那里见过《风卷葵》,仿佛她的一扇灵性之门被匍然打开。那种风中的动感,如春水般的潮涌,叩击胸膛。一整天,一整夜;她的天空长满霜枝,她的世界冰雪消融。不知道昼夜晨昏,也不觉得饱饿饥渴,《龙壶》和《凤壶》就是这样诞生的。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她从凳子上站起来时突然感到晕眩。颤巍巍的母亲把她拥在怀里,父亲则在作坊的一角抹着老泪。龙壶雄壮,凤壶优雅,栩栩如生的游龙嬉凤浮雕般匍匐于身筒饱满的壶体之上。无论造型还是雕塑,都很见功力。

即便是在悲伤的时刻,蒋蓉的壶艺创作还是离不开圆满和吉祥的主题。为什么呢?这是民间艺人的心性所系。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是被用来感恩的。所有的缺憾,都怪自己的命运不济,都只能在一以贯之的、终生修行般的感恩中获得圆满。还有一个原因是,草根艺人们即使心里再怎么痛苦,也只能藏在心里,传递给大家的,总是一份用欢乐打底的吉祥如意,哪怕它的质地是苦涩的。

 

从蒋林凤到蒋蓉,她已经完成了一次艺术上的蜕变。一直到这个时候,蒋宏泉才觉得女儿真正长大了,他和妻子周秀宝都确信,他们真的老了,他们已经做不出女儿这样的壶了。一个月后,蒋宏泉信心百倍地带着这对壶前往上海,有一位蒋家的老客户听说蒋蓉做了一对龙凤壶,很想收藏。父亲上路时蒋蓉煮了家中后的两枚土豆塞进他的口袋,她和母亲一样担心他病弱的身体能否经得住车船之劳,但家中的米囤已经空了多日,一家人连吃糠咽菜都难以为继。所有的人都指望着这对龙凤壶挣个好价钱聊补无米之炊。

父亲在2天后的一个傍晚空着两手回到家中,让大家心里凉了半截的是,他拿出的只是一张手写的白条而不是钞票。白条上虽然写着一个可观的数额,但它毕竟不能换来柴米油盐啊。父亲说,那个手头拮据的收藏家答应多半年后一定兑现这张白条。而半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概念,对于饥饿中的一家人来说,熬过一天都是困难的。母亲为了不让大家太扫兴,便去村上的殷实人家借了1斤米,熬成一锅薄薄的稀粥,那天晚上白米粥的清香难得地光顾蒋家,弟妹们恍惚有一种过年的感觉。而蒋蓉却难过得一口也吃不下,把自己关进作坊,她又独自冥思苦想;一朵脆弱的灯苗陪伴她,在凄清的长夜里做着她没有完成的壶。《风卷葵》无数次叩访她的心灵,让她知道,一把壶可以感动一个世界,还可以装进一个世界。

 

1943年的冬天宜兴全境沦陷。日军连续的清乡扫荡让许多村庄寂无一人;蒋蓉却一直留在作坊里干活而没有随逃难的人群东躲西藏。奇怪的是她一点都不怕。不就是日本人么?她在上海见得多了。这期间她的平淡的乡村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波折,倒是一个名叫于瑞清的无锡青年走进了她的作坊。像平静的水面扔进一块石头,泛起层层涟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