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画与符号:良渚原始文字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978730819173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图画与符号:良渚原始文字良渚文明系列丛书 978730819173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0.62 5.3折 5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勇 朱雪菲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91739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7899296

上书时间2024-11-14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序】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刘  斌 

时间与空间真是奇妙的组合,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浩瀚的宇宙,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仿佛恒久不变地镶嵌在天幕中。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光年是距离单位,宇宙深处星星点点射向我们的光线,来自遥远的过去。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考古,同样是这种俯仰之间的学问,由我们亲手开启的时光之门,将我们带回人类历史中每一个不同的瞬间。而距今5000年,就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放眼世界,5000 年前是个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上的几大流域,不约而同地孕育出早期文明,比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那么,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学界甚久。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文明标准,城市、文字、青铜器……我们逐一比对,中国的古代文明似乎到出现了甲骨文的商代为止,便再难往前追溯了。

考古学上,我们把文字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在中国的史前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在辽阔版图的不同地理单元中,就开始演绎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考古学上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然而,中国的史前时代长久以来被低估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夏商为文明探源的出发点,以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无形中降低了周围地区那些高规格遗迹遗物的历史地位,比如辽西的红山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陕北的石峁遗址……随着探源脚步的迈进,我们才渐渐发现,“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个案。

大约在 5300 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尽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前的繁荣。与以往人们喜爱的装饰玉器不同,良渚人的玉器可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那些至高无上的人被埋葬在土筑的高台上,配享的玉器种类一应俱全,显示出死者生前无限的尊贵。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这些玉器的拥有者是良渚的统治阶级,他们相信自己是神的化身,行使着神的旨意,随葬的玉器种类和数量显示出他们不同的等级和职责范围。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江阴的高城墩,上海的福泉山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然而,历史偏偏给了余杭一个机会,在反山遗址的周围,越来越多的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这种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使得考古工作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开展。到今天再来回望,这为良渚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否则,谁会想到零星发现的遗址点,竟然是良渚古城这一王国之都的不同组成部分。

今天,在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是一个有 8 个故宫那么大的良渚古城(6.3 平方公里)。它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会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经走过了80 多个年头。从 1936 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开始,到今天我们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从 1959 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我们对良渚文明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良渚的国家形态愈发丰满起来。这一系列丛书,主要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良渚考古的中青年学者,围绕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集体编纂而成,内含极其庞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有公众希望了解的良渚古城遗址的方方面面、良渚考古的历程、良渚时期古环境与动植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等级墓地的反山王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良渚高等级玉器、供应日常所需林林总总的良渚陶器……还有专门将良渚置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的中外文明比对,以及从媒体人角度看待良渚的妙趣横生的系列报道汇编。相信这套丛书会激起读者对良渚文明的兴趣,从而启发更多的人探索我们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问 :良渚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因为在 近现代历史的观念里,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不知道有一个“良渚”。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是大一统的中华文明。考古学界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的就是了解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因此,我们不该对初的文明社会有过多的预设。在距今 5000 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由此推及其他的区域,辽西可能存在红山文明,长江中游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只是因为考古发现的局限,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文明形态是否真实。良渚文明在距今 4300 年后渐渐没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却随着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传承,影响力遍及九州。由此可见,区域性的文明实际上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区域性的文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的中国早文明,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其实,夏商两支文化也是不同地区各自演进发展所至,夏商的更替,其实也是两个区域性文明的轮流坐庄,只是此时的区域遍及更大的范围,此时的文明正在逐鹿中原。真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要从秦朝算起。这样看来,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万万不可将之割裂。

                                                     2019年5月于良渚

 



导语摘要

封面文案:

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

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刻画符号”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刻画符号”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也必不可少。纵然,这些内容尚未能够在“刻画符号”上有所体现,但我们相信,在本书介绍的这些现有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中,一定存在着解读良渚世界精神密码的钥匙。



作者简介

夏勇: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现任良渚博物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参与“杭州全书•良渚丛书”编辑工作,整理、撰写《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良渚玉器》,参与编辑《玉魂国魄图录》《玉魂国魄系列论文集》等十余本图录和论文集。发表论文有《初窥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礼仪从头开始——说玉玦》《简析良渚文化刻符玉璧》。


朱雪菲: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考古专业,现任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表论文有《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下海石墓地彩陶图案分类研究》《大河村遗址秦王寨文化彩陶再研究》《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等,著有《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



目录

前言


章 关于符号的研究概述 


一 符号与文字  


二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发现与研究回顾


 


第二章 表意的刻画符号 


一 符号式图符 


二 图画式图符


 


第三章 装饰性刻画纹饰 


一 戳点纹符号 


二 龙纹系统与鸟纹系统的装饰性刻纹


 


第四章 经典图符赏析 


一 苏州澄湖遗址出土贯耳壶 


二 余杭安溪百亩山刻符玉璧 


三 几件刻纹石器的简介


 


结  语    



内容摘要

封面文案:


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


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刻画符号”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刻画符号”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也必不可少。纵然,这些内容尚未能够在“刻画符号”上有所体现,但我们相信,在本书介绍的这些现有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中,一定存在着解读良渚世界精神密码的钥匙。



主编推荐

夏勇: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现任良渚博物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参与“杭州全书•良渚丛书”编辑工作,整理、撰写《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良渚玉器》,参与编辑《玉魂国魄图录》《玉魂国魄系列论文集》等十余本图录和论文集。发表论文有《初窥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礼仪从头开始——说玉玦》《简析良渚文化刻符玉璧》。

朱雪菲: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考古专业,现任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表论文有《西阴文化的解体与仰韶晚期遗存的生成》《下海石墓地彩陶图案分类研究》《大河村遗址秦王寨文化彩陶再研究》《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等,著有《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



精彩内容

 

前言

文字的起源,始终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们长期执着关注的热点。因为文字的出现,象征着文明的开端,倒推文字发展的轨迹, 我们似乎离文明之源越来越近。可惜,囿于没有发现比商代甲骨文更早的 文字,我们连夏代的种种都看不太真切,更何况更早的史前。这就把良渚文明带向被质疑的边缘:没有文字的加持,文明何以为证?

在中国的古史传说里,文字是一个叫仓颉的上古大神所作。相传,仓颉是个重瞳的智者,辅佐著名的轩辕黄帝,他根据鸟兽行迹、天象变化等 进行指事状物的描摹,创立了书写系统,也就是文字。这一举措成功地打 破了蒙昧,引起天地间巨大的振动,惹得天降粟雨,而再也无法藏匿行迹的鬼怪惊怕得彻夜哭泣。

可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传说又不只是传说。传说是观念的一种反映,仓颉未必真有其人,但文字的创造与运用是为统治阶级所掌握的,这一点 就未必不属实。另外,传说中还有几个方面也颇为可信。一方面,文字的 创造是一种高等级的劳动,它很有可能不是日常生活生产中一些图案、符号自由演变的结果,而是需要一定的人员去进行综合归纳并赋予特定的意 义,若非如此,文字的通行能力与规范作用就难以体现。另一方面,文字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传说里“祥瑞”的出现也正是对这一意义的渲染,当语言能被记录,智慧得以程度地积累,其对原始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无疑是巨大的推动。

那么,良渚到底有没有文字?读完这一册书,大概我们心里就有答案了。

 

结语

其实,啰啰嗦嗦了这么多,良渚时期是否存在文字这个问题,实在很难用“有”或者“没有”来回答。确切来说,暂时还未发现良渚时期可 以为殷商甲骨文所接续的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良渚时期未必没有文字 的替代物,即能够发挥类似于文字功能的图符。当然,寻找这类图符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很难通过目前掌握的材料,去判断这些图符具体表达 的意义。即便是看着明明白白的图画形象,背后还有令人难以琢磨的创作 动机。

除了想象与比附,从形式上对图符进行分析才应该是考古人的基本功。与所有的考古材料一样,图符的研究存在天然的局限性。首要原因是 器物的残碎,这就造成了我们获得的许多图符形象不完整。倘若一些残底 片上见到刻符,没准儿原先是个符号组,而我们只能见到残存的一个、半个。而如果是那些刻于器物肩部、腹部这些位置的图符,直到我们所见, 更有可能只是一组别有深意的符号之一角。另外,见于器底或是盖钮部位 的符号,通常由于处在圆周之内,无法确定其正置的方向,更不用说刻画上的个性导致的符号变形、笔画的紧凑或疏松。

比较这些表意的图符与装饰性的刻画纹饰,我们不难发现,后者的程式化程度更高;比较陶器上的刻符与玉器上的刻符,玉器上的刻符程式化程度更高。而我们对于程式化程度更高的图符,有着更强的阐释能力。这 是因为,特定的程式反映出良渚人思维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旦为我们所掌握,便有了解锁良渚人某些观念的钥匙。其实,囊括了绝大多数表 意图符的陶器刻符,也有许多固定的程式,我们仍然缺少综合研究与更为 合理的分析归纳。固定的程式,可以代表一个成熟的观念。可以是单独的图符,也可以是图符的组合。而固定不等于毫无变化的重复,恰恰要在固 定中出现变化,才能使得一种观念通过图符的形态得以巩固。如庄桥坟 T101②:10石钺(见第四章图4-64)的A面“甘”“丄”形图符的组合, 即是这样的一个观念形态。至于观念的内涵,虽然很重要,但也不可操之 过急。为何古文字学、民族学资料在研究原始符号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原因之一还是考古材料的准备问题。考古人是熟悉这些一手材料的,相 信考古人对这些图符形象的感知为深刻。如何准备材料,即如何做好图 符的类型学,是个值得思考也值得期待的考古学问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