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83.9 7.0折 ¥ 12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黄枬森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1250
出版时间2011-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0元
货号22587076
上书时间2024-11-13
黄枬森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开创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化、中国化和哲学理论创新等方面,其开创性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鲜活而重要的一页。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黄枬森先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满足哲学研究工作者和读者的便捷阅读之需,本书编委会全面梳理、编辑出版了《黄枬森文集》。
、二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至2011年来有关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人学、社会文化理论等方面的重要著述20多部,近110万字。
黄枬森先生出生于1921年11月29日,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校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起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先生还历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笔记》注释
二、辩证法的要素(简介)
八、谈谈辩证法问题(简介和注释)
《哲学笔记》与辩证法
列宁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三、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版)词条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
绪论
第十三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与改革》序
《列宁传》导言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 物质统一性与意识能动性
第四章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与全面地动态地观察问题
的方法
《人学词典》总论词条
人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
导言
第三章 列宁在次俄国革命准备和实行时期的
哲学思想
黄枬森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开创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化、中国化和哲学理论创新等方面,其开创性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鲜活而重要的一页。为了全面系统地展示黄枬森先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满足哲学研究工作者和读者的便捷阅读之需,本书编委会全面梳理、编辑出版了《黄枬森文集》。
、二卷,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至2011年来有关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人学、社会文化理论等方面的重要著述20多部,近110万字。
黄枬森先生出生于1921年11月29日,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校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起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先生还历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的关系问题。
记得60年前北平解放后不久,北京大学在广大教师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我和一位女教师之间发生过一场争论。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政治理论,不是学术,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服务的,而学术应该是中立的。我则认为它确实是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以及全人类服务的,但它不仅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述,同时还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而这一点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和逻辑论证的,它是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后来我的认识渐渐更加深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可以一致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的。但在现实中,这两种性质又常常处于矛盾之中,要使它们一致常常需要作艰苦的努力。“文革”中,它的意识形态性曾经压倒了它的学术性,以致“文革”后十多年,尽管它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渐渐得到结合,人们还时常感到“心有余悸”。这个结合的过程并不容易,结合不好的现象在两个方向上仍然广泛存在,以意识形态方式处理学术讨论固然有之,以学术名义排斥马克思主义研究更为常见。要把二者高度地结合起来,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
我自从接触马克思主义以来,就明确地知道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从事实践活动的思想武器。既要指导实践,其理论就必须是科学的。这决定了它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是不可分的——没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会变成纯经院主义的东西;而没有科学性,它就不会有指导实践和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列宁有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就因为它正确。
我长期在学校里工作,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科研,深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实属不易。但我一直在努力这么做。近30年来,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努力从实践方面加强它的科学性,即根据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展去改进它,使它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严密,这样,它就会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去说服人民群众,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并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充分的实践根据,一百多年来在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在今天,仍然指导着我国走向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然,它也需要不断提高科学性,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它的发展和创新,正是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来的任务。
现在学术界也存在着另一种声音,认为哲学根本不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脱离实践,是教科书哲学,只有实践唯物主义才是实践的哲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排斥科学性只要实践性吗?或者反过来说,实践能够离开科学指导吗?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不能丢,科书哲学,只有实践唯物主义才是实践的哲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排斥科学性只要实践性吗?或者反过来说,实践能够离开科学指导吗?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离开科学之路,只有加强它的科学性,才能加强它的实践性,反之也一样。实践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就能互动共强,分开来只会两败俱伤。
国内完整、准确地领会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真谛的,除去黄枬森先生外,寥寥无几。
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却是多如牛毛。
读黄先生的文章,犹如与智慧的长辈在谈心,不仅能够把你心中有关人生和社会知识探索、认识中的苦闷、迷惑一一消除,而且能够给人以光明方向的指引。在这里,哲学作为一门智慧的学问,得到了完整的回归。
——本书责任编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