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杜学文 978752122426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刘慈欣科幻小说论/杜学文 9787521224269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3.57 7.0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学文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2426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627521

上书时间2024-11-08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刘慈欣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创作科幻文学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与感受的空间,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讲,如果说刘慈欣是一位科幻文学作家,他应该也是一位思想家。或者说,他是一位以科幻文学为载体来思考宇宙人类终极问题的思想家。他以科幻提升了文学的品格,用文学表达了这个时代人类的忧思。

首先一个问题是,宇宙是什么?其中也包括宇宙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形态,其最终目的或结局是什么,等等。这当然是人类思考的终极问题。关于宇宙的形成及其形态,人类进行了长期的探寻,在不同时期均有重要的成果。但是,由于人类的认知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个人修养的、技术条件的、文化观念的、方法论的等,这种探求还只是一个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突破、深化的过程,并没有最终的结论。人类对宇宙及其现象认知的突破往往会引发社会文化的变革与进步。最典型的就是“日心说”的出现。尽管今天来看这些研究还充满了局限,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革命——无论是科学的,还是文化的、社会的。

在人类探求宇宙奥秘的进程中,中国古典天文学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前列。据传说,至少在黄帝时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天文学研究机制,应该是非常早的研究现象。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探究体系、机制与成果,其中一些在人类天文学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至今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典天文学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重要成果。如对星宿与星象的研究,对彗星等现象的记录,尸子关于“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论断等均是当时极为重要的贡献。而老子《道德经》更是一部以宇宙自然存在与运行法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很难说刘慈欣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多么深入系统的再研究,但他的描写确实是建立在人类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在他的作品中,虽然并不是刻意地,但却是多方面地描绘了宇宙的形态、运动,以及宇宙内部各种现象的相互作用,宇宙与人类的关系等。作为“文学”,他可以不太考虑科学意义上的准确与真实程度,但作为“科幻”,其想象却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的。

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人类——人类的诞生、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精神品格,以及人类的未来,等等。刘慈欣显然注意到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智慧生物可能在宇宙生成之后的若干时间内都存在,其中也包括人类。但是,人类的出现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这在其小说中多有表现。人类的文明是刘慈欣小说关注的重心。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可能是他着力表现的内容。不同的智慧生物创造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生成,但由于条件的改变使文明改变或消亡。刘慈欣也注意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注意到了新的文明与旧的文明之间的关系。他构建了从宇宙的宏观整体到微观存在的不同处境、现象、遭遇,以及不同层级文明之间的关系,力图表达文明之间相互依存的规律性,以及人类需要警醒的问题、应该选择的方向,使人类及其文明拥有更强的生命活力与创造力。

人类是不同时期不同个人的集合体。每一个体都应该负有人类的责任。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的存在是共同的。刘慈欣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的形象。他们的种种行为体现了现实中人的选择。总体来看,刘慈欣更强调人的奉献精神、集体意识、责任感、信仰,以及相互之间的团结、互助、共进。当然也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的贪婪、自私、愚妄,以及由此给人类与文明带来的灾难、毁灭。无论宇宙或者人类遭遇什么样的挑战,乃至毁灭性的挑战,刘慈欣总是寄予未来以希望。哪怕是这种希望如浩瀚宇宙之中的一粒种子,也赋予其生的可能。

就人类的境遇而言,危机时时刻刻存在。如何应对危机、化危为机,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作为科幻文学作家,刘慈欣对科技充满了巨大兴趣。他描绘了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的各种宇宙形态,以及人类应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无不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甚至,他希望人类能够发展出最先进的技术,以解决可能出现的危机。但是,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技术并不是最具意义的,艺术才是最具魅力的。在他的笔下,宇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审美魅力的艺术品,体现了最高的美。而技术也是美的体现者。那些最具攻击性、杀伤力的“技术”,恰恰是艺术之美的承载者。即使是人类生死存亡之际的太空黑暗之战,似乎也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呈现。可以说,他赋予艺术以最高的意义。就个人而言,人格中的艺术特质具有使人更加完美的意义。而对宇宙终极美的追求是文明存在的唯一寄托。这种存在的艺术性,乃是宇宙秩序的体现。对于人类而言,宇宙就是一件充满魅力的艺术品。

因此,这就有一个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宇宙有自身独立存在的秩序。这一秩序并不由人或者哪种超验的力量决定,而是由宇宙自身的根本性形成。同样,作为宇宙存在物的人类,其存在也不是由人类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宇宙的秩序决定的。当一定的条件形成后,人就出现了。人只是宇宙整体存在的一个部分,一种过程。人类必须顺应或者服从宇宙的存在法则。如果破坏了这一法则,人类就会消亡。但是,人类又是具有自觉性的一种存在。人类时刻要体现、表达自己的能量,希望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具“人”的而不是自然与宇宙的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可以的,是体现人性的。但如果突破某一限度,就会给人类带来伤害,甚至导致人类与文明的毁灭。或者可以说,刘慈欣的全部作品就是在描写这样的可能性。除其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外,那些中短篇小说亦从比较微小的角度来描绘这一现象。他希望人类能够具有把握这种尺度的理性自觉,不再放纵自身的欲望、愚蛮,而是依靠理性自觉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内省的、多种生命共生的文明”。也许,这种期待不一定会成为人类终极的存在现实,但至少他希望这是一种终极的现实。刘慈欣以自己的睿智与情感向人类发出了警示。

问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落差。从现实出发达至理想,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将应对各种挑战、危机,付出巨大的努力、代价。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挑战与危机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甚至也可能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星球、星系的。它是属于宇宙的,是宇宙存在需要面对的。虽然我们不能忽略个人的作用,但仅仅依靠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组织动员全人类的力量形成一致的目标、共同的力量、严谨的组织,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需要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结成宇宙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刘慈欣在小说中不断地讲述人类整体与宇宙力量之间的博弈。在这样的过程中,宇宙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甚至也遭遇了几近覆灭的危机。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良知、光芒与智慧,仍然为宇宙的存在与人类的重生保留了可能。在这样的挑战中,人类摒弃了地域、国家、种族、宗教、性别等差异,结成了休戚相关的共同体,为自己的命运而努力。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也是一个必然的存在。如果人类不能把自己的未来与宇宙自然之法则、超越具体利益诉求的共同目标统一起来,自身的毁灭就是必然的。刘慈欣在小说中,对这种“毁灭”有生动的描绘。这是对人类的一种寓言式警示。同时,他也以充满哲理意味的描写启示人类更好地把握宇宙自然与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使这种关系更协调、更有序、更具价值。

这种价值更主要的应该是人类自身承担的责任。在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时,人类应该如何?个体的人应该进行怎样的选择?刘慈欣描写了不同的人之间由于利益、认知的差异形成的矛盾,甚至对抗。但是,他所希望的仍然是人类应该表现出更具根本性的品格。他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形象。总体来看,这些形成人类主体力量的人的品格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爱心,是人类构成细胞的“个人”对他人的爱、对人类的爱、对宇宙自然的爱。在刘慈欣这里,爱是人类理性行为的基础。其次是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人类的命运负责,应该具有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自觉性。即使是对人生表现出消极散淡态度者,在特定的历史机遇中也应奋起。再次是奉献。为了人类的命运与终极目标,个人应该奉献自己的智慧、才华、能力,甚至生命。最后是智慧。这种智慧的含义是多重的。但主要表现在洞察力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趋向、态势有清醒的认知、判断,并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相应的是能力,就是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不仅要化解危机,而且要达成目标。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要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希望,保留种子。总体来看,刘慈欣极力表达的是他对人类的希望、期待,以期唤醒人类的理性与良知。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承担这样的使命?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毫无疑问是接受东方文化与理念的群体。这并不仅仅因为刘慈欣是一个东方人,是一个在东方学习生活并接受教育的人,也并不仅仅是出于爱国主义的道义选择。刘慈欣并不是一个保守封闭、带有偏执意味的作家。他的创作与选择是基于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深刻分析与深切体察之上进行的。宇宙自然的运行法则并不是一种主观的抉择,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类的未来必须顺应宇宙自然之法则。这个关乎人类终极意义的结论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观念,而是一种现实教训。尽管在数千年之前,人类的智者已经觉悟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也只有在现代化成为潮流之后,更多的人才体悟到这种关系的必然性。这是由人类的发展历史决定的,也是由东方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的智慧形成的。同时,这种选择也并不仅仅是刘慈欣的,而是众多的参透历史与人生奥秘的东西方智者共同做出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刘慈欣在自己的参悟中认可了这些智者的选择,并把这种选择作为自己的选择。刘慈欣的思想资源,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意味,但其根本仍然是东方智慧。

这种表达对作家来说是一种考验。这就是要把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艺术体。东方与西方,在很多时候被人们认为是矛盾的,或者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但是刘慈欣自然地使其中有益的元素有机结合,构成了能够帮助人类走出困境的统一体。技术与艺术可能是抵牾的,但在刘慈欣的笔下,却是一体的、统一的。他天马行空、竭尽所能地描绘技术的宏大时,实际上在为我们构造一个艺术的世界。他为我们详细地刻画某一人物的正面时,却为我们指向了他的背面。他为我们叙述一个事件的不可能时,却把我们引向了这个事件的可能。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叙述魅力与人格的丰富性、思想的深邃性。尽管刘慈欣说,自己只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但在“讲好故事”的背后却是关于现实与未来的充满审美魅力的深刻体悟。

这就需要一种极为非凡的想象力。艺术是想象力的产儿。而刘慈欣正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人在这个时代最具恢宏气势的、超出一般意义的、具有建设品格的想象世界。他为我们描绘了宇宙的各种形态,以及人存在于其中的活动形态——星系、星云,奇点、黑洞,二维、四维与更多维存在,以及时间的改变,等等。在这样的想象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世界。刘慈欣也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凭借科技发展产生的新技术——各种宇宙战舰与飞船,能够与外太空相连的“天梯”,人类创造的拟太空,以及智能生活等。他还为我们设想了不同于现实但很可能成为日常的“未来”生活状态——生活在树上或地底城市中的人们,已经荒芜了的曾经的都市与田野,用化学技术制作的食品,以及寓言化的人物与事件。他也为我们描绘了更加微观的存在世界——地心中的文明,微观化的新人类,人体内部结构与宇宙之间的统一性状态等等。这些想象创造了一个非同日常、超出认知的宇宙形态与人类形态。在这样的超级科技与超级想象中,人的情感世界、伦理关系、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本质性的改变。这些想象触目惊心、精骛八极,宏阔辽远、细致入微,在自由中充满了限制,在限制中显现着自由。可以说,他小说描写的形象、事件,很多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不具备现实性的。但是,他的细节、思想、精神却又多是现实中存在的,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有充分的现实针对性与现实启迪价值的。

由此,刘慈欣的描写就超越了文学的界限。它不再是一个文学现象,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类关于自身与宇宙的认知,关于现实与未来的思考,关于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的审视与重建等。同时,他在小说中,也描绘了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文化,乃至于社会组织、政治结构,甚至技术手段等。这样,刘慈欣的小说就演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明形态。而这样的文化与文明,尽管是属于全人类的,但仍然是植根于东方之历史与文化的,是体现了中华文化品格的。这不仅对我们重新认识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亦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成为人类思考宇宙自然、自身与未来的重要成果。这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文化,并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的创作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科幻文学在英国出现的时候,正是这个引发工业革命的日不落帝国兴盛强大的时期。随着英国的衰落与美国的兴盛,科幻文学的重镇发生了改变,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今天,尽管美国的科幻文学已不如从前,但仍然是世界科幻文学的引领者。而中国,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掀起了数次科幻文学的热潮之后,再一次引发世界性的关注,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这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现象。由此,刘慈欣把科幻文学的发展兴盛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也使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地出现时,亦将迎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进一步繁荣。

后  记

关于刘慈欣及其创作,可以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还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乃至于生物学、天体物理学、材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刘慈欣的科幻文学与其他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科幻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来展开。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却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做这些研究。能够与读者交流的话题,目前就只能如此了。这显然是非常遗憾的。不过,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们进行讨论。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刘慈欣的话题,更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想象力、未来希望与人之本质、宇宙意义的话题。

刘慈欣并不是突然之间来到我们面前的。他对科幻文学的努力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探索。他是不是对从事科幻文学的创作充满了自信,我很难说清楚。但他心无旁骛、坚忍而执着却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科幻文学界,他早已是极为成熟的作家。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却有点“从天而降”的感觉。特别是他获得了雨果奖之后,似乎打开了人们的另一只眼——人们不仅有观察现实世界之眼,还有仰望星空、关注宇宙未来之眼。人们在突然之间非常具体又非常生动地发现,人类的世界是如此之广阔,而人类却又如此之渺小。人们需要从习惯了的视野中出走,看一看宇宙是怎么回事,宇宙之中的人类是怎么回事。

刘慈欣的创作首先是科幻文学。人们的讨论多也从这样的角度展开。但他的创作当然也是文学。他为科幻文学提供了许多新的贡献,也毫无疑问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中国文学如果没有刘慈欣,将会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他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而且也证明了中国文学。从一开始,中国文学就是一种把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极为生动地表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与方法论。在中国文学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就是把人事与天事统一起来。如果《击壤歌》可以作为中国文字记载的第一首诗歌的话,它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之前表达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命状态完全是人适应宇宙自然存在法则的哲理体现。这种品格一直延续下来,也成为中华文化在文学中的一种典型体现。伟大的司马迁在谈到他撰写《史记》的相关思考时说,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但并不仅仅是史学著作,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一部哲学著作。天与人的关系、古与今的关系是这部不朽之作的首要主题。这种追求已经潜移默化为一种无意识现象,在中国作家的思想与行为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当然也包括刘慈欣。

随着刘慈欣热的持续蔓延,刘慈欣及其科幻文学创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他的作品被各种艺术体裁改编,如话剧、动漫、绘本等。最引人关注的当然是影视作品。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第一部与第二部的先后上映,在海内外均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电视剧《三体》也已经与观众见面。由其小说而生成的衍生产品也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其中最为集中的一点是刘慈欣科幻小说表达出来的价值观。这是一种充分体现了中华智慧的价值表达,也可能是人类能够走向未来的价值选择。这一现象的出现当然是因为刘慈欣生活在东方中国,对中华文化有不自觉的热爱与尊重。但应该也不止于此。我更想强调的是这种价值选择是基于刘慈欣对人类命运、宇宙法则、未来世界的长期观察、研究、体认基础上做出的文学表达。虽然我们很难断定他受到了哪位或哪些思想家的影响,但我们可以说他的认知与世界上那些极具智慧、对人类未来充满担忧的思想家们有着同样的价值倾向——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现出的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形态。或许在这样的表达中,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意志,他的作品具有了最广泛的世界性关注。因此,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就不再是具体的、细节的,而是具有规律性与必然性的。也就是说,刘慈欣的作品具有某种极为深刻的哲学意味。这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会生发出更多的思考,从而感受到不一样的生命意义,对社会现实与人类未来产生更深刻的体悟。

关于刘慈欣及其作品的研究当然是一个热点。这些研究有很多是从文学的层面来探讨的,包括对某一具体的作品如《三体》的研究。这当然是很好的。但也有很多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来研究的。这种研究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如从物理学的角度、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乃至于政治学的角度,等等。这些研究反映出刘慈欣作品所蕴含内容的丰富性。因此,我以为还有很多话题是可以讨论的。就是说,对刘慈欣这样的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学国际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有巨大的空间存在。这并不是一种即时性的研究能够完成的,更应该是一种具有时间意义与空间意义的研究话题。

收录在这本书中的文稿陆续在一些刊物发表。如《中国文学批评》《中国艺术评论》《小说评论》《天涯》《中国图书评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湘江文艺论坛》《黄河》《名作欣赏》《火花》等,在此我向这些刊物与它们的编者表示诚挚的感谢。书稿交作家出版社之后,受到了出版社各个环节的重视、支持。作家出版社的严谨认真、职业素养都令我感到十分敬佩。不论是决策层,还是负责具体编辑的同志都表现出优秀的敬业精神、出色的业务素养。在此我也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书中存在的不妥、欠缺,均因我个人的学养不足所致,亦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杜学文

2023年7月1日



导语摘要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读者打开了新的观察世界之眼和仰望星空、关注宇宙未来之眼,他写了什么故事,能让人们感受到世界之广阔、人类之渺小?他有什么审美观和宇宙观,让人们从习惯了的视野中走出,想了解科技之美、人文之美、宇宙之美?他有何种书写世界的方法,让人们看到宇宙的光亮和秩序?他的小说有什么特质,能引发人们对人类命运和科学精神、历史文明的思考?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岁月以文明,作者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与评论,给文明以总结。本书用十个篇章诗意再现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独特风姿,深情展望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杜学文,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及文化理论、文明史研究,已发表研究成果三百多万字。出版有文艺评论著作《寂寞的爱心》《人民作家西戎》《追思文化大师》《生命因你而美丽》《艺术的精神》《中国审美与中国精神》,文明史研究著作《我


们的文明》《被遮蔽的文明》《融合与创新》《何以直根》等。主编的作品有《聚焦山西电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刘慈欣现象观察》《“晋军崛起”论》《新时代中华审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山西历史文化读本》《三晋史话·综合卷》《山西历史举要》《开放与融合》《与大学生谈心》等。先后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长江文艺》双年奖、《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等。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只是要讲好一个故事


  ——刘慈欣小说的叙述1


第二章 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


  ——刘慈欣审美观分析22


第三章 宇宙与人:未来的未来在哪里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观42


第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


  ——刘慈欣小说中的道德观61


第五章 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


  ——刘慈欣观察世界的方法论79


第六章 那是我们心中的星星


  ——刘慈欣小说中的人类及其命运97


第七章 它一定体现着最高的和谐与美


  ——刘慈欣的宇宙、人类及其命运共同体111


第八章 在这宁静中,地球重生了


  ——刘慈欣小说中的中国精神131


第九章 它给你一个秘密的启示,耐人寻味


  ——刘慈欣小说的思想资源145


第十章 给岁月以文明


  ——刘慈欣《三体》的史诗品格172


附1:刘慈欣写了什么?


  ——与读者朋友谈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196


附2:现实与未来


  ——《中国科幻文学40年论坛论文集》序229


 


后 记233



内容摘要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给读者打开了新的观察世界之眼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