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82.5 6.8折 ¥ 12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卞利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75903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2元
货号23655786
上书时间2024-11-08
序
引论
章 鸦片战争与咸同兵燹时期的徽州文化
一 徽商开始衰落
(一)陶澍盐法改革与徽商的衰落
(二)咸同兵燹加剧了徽商的衰落
二 经世致用思想与实践
(一)汪士铎对徽州陋俗的批判及经世致用思想
(二)王茂荫的货币思想和对徽州社会与文化的批判
三 关注现实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涌现
(一)黄崇惺与《凤山笔记》
(二)郑由熙戏曲、诗词文学作品对徽州现实的关怀
(三)柯华辅、柯钺父子及程梯功描写残酷战争的诗歌
四 新安医学继续走向辉煌
五 徽州科技的余绪
(一)数学成就
(二)郑复光的天文学和物理学成就
六 民俗文化趋于保守
第二章 咸同兵燹后至光宣时期的徽州文化
一 徽州宗族文化的新旧交融
(一)宗族遭受重创
(二)宗族传统集体记忆的恢复与重建
(三)新宗族文化的萌芽
二 刘汝骥与清末徽州宪政调查和改革
(一)刘汝骥与徽州宪政调查
(二)刘汝骥与安徽谘议局议员选举
(三)刘汝骥与徽州地方自治
(四)刘汝骥与徽州物产会的兴办
三 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与徽州新式学堂的兴办
(一)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与徽州新式学堂的兴办
(二)清末徽州新式教育场域内外各种势力的角逐
四 徽州技艺的艰难前行
(一)徽墨制作技艺的整体凋零和胡开文墨业的异军崛起
(二)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
(三)徽州绿茶制作和祁门红茶的发明
五 新安医学向中西医结合转型
(一)新安医学依然处于总结发展时期
(二)新安医学向中西医结合转型
六 徽州文学与艺术的重塑
(一)诗词齐争辉
(二)新安画派代表人物虚谷的绘画成就
(三)黄士陵与黟山派篆刻的崛起
七 徽州学术传承与转型
(一)汤球及其史学成就
(二)鲍康的古钱币学研究
(三)汪宗沂的学术成就
八 徽州民俗与民间文化的嬗变
(一)对残害徽州妇女的陋俗进行批判
(二)对丧葬陋俗的批判
(三)对吸食鸦片陋俗的批判和严禁
(四)赌博陋俗及其禁赌举措
(五)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的嬗变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徽州文化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想在徽州的传播
(一)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二)五四运动和新思想在徽州的传播
二 徽州宗族文化的新突破
(一)外来思想的影响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徽州礼仪文化的变化
(三)胡适的丧礼改革
(四)宗族管理方面的新变化
(五)对家国关系的新认识
三 民国初年徽州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国民小学的建立和初等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及职业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四 民国初年徽州的学术文化
(一)许承尧及其学术成就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
(三)江谦的学术贡献
(四)周诒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五)吴承仕的经学成就
(六)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
五 报刊的兴办与徽州地方社会的改造、乡土文化的传播
(一)民国初期徽州报刊的起步与发展
(二)旅外徽州人所办报刊与改造徽州乡土社会的努力
(三)《徽州日报》的创刊与徽州乡土文化的传播
六 转型期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创新
(一)黄宾虹对山水画及其新安画派的传承与创新
(二)汪采白对新安画派的贡献
七 民国初年徽州地方志编纂理念的创新及实践
(一)民国初年修志活动的展开
(二)民国初年徽州方志编纂的创新实践
(三)民国初期徽州方志纂修活动评价
八 民国初年徽州妇女的日常生活
(一)徽州妇女经济地位的提升
(二)徽州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徽州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争取身体解放的努力
第四章 抗战前后的徽州文化
一 抗战的全面爆发和徽州的抗战动员
(一)动员机构的建立
(二)动员措施
二 抗战前后徽馆业的兴盛与徽馆伙友要求加资事件
(一)抗战前后徽馆业的兴盛
(二)徽馆的组织结构、投资及经营
(三)徽馆伙友要求加资事件
三 抗战时期徽州宗族文化的变化
(一)族人积极参与宗族活动
(二)宗族经济与祭祀活动受到影响
(三)升主活动中的经济与血缘问题
(四)家族与时俱进,积极支援抗战
(五)宗族与驻军血脉相连,互相声援
四 抗战时期徽州教育的繁荣
(一)抗战前后徽州中小学校的发展
(二)抗战期间徽州高等教育的起步
(三)中小学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五 抗战结束后婺源的回归与划出
(一)婺源回皖问题的形成
(二)抗战结束前婺人力争回皖的努力
(三)抗战结束后婺源回皖运动的再次高涨
六 抗战结束后徽州文书的外传与徽学研究的初步发展
(一)抗战胜利后徽州文书的发现和外传
(二)“徽学”的提出和徽学研究的初步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徽州文化史》后记
后 记
年年末,安徽省徽学学会决定编纂三卷本《徽州文化史》,这对徽学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二十卷本的皇皇巨著——《徽州文化全书》业已在年全部出版。作为一部专题史,《徽州文化全书》的出版,在徽学研究的发展史上,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对徽州文化史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须从纵的方面对徽州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进行全景式的探索和分析,以期发现与揭示徽州文化发展及其演变的进程和规律。有鉴于此,安徽省徽学学会以非凡的远见卓识提出了组织撰写《徽州文化史》的动议。这一动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
很快,来自芜湖和黄山的学者便就《徽州文化史》的撰写进行了分工,翟屯建和周晓光教授主动承担了《徽州文化史》先秦至元代卷和明清卷的写作,而近代卷则落到了我的肩上。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自己长期从事的是明清徽州的研究,突然承担近代徽州文化史的写作任务,对我来说不啻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何况学术界对近代徽州的研究刚刚起步,没有多少现成的研究成果可资参考和利用。而且,近代徽州的资料浩若烟海,极为分散,要想在短时间内收集全面,绝非易事。果不出所料,在撰写之初,即遇到了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原来计划组成的研究和撰写团队成员因工作与其他原因,终有两位退出。这样,在不断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又重新组织人员。重新组织起来的团队成员全部来自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他们尽管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研究计划,但当我邀请他们参加《徽州文化史》近代卷的撰写任务后,他们二话没说,便积极投入了资料的收集和撰写工作。在此,我谨向参加本卷撰写任务的徐道彬研究员、胡中生、张小坡副研究员和张绪助理研究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奉献,这部余万字的《徽州文化史》近代卷可能还会遥遥无期。
本书是集体研究、精诚合作的成果,具体撰写的分工如下:
卞利,负责全书写作提纲的拟定以及统稿修改、图片选用任务,同时撰写引论,章第二、三、四、五、六,第二章(二)(三)和第四、五、六、八,第三章、三、六,以及第四章第四、六部分。
徐道彬,负责撰写第二章第七和第三章第四部分。
胡中生,负责撰写第二章(一),第三章第二,以及第四章第三部分。
张小坡,负责撰写章,第二章第二、三,第三章第五、七、八,第四章第二,以及附录部分。
张绪,负责撰写第四章、五部分。
本书的撰写得到安徽省徽学学会和安徽人民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照。在此,谨向他们致以真诚的感谢!
本书成于众人之手,加之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其中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甚至错误,不少内容因资料原因,未能撰写入书,留下许多遗憾。这些遗憾,只有等将来修订或再版时予以修改、补充和完善了。
卞利
年月日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