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32.86 4.7折 ¥ 69.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石孝义 编著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56520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29374199
上书时间2024-11-05
序
先秦至两汉,从严格意义上讲,独立、完整的游记作品应当还没有出现。当时因为生产力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微弱,所以名山大川便被人为地披上了一件神灵的外衣,当时华夏大地的名山大河均成为天帝神祇的化身,于是人类臣服于斯,膜拜于斯。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携有一股强大的威慑力。古代先民对自然山水始终抱有一种仰慕而崇拜的心理,所以这时才会产生像《山海经》那样荒诞、离奇、怪异的山川记述。有人说这是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源头,这种说法无疑有些牵强,因为《山海经》中有关山川湖海的记载虽然很多,但大多为无稽之谈,正像清人所纂《四库全书》中说:“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
先秦时期,比较客观纪实的地理方志类的著作,还有《尚书•禹贡》《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汉书•沟洫志》等,但在这些著作中,一般多为水道流向、农田水利、州郡辖属、民情风俗的官文记载,其中地理方志类的文字记载的意味要远胜于山川形貌的文学描写。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先秦时期诸子的著述主要是有关社会政治、道德修养、哲学思辨性质的学术文章,其中偶有提到山水一类的文字也不过是意在借喻说理,或附着于哲学思辨之中作为比喻的手段出现,并非单独以山水之美或山水之游为目的的写作。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还没有有意识地、刻意地去描摹山水的自然形态,也不懂得将山水视为人类游乐的对象加以歌颂赞美。因此,在先秦诸子的文章著述中还没有清晰的山水游记的影踪出现。
当历史进入到两汉时期,一种新的文体“赋”出现了,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放异彩。在两汉的文赋中,已经开始出现成段山水文字的描写。如汉赋大家枚乘在《七发•观涛》中,有一段对江涛的细致刻画描写。从开始,到少进,到波涌,阶次递进,文中描写与比喻相结合,形象而又贴切。但枚乘写观涛不是专门为了表现观涛,而是借赋中假托的吴客,由他分述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由静而动,由近及远,一步步地启发楚太子,诱导他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再如,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也出现了专门写山的描写,但司马相如写山水土石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欣赏和表现它们,而是借描写山水土石的名贵,表现云梦的盛况。
在山水游记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相对完整性的游记作品的出现,当数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封禅仪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次用散文化的语言,真实、具体、形象地描写出了东岳泰山的雄伟风貌。《封禅仪记》的这种开创性的山景描写具有重大意义。它从实践上突破了古人对名山大川的单纯的宗教式的崇拜,开始有意识地记录人类对自然美的欣赏。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篇作品也算不上一篇完整的游记作品,正如王立群教授所说的:“显而易见,马第伯的《封禅仪记》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具有文体意义的山水游记,它只是汉代封禅大典的真实记述。从《封禅仪记》的写作目的、行文重点—对泰山封禅全过程的详细记述中都可以看出来。但是,它的出现却标志着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意识继孔子‘比德’学说之后,首先在实践上对自然神秘论做出了一次重大的突破。”但即便如此,《封禅仪记》在我国古代游记散文史中也完全能称得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一篇作品。
两汉时期,尚没有完全独立成篇的游记作品面世,所以说这个时期还属于游记萌芽时期。“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随后到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南北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时期。这一时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山水游记正式开始形成的阶段。但这一时期,游记出现的形式主要还是诗序、书札等。其中以诗序形式出现的游记有东晋僧人慧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隆安四年仲春,慧远与住庐山的众道人同游石门,众道人先后赋诗记游,慧远则作了诗序,这篇诗序是专门为这次游记所作的序。全篇凡写景状物无不形象生动,文辞典雅,文句为近骈文形式,文末因景而引发议论,颇带有晋代特有的玄谈气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同样是一篇“序言式”的游记名篇。其中以书札形式出现,且比较著名的游记作品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登大雷岸与妹书》中,那高耸峥嵘的雄山峻岭,那幽深广漠的深林暮野,那烟波浩渺的浩瀚长江,那渔舟沙渚、雁翔鹤鸣的水泽洪波……作者全都一一细致描摹得如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卷,使人读后如身临其境。《与朱元思书》中那沉影凝碧的“异水”,那比高竞远的“高山”,那泉水声、鸟鸣声、蝉噪声、猿啼声,在高岩深谷中传出的清幽的音响,都一一扣动心弦,引人遐想。这两篇游记虽然在写景上都有极为逼真的写实铺陈,但在表现手法上还处于山水游记的初级阶段,其大量篇幅还只是客观地描山摹水,没有注入太多作者的个人情感、思想、议论等因素进去,没有明显的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在里面。
在鲍照、吴均之后,代之而出的游记名篇当数郦道元的《水经注》。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地理专著,又是一本出色的散文集,应当说这部著作是游记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这一时期游记文学的成就,它虽是作者为前人的地理书所作的注释,但其中因水写山、缘地记事,描绘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与名胜古迹的文字,文学价值极高。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可以说郦道元的《水经注》的出现,为后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做了一个先导。
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问题,就是晋宋时期出现的所谓“地记”,亦是这一时期游记散文发展的亮点。地记也可称山水记,是专记一山一水的山水散文。其与山水游记的本质区别是,略去游踪而专记述山水景物,它是以空间为线索组织成篇。晋宋“地记”,包括东晋袁山松写的《宜都记》和刘宋时盛弘之写的《荆州记》等作品。东晋人袁山松所著的《宜都记》,描叙三峡风光,这篇作品是依靠《水经注》的结集才得以保存下来。文中写景十分简练,抒情味道很浓,借古事抒发个人的情怀。钱锺书先生曾赞誉这篇文章是“山水记由附庸蔚成大国的标志”。《荆州记》则主要是记载荆州与古代楚国的地貌及其变迁,以及各地的乡情、盛物、人事典故、名胜景点等。《宜都记》《荆州记》,其中都有专门描写山水的文字,说这两篇文章是山水散文的雏形应当不为过,但如果说它就是独立成篇的山水文则略有不妥,因为,这两篇文章确实只是一些山水的片断记叙而已。概而论之,《宜都记》《荆州记》和南北朝时期所有记叙山水的文字一样,它们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体例的后形成起到了某种借鉴作用,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
......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菁录”系列丛书共六册,是一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篇的汇编集。本套丛书收录、译注了上至两汉下至清代两千年间的几百篇山水游记佳作。
每册书都由游记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赏析五部分组成。全书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长卷,纵向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以及辉煌成就,同时又为读者展示出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意雅情,以及他们笔下斐然不羁的文风。
本册《清卷:一城烟火如绘》选编、译注了从康熙年间至清朝末年的优秀山水山水游记作品,作者可以从中品味其古韵风貌。
石孝义,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至2015年将近十年间,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发掘整理工作,曾深入民间采访民间手工艺者、非遗继承人几十人,刊发报道百余篇,拍摄照片几千幅。从2016年至今致力于传统文化、国学典籍的搜集、整理、编校、注译工作。
游雁荡记/方苞
游潭柘记/方苞
游虞山记/沈德潜
游三游洞记/刘大櫆
游晋祠记/刘大櫆
游万柳堂记/刘大櫆
登华山记/乔光烈
随园记/袁枚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
游庐山黄崖遇雨记/袁枚
游桂林诸山记/袁枚
游珍珠泉记/王昶
登泰山记/姚鼐
游灵岩记/姚鼐
游媚笔泉记/姚鼐
西樵/李调元
霍山/李调元
游历山记/黄钺
游歙西徐氏园记/王灼
游庐山记/恽敬
登州观海记/焦循
宝山记游/管同
游小盘谷记/梅曾亮
钵山余霞阁记/梅曾亮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龚自珍
说居庸关/龚自珍
君山月夜泛舟记/吴敏树
游君山记/刘蓉
留园记/俞樾
湖心泛月记/林纾
记九溪十八涧/林纾
游劳山记/张道浚
游狼山记/张裕钊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菁录”系列丛书共六册,是一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篇的汇编集。本套丛书收录、译注了上至两汉下至清代两千年间的几百篇山水游记佳作。
每册书都由游记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赏析五部分组成。全书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长卷,纵向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以及辉煌成就,同时又为读者展示出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意雅情,以及他们笔下斐然不羁的文风。
本册《清卷:一城烟火如绘》选编、译注了从康熙年间至清朝末年的优秀山水山水游记作品,作者可以从中品味其古韵风貌。
石孝义,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至2015年将近十年间,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发掘整理工作,曾深入民间采访民间手工艺者、非遗继承人几十人,刊发报道百余篇,拍摄照片几千幅。从2016年至今致力于传统文化、国学典籍的搜集、整理、编校、注译工作。
游雁荡记
方苞
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第四名。时因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牵连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方苞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使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1722),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后累迁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1739),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方苞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1749)病逝。享年八十二岁,葬于江苏六合。方苞是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著有《周官集注》《周官析疑》《礼记析疑》《丧礼或问》《离骚正义》《文集》《集外文》等,另删订了《通志堂宋元经解》传世。
癸亥[1]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3],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4]曰:“盍[5]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6]诸山,乃荒陬[7]中一邱一壑,子厚[8]谪居幽寻以送岁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9]、金陵之摄山[10]、临安之飞来峰[11],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12]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13],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癸亥:指乾隆八年,1743年。
[2]望前一日:即阴历十四日,古代称十五为望日。雁山:即雁荡山。
[3]榛芜:草木丛杂,形容一片荒凉的景象。
[4]鲍甥孔巡:即鲍孔巡,方苞的外甥。
[5]盍:何不,为什么不。
[6]永柳:即永州、柳州,在湖南省南部,当年柳宗元曾贬戍于此,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7]陬(zōu):角落,引申为偏远的地方。
[8]子厚:即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
[9]浮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北靠长江,以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四大奇观。
[10]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11]临安:即杭州。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赞叹说:“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此而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12]痏(wěi):疮。蹶(jué)然:歪斜不正,别扭的样子。
[13]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译文
乾隆八年中秋节前一日,我进入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经野草丛生,一片荒芜,不能攀登探寻了,而雁荡山的姿容、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说:“这座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僻角落的一座土丘、山沟,柳宗元贬官居住,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的山海之中,清幽奇峻,险要陡峭,奇形怪状的山峰,实在是高大而且繁多。想要以词句的雕饰来形容雁荡的外形,则只能将雁荡风光描画得与其他名山相类似,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山的独有之处有两点。在之前见过的山中,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崖洞窟不是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庸俗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就如同长了疮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从远古一直保持山的姿容到现在,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因所处在僻远的地方,那些富贵且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更不会花费时间、财力来标榜自己曾经来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斧凿相加,使岩壁剥落,致其受辱的原因。另外,那些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洞深邃、崖壁陡峭,抬头观望、俯身探视之间,严肃恭敬、平静端正的心油然而生。因为一到了这儿,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我的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之道,都可以得到和了解了。
赏析
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市境内,放眼望去万山重叠,峰峦雄列,奇峰遮天,气势磅礡。徐霞客曾赞说:“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乾隆八年的秋天,当时七十八岁高龄的作者,因老病获假回乡休养,趁前往浙东求医之便,游览了天姥、雁荡诸山。本文虽是一篇游记,却并不重在写景,借雁荡山而阐发个人的论点,并引申发挥,进一步阐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世俗的鄙视。文中先贬薄柳宗元游记内容琐碎而无聊,处处着眼于“一邱一壑”的描写,因无所事事,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辞藻来刻画他的游记作品。而雁荡山却是“实大且多”,所以要写雁荡山就不能光注重雕绘外形,而应求其肖似,并着眼于它整体的内在精神。由此作者进而提出两点体会。一是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因此,作者强调这两点是修士、圣贤取得事业成就的根本。所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宣扬修身的议论式游记。它在思想上阐发的仍旧是古代希圣希贤的道学思想,但在写作上颇具特色,结构简洁,说理清晰,形容得体,紧紧抓住雁荡山的整体特点,对比论说得较为合情合理,所以从表现形式上看,其艺术成就亦为可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