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 104.51 5.3折 ¥ 1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德辉 辑校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2295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9121168
上书时间2024-10-31
前 言
姓氏書即記載人物姓氏源流、家族宗支傳衍的古書,起源於漢魏,流行於六朝隋唐,在中古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此後雖然歸於消歇,但繼之而起的家譜族譜又蔚爲大國,更加壯觀,其價值亦不可忽。在傳統的四部分類中,姓氏書多被放置在史部譜牒類或譜系類,少數被歸類到雜史類,表明爲我國圖書的固有品種及學術的固有門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姓氏書在古籍整理中一向是受輕視、用力少的一類,已有的成果多是針對《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辯證》《通志·氏族略》等譜系類專書的輯佚和考證,尚未顧及姓氏書的全體,無論從文獻輯佚還是校勘、考證、注釋等層面看,都還頗有可爲。清人雖有一些姓氏書的輯本,但是一則七零八落,遺漏甚多,二則只輯佚,不校勘,更不考證、注釋。今人雖也研究姓氏書,但多數是從姓氏譜牒之學入手的,研究做得專而深,於文獻整理及文學研究、其他研究用力較少。打開中國知網檢索,可以看到,已有的成果多是關於姓氏文化及人名研究的,針對的也是《廣韻》《世本》《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辯證》《姓氏急就篇》等名著,而不是立足於上古中古姓氏書之全體的研究。另一部分成果如虞萬里、任國瑞、吴建華、曹濤先生的論文,是研究姓氏譜牒之學的,而不是古籍整理的,這就爲我們的進一步探索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姓氏書作爲傳統文獻的一個重要門類,不僅其本身特色鮮明,而且在文獻流傳、後人徵引上也自有特點,不同於其他文獻。很顯然,作爲一類重要古籍,其文獻特徵及學術價值並未得到充分完满的揭示。由於對其自身特徵及文獻流傳保存的特點都認識不够,這又妨礙了人們對它的科學整理和有效利用。可見無論從文獻整理研究還是開發利用方面看,都還是留有餘地的。鑒於此類古書過去學界一向用力較少,文獻總量較大,學術價值較高,亡書佚書過多,且多數處於未經系統深入整理和開發利用的原始狀態,有必要就其文獻特點、佚文分布、主要用途及整理方法做一次深入系統的探討,將其有用之處一一揭示出來,並根據其文獻特徵,就佚文輯録、文字校勘及資料編纂,提出一整套操作性强的方法,用於指導人們的古籍整理與研究。鑒於文獻總量較大,文獻整理和專題研究的基础薄弱,必須整合學界力量,策劃較大的研究工程,可以考慮從其學術價值的揭示和研究方法的探討入手,提出開展綜合性研究的學術建議,號召國内外學術界儘早集合力量,開展此類文獻的綜合性的輯佚,早日編出集衆多佚書於一編的文獻集成。有條件的話,還應開展校勘注釋考證工作,讓它能够物盡其用。
一、 姓氏書的編撰背景及文獻分布
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世家大族在政治、文化上有很高的地位、很大的影響,誇耀門第,區分郡望,分别士庶,是當時非常濃厚的社會風氣。那時候,四方士大夫要在官場和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諳練門閥,熟悉族姓。正是適應這一需要,漢唐間士大夫,編撰了數百種姓氏書,供士子研讀。學習這類書籍,掌握好這方面的專門知識,遂成爲這一時期士人的時代性的選擇。自魏晉到隋唐,姓氏書從婚姻到仕宦、家族和門第都派得上用場。在選官、命爵這兩件事情上,門第高下都是重要的考量標準,而門第、郡望,往往又和姓氏譜牒相連接,因此姓氏學在魏晉隋唐,有着非常雄厚的社會基礎,並有國家層面的政治制度做保障,這樣就確保了不會是一時之制,可以經久。而且這麽做,不僅使得新舊門第士族的地位更高,也提高了姓氏書的政治地位,强化了它的作用。即使到了唐代,門地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那時候,三品以上的官員,或以德行,或以勛勞,或以文學而致位貴顯,本來是不全靠門第立身的,門地的地位似乎受到挑戰,但是傳統的勢力、舊有的觀念仍然非常强大,那些來自前朝的衰世舊門,仍然以門地自負,依托富貴,棄廉忘耻。由於傳統觀念的作用,世人也以門第高下爲貴,而不以官品勳勞爲尚。而且,姓氏學在東晉南北朝是直接爲選官服務的,是爲了保證士族利益而存在的。因爲和政治掛鈎,姓氏學在魏晉以後就官制化了,譜系之學、譜系之書,在那一時期有明確的制度保證,風氣一直延續到唐末都不曾衰歇。對此,宋儒鄭樵《通志·氏族略序》開篇即有十分簡明扼要的論述,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狀者,則上之,官爲考定詳實,藏於秘閣,副在左户。若私書有濫,則糾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則稽之以私書,此近古之制,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序》,(南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上册,《氏族略》,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頁。指出正是由於和官制、婚姻相結緣,用來取士和選舉,姓氏書的編撰、譜系之學的研究纔能派上實際生活的用場,有了這種鮮明强烈的實用性,這種學問纔能代有傳人,生生不息,而且官書和私牒在材料和叙述上可以取長補短,互糾偏失。鄭氏的話,也賦予我們的研究以有益的啓發。雖然到了宋代,誇耀門第、炫耀郡望的時代風氣轉衰,人們已經不太講姓氏郡望了,但是宋人對於姓氏書的研究興趣,却反而變得空前濃厚,仍然編撰了不少的姓氏書,其中尤以叙述某個家族姓氏人物的家譜、族譜比較多見,專門的綜合性的姓氏書反而比較少見了。家譜和族譜這兩種書,代替了從前十分多見的總譜、郡譜、宗譜、韻譜,成爲新的時代風尚。需要指出的是,宋人修譜,乃是一種起自民間的自發行爲,不是由官方主持,而是由民間文士主事。官方也不再設置什麽圖譜局,置郎、令史去掌管,官府不再掌管很多的士族簿狀,私家却開始有譜系了。隨着士族和門閥的消亡,姓氏譜牒和婚姻、選舉脱節,官之選舉,不再“由於簿狀”;家之婚姻,也不再“由於譜系”,而是各自另有依據,官方主持的譜牒之學失去了社會政治基礎,歸於消亡,聲勢不再。民間修譜,秉承和弘揚的乃是一種不忘祖宗的宗族文化觀念,而不是漢唐式的士族、門閥觀念,更無官學色彩可言。雖然在性質上别是一系,但漢唐的譜牒和宋明的家譜是一脉相承的。若是忽略其差異,而專從文獻淵源和流變上去辨析其承傳變異之點,發掘其前後聯繫,則對於文獻輯佚和校勘注釋將大有好處。宋人儘管熱衷修譜,但也面臨資料缺失,叙述無由的苦惱。出於對相關史料的需要,他們常常必須根據新的編撰目的和要求,對前代流傳下來的舊譜改編節録,徵引稱述,讓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因此姓氏書的輯佚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應做綜合的考察,知道還有名亡實不亡的情况存在,並非盡是亡書。這些特點,應該引起充分的注意,不能將二者割裂。
此外,宋人還特别喜歡綜輯文獻,分門别類編撰出大大小小的類書,將前代及本朝的同類文獻,集中編排,分條摘引,以見其源流演變之迹。故在宋代,類書是保存前代及本朝姓氏書的佚文多的文獻門類。十多種宋人編撰的類書中,都設有“姓氏”一門,廣引古書,叙述姓氏之事。從材料來源看,顯然都是輯録前代和當代的姓氏書而編成,並非都是編者的新撰,但是因成書年代較早,故裏面還是保存了很多今天所不傳的古姓氏書的文字,只是未能一一注明出處而已。宋代還特别喜歡刊刻不同種類的詩文總集及文人别集,這兩類文獻之中,也有宋人編撰的大量的家譜、宗譜、族譜,或作者代爲他人撰寫的家譜、族譜的序跋或題記。此外,宋人編撰的晉唐文人别集、總集的注解中,也引用有爲數不等的姓氏書的文字。宋人還特别喜歡考證辯論,不少宋代文人學者都長於文獻考據之學,爲此而編撰過很多的野史、筆記、雜考、雜纂,而以考證和評論文字居多,其中也有不少屬於姓系譜牒之學的内容。上述這些子史雜著,林林總總,每一小類的内部都各有數十種書,其中也有一些引及姓氏書的佚文或是相關考證文字的。
前文所述,還僅僅是就宋代姓氏書的文獻分布而言,尚未顧及姓氏書在古籍中的文獻分布這個大問題。至於宋代以前及以後的五經古注、字書韻書、正史和編年史的舊注、子書古注、類書雜纂、説部之書裏面,可供輯録的姓氏書的文字就更多了,乃至集部的文學類書籍裏面,都有文可輯。唐宋以下的數十種專門的姓氏書,多數内容都是來自前代及本朝的姓氏書,其文字本身就是從摘録和輯佚而來。後來,這些書又成爲更晚的姓氏書及家譜族譜、經史古注及類書的摘録和徵引對象。像這様的書,更是輯佚的淵藪,當善加利用。
以上論述了姓氏書的編撰由來、文獻分布及流傳特點,表明關鍵的朝代在於唐宋,特别是宋代,無論從文獻種類、性質還是姓氏譜牒之學的具體内容看,宋代都是從上古、中古的古典時代過渡到近世的關鍵朝代。由宋而下,風氣演進,至於元明,民間仍然十分重視編撰家譜、族譜,只是綜合性的叙述一國一地姓氏家族人物的總彙式的姓氏書,已經十分少見了,族譜、家譜則到處都有,沿襲的仍是宋代風尚。直到清代,類似的著述仍然不時可見,都是起自民間,自發自願,從南到北,全面開花,數量和種類多得難以計算。南宋初,鄭樵編《通志》,其中《藝文略四》“譜系類”,彙總歷代的姓氏學著作,不論存亡,兼收並蓄,蔚爲大觀。下設帝系、皇族、總譜、韻譜、郡譜、家譜等六個小類,共輯出姓氏書一百七十部,二千四百一十一卷。其中帝系十九部、七十二卷。皇族戚里二十部、百五十三卷。總譜四十三部、一千七十四卷。韻譜八部、五十八卷。郡譜十二部、八百四十九卷。家譜六十八部、二百五卷,搜羅幾無遺漏。前人的撰述雖繁,但後來絶大多數都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同類著作,時代屬於中古,而又專記士族的,只有唐人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人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和章定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王應麟的《姓氏急就篇》。以上四書,多記周秦漢唐兩宋人物,叙其姓氏起源、郡望、世系、姓名、官職、封爵。各姓人物,去除重複,多達五萬餘。除此四書以外,均爲亡書佚書,至今未有全輯全校本。遍查古籍,有佚文可供輯録的尚有四十餘種,只要對其精心搜輯,嚴格考辨,科學編排,編撰出來的書,就將對世人有用。若以傳世文獻爲基礎,利用現有的石刻史料、域外漢籍,對其加以校勘比對、考證説明,這些看似無用的資料,就將變得有用了。若能將這些零碎散亂的佚書佚文作爲一個有獨特價值的學術整體來對待,加以開發利用,那就更有意義了。只要我們不畏繁難,廣事搜羅,互相參校,深入考訂,做深入系統的整理,就能爲先秦到唐宋的文史研究提供内容豐富、記載可靠的研究資料,學術價值較高。清人孫星衍曰:“姓氏與郡望相屬,乃知宗派所出……及宋南遷,士夫復多喪其譜牒,至明太祖不能舉曾、高之名。其後官無譜局,私撰家狀者率皆未見古書,不能遠考漢唐世數。數典而忘其祖,非族而神不歆,實搢紳先生之所耻。”(清)孫星衍:《校補元和姓纂四校記輯本序》,(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孫望審定,陶敏、郁賢皓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首,中華書局1994年版,上册,第4頁。岑仲勉先生在1940年代,感於族姓之學衰亡淪替,遂發憤而作《元和姓纂四校記》,其《自序》首云:“姓氏之不知,民族烏乎立?先進之國,類皆置重譜牒,凡以嚴内外之防,明種族之别也。”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自序》,(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孫望審定,陶敏、郁賢皓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首,中華書局1994年版,上册,第7頁。可見古人姓氏書之作,確有深意。而上古、中古的文史研究,均以人物研究爲起點,爲重點。離開了這個支點,一切的後續研究都無從談起。可是,却存在巨大的資料缺失。當今的各項研究,對於人物研究的依賴越來越大,但傳世的資料却是有限的,更何况有限的資料還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人物研究的面是如此之廣,不會只集中在名人身上。除了少數人爲史上名人,正史有記載外,其餘多數爲不知名者,社會下層人物,舊史多無記載,要考索他們的生平和學術,非借助姓氏書不可。姓氏書的體例是以族系爲準記載各姓人物,不是以身份爲準的,一般會要以族系爲單位,將各地各姓的代表性人物,按照世系次序依次記述。在排列上,不是以官位大小爲序,而是以族姓昭穆、兄弟排行爲準,按照輩分高低依次往下載録,一般會記到名字、官爵、贈謚、子嗣、著述等幾個方面。加上它在品種上還包括帝系、皇族、總譜、韻譜、郡譜、家譜等六個不同類别,從中央到地方,從上層到下層,各個州郡、各級人物都會講到,不會有大的遺漏,這就保證了其在記述上的全面性和可靠性。特别是總譜,乃是取各個州郡的私家譜牒、彙編各種族譜、宗譜的資料而成,全面覆蓋了一個國家、多個地域的不同宗族,相當有代表性。宗譜和家譜則細化到具體的家族和家庭,記得更詳盡,也更確切。六個類型互補,就保證了姓氏書在叙述上的全面性、概括性和代表性。姓氏書的重要性,正是在這些細節上得到充分的展現。此類書雖然看似無關緊要,實則關係到民族史、家族史、移民史、人口史、區域開發史及地方文化史,於文學史研究亦不無關係。時至今日,這些研究都遭遇到程度不等的瓶頸,大家都在想方設法尋求突破。要想將上述研究引向深入,從以往投入不够的較爲冷僻的文獻史料整理入手,拓展學術資源,未嘗不是一個有效的途經。
基於以上的考慮,我們覺得很有必要編撰一部集成性的姓氏書,書名根據佚文的文獻分布情况,擬定爲“中古姓氏佚書輯校”。全書的研究目標,是對明清以前的關於姓氏的佚書佚文,做一次全面的輯録和考辨。姓氏書多亡佚於宋,宋以後雖也續有編撰,但已非主流。繼之而起的家譜族譜,已經流於庸俗尋常,和純粹的姓氏書已經不是一事了,故重點的搜輯對象應當確定在元代以前,以切合選題中確定的“中古”之意。這麽做,目的在於爲文史研究提供一份新的有用的資料,拓展文史研究的探索面,豐富研究的學術資源。具體的做法是首先進行文獻普查,摸清佚書佚文的底子,然後廣泛搜集佚文,分别注明出處,通過各種校勘方法,改正所輯文字的訛、脱、衍、倒。鑒於姓氏書的内容多陳陳相因,因襲前代,因緣附會,頗有矛盾之處及不實之詞,對於這些諸書記載的互異之處及錯誤之點,亦應當稍事考訂,稍加説明,使得整理出來的姓氏書,更爲完整少誤,更便理解和使用。爲此,我們將特别强調文字校勘和文獻辨僞,凡底本文字有訛、奪、衍、倒,均加校勘;有自他書竄入的僞文,必加指正。具體的操作,將採用定本附校勘記的方法,先是正底本文字的謬誤,再寫出相應的校勘記,以爲説明。凡誤標書名的來自他書的文字,均指出其真正出處,還其舊貌。前人校勘弄錯了的問題,亦儘量指正。經過這樣整理的姓氏書,相信將更爲科學。本書將十分重視校勘考證,相關佚文互相對照,互相發明,以便揭發和糾正引文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工作,補前人所未及,提高了姓氏佚書的學術價值,使其能够更好地爲今人所用,頗有意義。
二、 姓氏書的學術價值及主要用途
對於古代姓氏書的學術價值,當代很多人是缺乏充分理解和必要認識的。
... ...
所谓姓氏书,即记载人物姓氏源流、家族宗支传衍的文献,起源于汉魏,流行于六朝、隋唐,在中古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以竭泽而渔的方式,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利用石刻史料、域外汉籍,将自先秦两汉到宋元文献中有佚文可辑的五十多种古代姓氏佚书,进行全面的辑录考辨,汇为一编,并按时代先后依次排列,校勘异文,改正错舛,深入考订,系统整理,从而为先秦到唐宋的文史研究提供一份内容丰富、记载可靠的研究资料。
李德辉,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政治和文学之关系》《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晋唐两宋行记辑校》《唐宋馆驿与文学资料汇编》《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等专著多种。
目録
前言1
凡例1
帝繫
世本
太史公自序(西漢)司馬遷
漢書·叙傳(東漢)班固
潛夫論·志氏姓(東漢)王符
潛夫論·五德志(東漢)王符
風俗通·姓氏篇(東漢)應劭
世族譜(西晉)杜預
複姓録(東晉)傅餘頠
庾氏譜(東晉)庾某
魏世譜(東晉)孫盛
蜀世譜(東晉)孫盛
譜叙(西晉)華嶠
帝王世紀(東晉)皇甫謐
荀氏家傳(劉宋)荀伯子
帝系譜(南朝)張愔
陸氏譜(南朝)闕名
姓苑(劉宋)何承天
陶氏家傳(南朝)陶某
百家集譜(南齊)王儉
王氏譜(南朝)王某
姓譜(南朝)佚名
百家譜(梁)王僧孺
宋書·自序(梁)沈約
魏書·自序(北齊)魏收
劉氏譜(梁)王僧孺
姓氏英賢譜(梁)賈執
孔氏家傳(南北朝)闕名
大唐氏族志(唐)高士廉
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唐)高士廉
禮記注疏·姓族(唐)孔穎達
春秋左傳注疏·隱公八年(唐)孔穎達
周禮注疏·大宗伯(唐)賈公彦
姓氏譜(唐)許敬宗
唐官姓氏記(唐)李利涉
編古命氏(唐)李利涉
姓源韻譜(唐)曹大宗
劉氏譜考(唐)劉知幾
貞觀政要(唐)吴兢
大唐姓族系録(唐)柳冲
百氏譜(唐)裴揚休
皇室新譜(唐)李林甫
天下郡望姓氏族譜(唐)李林甫
百家類例(唐)孔至
姓氏雜録(唐)孔至
皇家永泰譜(唐)柳芳
《河南于氏家譜》後序(唐)于邵
大唐皇室新譜(唐)李衢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唐)闕名
敦煌石室所出姓氏書殘本四種(唐)闕名
諱行録(唐)佚名
唐會要·氏族(五代)王溥
謝氏系譜(北宋)闕名
文氏家譜(北宋)文彦博
《續家譜》序(北宋)范仲淹
《歐陽氏譜圖》序(北宋)歐陽修
蘇氏族譜(北宋)蘇洵
邵氏聞見録(北宋)邵伯温
馬氏南唐書·世裔譜(北宋)馬令
夢溪筆談·雜志(北宋)沈括
姓解(北宋)邵思
《楊氏世譜》序(北宋)楊傑
許氏世譜(北宋)王安石
麈史·姓氏(北宋)王得臣
朱氏世譜(北宋)朱長文
千姓編(北宋)吴可幾
《通志·氏族略》序(南宋)鄭樵
《古今姓氏書辯證》序(南宋)高棐鄧椿年
左氏博議·譜牒論(南宋)吕祖謙
《婺源茶院朱氏世譜》後序(南宋)朱熹
《湖州葉氏族譜》序(南宋)葉適
《家譜》後序(南宋)李石
代家德麟作《重修家譜》序(南宋)李石
《後杜應氏宗譜》序(南宋)陳亮
學林·同姓(南宋)王觀國
容齋隨筆·姓氏不可考(南宋)洪邁
容齋隨筆·唐書世系表(南宋)洪邁
梁谿漫志(南宋)費衮
路史(南宋)羅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氏族門(南宋)謝維新
闕里譜系(南宋)黄震
《姜山族譜》序(南宋)黄震
《王氏族譜》序(南宋)陳著
書《蔣氏族譜》後(南宋)陳著
書《河南上程氏宜振録》後(南宋)程文
古今源流至論·歷代世譜(南宋)林駉
古今源流至論·氏姓(南宋)林駉
游宦紀聞(南宋)張世南
群書考索·氏族篇(南宋)章如愚
《王氏族譜》序(南宋)劉辰翁
《泰和胡氏族譜》序(南宋)劉辰翁
《吴氏族譜》序(南宋)劉辰翁
《趙氏族譜》序(南宋)牟巘
題《西秦張氏世譜》後(南宋)牟巘
隨隱漫録(南宋)陳世崇
《王氏家譜》記(南宋)林景熙
《隱居通議·劉氏族譜》序(元)劉壎
《清江皮氏世譜》序(元)吴澄
《井岡陳氏族譜》序(元)吴澄
《廬陵王氏世譜》序(元)吴澄
《詹氏族譜》序(元)吴澄
《豐城縣孫氏世譜》序(元)吴澄
《鄧氏族譜》後序(元)吴澄
《羅山曾氏族譜》序(元)吴澄
《廬陵婁氏家譜》序(元)吴澄
《睢陽王氏家譜》引(元)吴澄
《青雲吴氏族譜》序(元)吴澄
《横岡熊氏族譜》後序(元)吴澄
《豐城徐氏族譜》序(元)吴澄
《珠溪余氏族譜》序(元)吴澄
《東川陳氏族譜》序(元)吴澄
《桐木韓氏族譜》序(元)吴澄
《宜黄譚氏族譜》序(元)吴澄
《竇氏世譜》序(元)吴澄
《龔氏族譜》序(元)吴澄
《宜黄吴氏族譜》序(元)吴澄
《龍雲李氏族譜》序(元)吴澄
《宜黄曹氏族譜》序(元)吴澄
《巴塘黄氏族譜》序(元)吴澄
《吕城劉氏族譜》序(元)吴澄
《金谿吴氏族譜》序(元)吴澄
《雲蓋鄉董氏族譜》序(元)吴澄
《中山趙氏家譜》序(元)吴澄
題吴德昭《世家譜》(元)吴澄
跋長清趙氏《述先録》(元)吴澄
題《盧龍趙氏世家譜》後(元)吴澄
趙郡李氏世譜(元)趙孟頫
《闕里譜系》序(元)趙孟頫
《張氏宗譜》序(元)袁桷
《廬陵羅氏世譜》序(元)袁桷
《臨川危氏族譜》序(元)袁桷
書《茅生家譜》(元)袁桷
書《江陵唐氏族譜》後(元)袁桷
題《潘伯潤家譜》(元)袁桷
書張子仁少監《族譜》後(元)袁桷
《防里歐陽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彭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白石周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後林周氏譜》序(元)歐陽玄
《廬陵中州劉氏族譜》序(元)歐陽玄
題《劉氏族譜》(元)許有壬
題《莆田黄氏族譜》(元)許有壬
《孔氏譜系》後題(元)宋濓
南村輟耕録·氏族(元)陶宗儀
南村輟耕録·陶氏二譜(元)陶宗儀
《章氏族譜》序(明)王禕
《隴西汪氏世譜》序(明)楊榮
水東日記·陸放翁家訓(明)葉盛
水東日記·各姓宗圖(明)葉盛
大學衍義補(明)丘濬
稗編·氏族·論氏族譜(明)唐順之
續通志·氏族略·總叙(清)四庫館臣
續通志·氏族略·總論(清)四庫館臣
引用書目
後記
所谓姓氏书,即记载人物姓氏源流、家族宗支传衍的文献,起源于汉魏,流行于六朝、隋唐,在中古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以竭泽而渔的方式,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利用石刻史料、域外汉籍,将自先秦两汉到宋元文献中有佚文可辑的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