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化通识课(全5册) 978755966502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6.6 4.7折 99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秋雨 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5027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99元

货号29501197

上书时间2024-10-28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余秋雨《文化课》汪曾祺《写作课》王安忆《小说课》朱光潜《美学课》冯友兰《哲学课》。

 

1余秋雨:文化课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文化课》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根本的问题。

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2汪曾祺:写作课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

写作的目的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而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字表达者,不管是在学习中,工作中,会写作的人总会带来一些优势。

通过汪曾祺《写作课》中,我们明白了,写作也并非仅是天赋的事情,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完完全全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读完会让你恍然大悟,发现写作并非自己想像中的艰难。

 

3王安忆:小说课

“我们一直在证明,小说是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

《小说课》基于王安忆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全书缀满闪光的创作真知,并保留了亲切浅白的表述风格。

从文字本身出发,用手术刀一般凌厉的眼光,直抵虚构类写作的本质。从灵剖到肉,把小说的本质、目的、材料、结构、语言全面摊开,展示给有志写作者,以及更广大的文学鉴赏爱好者。

 

4朱光潜:美学课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学课》是朱光潜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5冯友兰哲学课

“哲学上之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么,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为何”——为什么。”

在《哲学课》中,冯友兰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

同时此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五位大师,五堂好课。历经反复推敲与修改,多年积累的思想荟萃整理而成。

……



商品简介

余秋雨《文化课》汪曾祺《写作课》王安忆《小说课》朱光潜《美学课》冯友兰《哲学课》。

 

 

 

1,余秋雨:文化课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文化课》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根本的问题。

 

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2、汪曾祺:写作课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

 

写作的目的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而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字表达者,不管是在学习中,工作中,会写作的人总会带来一些优势。

 

通过汪曾祺《写作课》中,我们明白了,写作也并非仅是天赋的事情,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完完全全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读完会让你恍然大悟,发现写作并非自己想像中的艰难。

 

 

 

3,王安忆:小说课

 

“我们一直在证明,小说是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

 

《小说课》基于王安忆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全书缀满闪光的创作真知,并保留了亲切浅白的表述风格。

 

从文字本身出发,用手术刀一般凌厉的眼光,直抵虚构类写作的本质。从灵剖到肉,把小说的本质、目的、材料、结构、语言全面摊开,展示给有志写作者,以及更广大的文学鉴赏爱好者。

 

 

 

4,朱光潜:美学课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学课》是朱光潜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5,冯友兰哲学课

 

“哲学上之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么,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为何”——为什么。”

 

在《哲学课》中,冯友兰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

 

同时此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五位大师,五堂好课。历经反复推敲与修改,多年积累的思想荟萃整理而成。

 

……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目录

"目录:
1.文化课
章何谓文化——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
第二章利玛窦说——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第三章世界报告——对话博科娃
第四章身上的文化
2.哲学课
章人生哲学
第二章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
第三章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在中州大学演讲会讲演稿
第四章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第五章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第六章人生术
第七章论命运
第八章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第九章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第十章人生成功之因素
3.小说课
章小说是什么?
第二章处女作
第三章小说的感情问题
4.写作课
章思想·语言·结构
第二章谈风格
第三章短片小说的本质——在解鞋带和刷牙的时候之四
第四章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第五章关于小说的主题问题
第六章揉面——谈语言运用
第七章文学语言杂谈
第八章小说笔谈
第九章成语·乡谈·四字句
第十章小说的散文化
第十一章小说陈言
5.美学课
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第三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第四章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第五章“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第六章“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第七章“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第八章“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九章“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第十章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第十一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第十二章“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第十四章“读万破卷书,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第十五章“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内容摘要

余秋雨《文化课》汪曾祺《写作课》王安忆《小说课》朱光潜《美学课》冯友兰《哲学课》。


 


1余秋雨:文化课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文化课》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根本的问题。


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2汪曾祺:写作课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


写作的目的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而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字表达者,不管是在学习中,工作中,会写作的人总会带来一些优势。


通过汪曾祺《写作课》中,我们明白了,写作也并非仅是天赋的事情,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完完全全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读完会让你恍然大悟,发现写作并非自己想像中的艰难。


 


3王安忆:小说课


“我们一直在证明,小说是一个独立的心灵世界。”


《小说课》基于王安忆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全书缀满闪光的创作真知,并保留了亲切浅白的表述风格。


从文字本身出发,用手术刀一般凌厉的眼光,直抵虚构类写作的本质。从灵剖到肉,把小说的本质、目的、材料、结构、语言全面摊开,展示给有志写作者,以及更广大的文学鉴赏爱好者。


 


4朱光潜:美学课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学课》是朱光潜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5冯友兰哲学课


“哲学上之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么,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为何”——为什么。”


在《哲学课》中,冯友兰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


同时此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五位大师,五堂好课。历经反复推敲与修改,多年积累的思想荟萃整理而成。


……



主编推荐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精彩内容

何谓文化

——在接受澳科大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

 

 

尊敬的许敖敖校长,两岸三地前来祝贺的教育界贤达,各位教授和同学,下午好!

感谢澳科大授予我荣誉博士称号。这份荣誉,不仅仅来自称号本身,更来自于一起获得这个称号的其他名字。

这中间,有名震国际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有指导全国抗击了 SARS 灾难的医学专家钟南山先生,有领导绕月飞行而被称为“嫦娥之父”的航天专家欧阳自远先生,有很早被聘为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吴家玮先生,有个被聘为英国大学校长的华人科学家杨福家先生……这些科学家,有的我早就熟识,有的则是新交的朋友,几天来有机会长时间交谈,很是兴奋。

我历来认为,人生的享受,不是华宅美食,而是与高人相晤。但是,科学高人们总是极其繁忙,又星散各地,很不容易畅叙。为此,我要再一次感谢澳科大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机会。

与这些科学家不同,我这次获颁的是“荣誉文学博士”,因此我今天的演讲也就推不开文化的话题了。但是在这里我首先要向科学家们叫几句苦:讲文化,看起来好像比你们讲科学容易,其实并不。原因是——

,科学有定量定性的指标,文化没有;

第二,科学有国际标准,文化没有;

第三,科学家很少受到非专业的评论,但在当前中国文化界,非专业的评论者在人数上是文化创造者的几百倍,在言论上都非常激烈。

这三个原因,已经造成文化话语的烟雾迷茫。本来,社会转型的终极目标是文化转型,但是,正当社会各部门纷纷向文化求援的时候,原来处于滞后状态的文化领域反过来充当起了老师。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例如,需要改革创新的时代却推崇起复古文化,需要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泛滥起民粹文化,需要大爱救灾的时代却风行起谋术文化,需要发掘人才的时代却重捡起咬人文化,等等。正是这些反常的文化现象,使国际上和我们的下一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误读。

这种误读的后果是严重的。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世界的闹市区,周围的人都知道他走过很远的历史长途,也看到了他惊人的体量和腰围,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恐慌了。阐释中国文化,就是阐释巨人的性格和脾气。如果我们自己的阐释是错乱的,怎么能够企望别人获得正见?

有一个对比,我每次想起都心情沉重。你看,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本来国际形象很不好。但是,当贝多芬、巴赫、歌德等人的文化暖流不断感动世人,情况也就发生了变化。中国在世界上,并没做过什么坏事,却为什么反而一直被误读?

我想,至少有一半原因,在于文化的阻隔。

既然问题出在文化上,我们也就应该完整地对它做一些思考了。

 

一、文化到底是什么?

你们如果到辞典、书籍中寻找“文化”的定义,一定会头疼。从英国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开始,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两百多个。那两百多个定义,每一个都相当长,我敢担保,你们即使硬着头皮全部看完,还是搞不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请记住,没有边界的国家不叫国家,没有边界的定义不是定义。

文化定义的这种毛病,让我想起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A.Lawrence Lowel,1856—1942)发出的叹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

文化确实很难捉摸。因此,我们的传媒在讲述文化的时候,也只是说它有可能发挥的效果,如“凝聚力”“软实力”“精神家园”等等,都是比喻,至于文化本身是什么,还是没说明白。近来又有不少地方把文化等同于“创意产业”,这又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因为文化中那些经典、尚的部位,早在千百年前就完成了“创意”,更难以变成“产业”。

按照我的学术经验,对于那些难下手的大题目,可以从它的裂缝处下手。你看,文化在这里就露出了它的一条裂缝:我们身边有很多跨国婚姻一一离散,离散的原因大多是“文化差异”。然而仔细一问,男女双方既不在“文化界”,也不是“文化人”。可见,“文化”的含义远远大于文化部门和文化职业。这条裂缝,可以让我们窥知文化的真正奥秘。

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文化,既不能大到无限广阔,又不能小到一些特殊的部门和职业,那它究竟是什么呢?看来,还要想办法给它一个定义。三年前,我在香港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谈话节目中公布了自己拟订的一个文化定义。我的定义可能是全世界简短的——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对于这个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需要解释一下。我前面说到不少跨国婚姻因“文化差异”而离散,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作为丈夫的华人每年清明节必须从美国的公司请假回故乡扫墓,使他的美国妻子觉得难以理解。这就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说明了“文化差异”是什么。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德意志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德意志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了出来罢了。

在中国,自觉地把文化看成集体人格的是鲁迅。他把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称作“国民性”。

他的作品《阿 Q 正传》《孔乙己》《药》《故事新编》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因此,直到今天,他还是高出于中国现代的其他作家。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必须注意的是,民族的灵魂未必都是正面的,从歌德到鲁迅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