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元 978720815101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元 9787208151017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4.34 5.1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学勤 郭志坤 主编 温海清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1017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5322472

上书时间2024-10-26

哲仁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 —世纪初的对话 ”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 ”;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 ”。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

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

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

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 ”。“面向大众 ”与“通俗化 ”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 ”,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 ”,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 ”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是“面向大众 ”的,并且在“通俗化 ”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 ”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 8月 17日

 · 

 

序二

 

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

回忆起吴晗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

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

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

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段回忆让

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

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这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编纂。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阶级斗争为纲 ”和“残酷战争 ”描写的局限,注重于阶层、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唯帝王将相 ”和“否帝王将相 ”两个的局限,注重于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 ”“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

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

表佐证历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部“丛书 ”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遇上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著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从中可以汲取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 ”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 ”,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 ”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著,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

这一切,让我们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写作中进行了刻苦再学习。从史实的查证,到篇章的构架,再到文字的通俗易懂以及图片的遴选,都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丛书采用章节结构的叙史形式,目的在于从目录中就一目了然书中的大概内容。中国历史悠久,史料浩如烟海,读史者历来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读起 ”之叹,讲史时“以时间为纲”,即可以从纷繁中理出头绪来,再辅之以“专题为目”,这样在史料取舍上就更加突出主题、把握中心。细讲中注重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图文并茂也是本丛书通俗化的一途。中国历来重视“右文左图”,以文注图,以图佐文。

通俗而雅,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强调的通俗。本套丛书的学者们在撰写时一是力求在语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于情节中的通俗,继承和发展了太史公司马迁那种“以训诂代经文”的传统,把诘屈聱牙的古文经典用活了。所以说,深入浅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种学术活动。

为了增加生动性、可读性,作者尽量选择对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加以细讲,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

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分析,

对某些神话传说进行诠释。在图表上尽量做到随文佐证。在每册图书之后增加附录,旨在增强学术性和通俗性:附录“大事记”,旨在对本段重大历史事件有个大致了解;附录“帝王世系表 ”,意在对本朝创业、守业和虚位之王的传承有所知晓;附录“历史地图 ”,在于对本段历史地理形势方位有个立体印象;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的索引。

意愿和努力是如此,终的结果如何?诚望读者鉴定。

郭志坤 

2014年 8月 19日



导语摘要
13世纪,蒙古帝国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书写了游牧民历*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游牧民主导并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变革,而源于蒙古帝国的元王朝,铺就了中国走向长城内外部合为一体、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大中国”道路。本书作者尽力还原历史现场及时人的切身感知,通过细节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

商品简介

13世纪,蒙古帝国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书写了游牧民历*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游牧民主导并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变革,而源于蒙古帝国的元王朝,铺就了中国走向长城内外部合为一体、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大中国”道路。本书作者尽力还原历史现场及时人的切身感知,通过细节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

作者简介
温海清,1979年生,江西宁都人,历史学博士,以元代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史。著有《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并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十余篇,在《文献》、《中国学术》等杂志发表读史札记、学术书评等数篇,另有译著(合译)、译文各1部(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目录

序一李学勤 / 001


序二郭志坤 / 001


导语 / 001


01蒙古崛兴前的历史与传说


九至十三世纪北方草原形势:漠北的蒙古化 / 001


蒙古诸部的游牧经济与社会结构 / 005


蒙古先世历史概说:苍狼与白鹿的传说 / 011


02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形成


铁木真早年的成长:三河之源的传奇 / 016


争雄草原: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的转变 / 021


漠北立国: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 030


征夏攻金:成吉思汗的对外扩张 / 037


挥鞭西进:蒙古次西征 / 042


03蒙古帝国的扩张及其崩解


窝阔台合罕继承汗位 / 050


窝阔台合罕的文治武功 / 059


汗统的转移:从贵由汗到蒙哥汗 / 068


极盛的帝国:蒙哥汗对东、西方世界的统治 / 073


蒙古帝国的崩解及其世界性意义 / 085


04元统治的确立:忽必烈及其时代


建元中统:1260年的转折 / 094


整顿中原:罢“世侯”,行“迁转法” / 107


灭亡南宋:江南若破,百雁来过 / 114


天祥之死:元廷对南宋遗留问题的处置 / 121


经世敛财:忽必烈的理财大臣们 / 129


05元王朝由守成到更化至覆亡


成宗守成:铁穆耳继位及其“惟和”政策 / 141


武仁授受:“兄弟叔侄相继”与“延祐儒治” / 149


英宗被弑:至治新政与南坡之变 / 160


明文之争:两都之战与天历之变 / 167


顺帝北遁:脱脱更化与大元覆亡 / 176


06元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


蒙元体制的“二元性”特征 / 186


宋元明的“转折”:元代是“黑暗”时期吗? / 193


“四等人制”?“九儒十丐”? / 200


蒙元法律的特性 / 206


07元代的思想、宗教、文化与艺术


理学兴盛: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 214


五指并重:蒙元时代的宗教宽容 / 221


南北混融:大一统时代的诗风 / 230


曲苑竞妍:元杂剧的辉煌 / 236 


隔江山色:文人画的兴盛 / 242


08 蒙元王朝与外部世界


传教士的东来与西行的人们 / 257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 264


元人意识中的外部世界观念 / 269


附录


附录一蒙元大事记 / 275


附录二蒙元帝王世系表 / 279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 280


结束语 / 284 



内容摘要
13世纪,蒙古帝国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书写了游牧民历*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游牧民主导并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变革,而源于蒙古帝国的元王朝,铺就了中国走向长城内外部合为一体、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大中国”道路。本书作者尽力还原历史现场及时人的切身感知,通过细节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

主编推荐
温海清,1979年生,江西宁都人,历史学博士,以元代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史。著有《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并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民族研究》发表专题研究论文十余篇,在《文献》、《中国学术》等杂志发表读史札记、学术书评等数篇,另有译著(合译)、译文各1部(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精彩内容
 文中的“阿兰果火”,就是阿阑豁阿。她之所以怀孕,是因为白光射入她所居住的帐幄所致。这就是蒙古祖先传说中有名的“感光而孕”说。按照《史集》的记载,铁木真的先世由捏古斯和乞颜两支氏族繁
衍而来,形成尼鲁温蒙古和迭列列斤蒙古。其中所谓的“尼鲁温(或有写作“尼伦”)”,就有“腰子”的意思。“尼鲁温”意指阿阑豁阿贞洁的腰子所繁衍出来的后代。
蒙古人“感光而孕”的传说故事,在当时民间就有一定的影响。据《元史》卷七《世祖四》载:至元八年四月,“平滦路昌黎县民生子,中夜有光,诏加鞠养。或以为非宜,帝曰:‘何幸生一好人,毋生嫉心也。’”此事之所以被记载入史册,当然是为了说明元廷待民的宽厚体恤。不过,地方官将此事上报元廷,大概是地方官僚们认为,民间的这种“感光生子”现象,与蒙古皇室的起源传说相似,这是犯忌讳的,于是上报邀功。
“狼鹿传说”与“感光生子”的传说,都是蒙古人对于先世历史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虽显无稽,不过它们还是保存了蒙古人对于远古记忆的某种真实性。蒙古祖先传说中的男性祖巴塔赤罕和女性祖阿阑豁
阿,都是虚构的人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编造谱系的方式,把本无血缘联系的部族,用虚拟的血缘关系凝聚起来。女性祖阿阑豁阿是其中的重要而关键的人物,或许表明当日妇女在蒙古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尼鲁温蒙古与迭列列斤蒙古之间可以互通婚姻。
迭列列斤蒙古,按照《史集》的说法,是指一般的蒙古人,包括捏古思、弘吉刺、兀良合、亦乞列思、逊都思等许多部落,他们不是阿阑豁阿的后裔。
幸儿只斤部属干尼鲁温蒙古,它是尼鲁温蒙古的核心部族,也是该部落酋长的来源部落。尼鲁温蒙古还包括有主儿乞、合答斤、散只兀、札答阑、八邻、
忙兀等部落,他们都是阿阑豁阿的子孙。十二世纪后半叶,孛儿只斤诸部落中的两个分支部落,乞颜部与泰赤乌部,成为蒙古两个强大的核心部落。铁木真就出生于乞颜部的孛儿只斤氏。
自孛端察儿之后,蒙古人的历史开始逐渐具体起来。孛端察儿的玄孙海都,是铁木真的六世祖。海都广受推戴,率领人马击败札刺亦儿部,逐渐统合了周边的几个蒙古氏族。自此,蒙古部逐渐强盛起来。海都被认为是蒙古部的第一代首领。他大体生活在辽末。
至铁木真的曾祖合不勒汗(《元史·太祖本纪》作“葛不律寒”)时,他被尊称为“可汗”,统治着
蒙古的部众和属民。《蒙古秘史》称:“众达达百姓,合不勒皇帝管着来。”所谓“可汗”、“皇帝”,虽有后来追授的夸饰成分,但基本上可以说,在合不勒汗的时代,也就是金太宗、金熙宗的时候,蒙古部已建立起了自己的兀鲁思(ulus,意为民众、国家、

媒体评论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正是应国家、社会之需要的图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奋斗精神,学习和借鉴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作者多是历史学博士、教授、副教授,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我认为这套书是很有特色的通俗化的学术著作。

——邹逸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国历史著作,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评说,对某些神话传说加以评论,附录内容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非常好的,应该说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重视从悠久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在这方面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